和諧一詞較早出現于漢代鄭玄給《詩經》作的箋注。《后漢書》和《晉書》中也出現過。在《論語·學而》中提到“禮之用,和為貴”,《國語·鄭語》、《論語·子路》、《中庸》等體現了古人對于和諧的重視。《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反映出和諧思想允許有不同的見解,最終做到求同存異,實現和諧。
和諧文化建設的思想是在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它是指一種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倡導、研究、闡釋、傳播:實施、奉行和諧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文化現象和文化性狀。和諧文化最核心的內容,是崇尚和諧理念,體現和諧精神,大力倡導社會和諧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因此,凡是促進社會和諧、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都可以統稱為和諧文化。
建設和諧文化,倡導和諧的價值取向,可以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更堅實的思想基礎,引導人們正確處理社會生活中的復雜矛盾,鼓勵一切有助于促進和諧的思想行為,不斷增加社會生活中的和諧因素,建立健全保障社會和諧的各種法律、制度、道德規范體系,從而使社會呈現一種既充滿活力又團結和諧的局面。
具體到外語學習上,禮貌慣用語的使用直接關系和影響和諧文化的建設。下面將通過具體比較分析中外慣用語中的稱謂和請求用語的異同,來探討如何通過得體地使用禮貌慣用語建設和諧文化。
一、稱謂
關于中外稱謂差異的研究和討論已經不再是新生事物,學者們已經系統地介紹過了中國比較復雜的“卑己尊人”的稱謂系統和西方國家較為簡單的稱謂習慣。無論是復雜的還是簡單的,都無一例外地反映著其所代表的文化核心價值。筆者將通過一個四歲兒童的不同文化體驗來透視中外稱謂語的不同和引起的沖突。
中國兒童和法國兒童
筆者曾于2009年初的時候帶自己快四歲的女兒去北京,在一個有兩個兒子的法國家庭住了十多天。這家的女主人是中國人,男主人是通曉中文的法國人,他們的孩子也會說一些中文,所以交流的語言主要是中文。初次見面的時候,雙方的孩子都稱呼對方的大人為阿姨或者叔叔。中國的兒童非常熟悉這個稱謂習慣,所以在使用上沒有任何障礙,而法國兒童從一開始就稱呼筆者為“高黎阿姨”,而不是“阿姨”。對此筆者的女兒沒有特別的反應。但是有一天,其中的一個法國兒童開始將“阿姨”兩個字去掉,直呼筆者姓名的時候,筆者的女兒便不高興了,她去給這家法國的阿姨告狀。很顯然,沖突產生的原因就是中國兒童不知道在中國稱謂系統之外還有西方(包括法國)的稱謂習慣。依據法國人的習慣,他們在稱呼自己的爺爺奶奶的時候,可以直呼其名的。
中國兒童和英國兒童
在2009年暑假的時候筆者帶四歲的女兒到英國探親。其間受邀到筆者的一個英國朋友家做客,她有一個五歲的外孫。筆者的女兒不會英文,所以主要通過筆者翻譯來進行交流。在稱謂方面,筆者的女兒很自然地就稱呼這位英國老太太為“奶奶”,稱呼五歲的男孩為“哥哥”。對此,聽到筆者翻譯后的英國老太太和英國兒童都沒有表現出來不悅,而英國兒童因為沒有太多地和筆者交談,所以也就沒有特別稱呼筆者。這則事例反映出中國兒童將中國稱謂習慣套用到英國稱謂習慣上了,以為自己所掌握的稱謂知識適用于他國文化。
中國兒童和中國兒童
9月份一天筆者的女兒在學校班車上,遇到了住在同樓四年級的男孩(9歲)。她繼續使用一直以來所使用的稱謂,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但是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對方表現出來很大的不悅,說:“你叫我的名字,好像我們倆是一個年級的。”在筆者的解釋下,女兒知道了在中國文化下,應該稱呼對方為“哥哥”。
以上三個事例顯然說明了:文化是習得的,并且通過語言表現出不同文化的烙印;如果缺乏對于其他文化的了解,就有可能因為語言的禮貌問題引起沖突;即使是四歲的兒童,她已經不僅具有了文化的烙印,而且對文化中稱謂的禮貌性表現出一定的敏感度。
二、請求
關于中外表示請求所使用的禮貌慣用語,有研究者已經做出了一些成果,很多人也指出來,應該增加“請”字的使用頻率。那么是不是就意味著外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在所有表示請求的句子里都加上“please”這個對應的英語詞匯?是不是對于和所有人的交流中都要加上這個詞匯?
事實上,表示請求的句子的語氣是否委婉,讓人聽起來有禮貌,跟是否使用“please”有關系,但更重要的是使用不同句式。下面兩個句子:
Please give me an apple.
Can I have an apple,please?
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都是希望得到一個蘋果,但從語氣上和禮貌程度上比較,第二個句子要更委婉和得體些。同樣,老師如果希望學生開窗戶,使用Can you open the win-dow,please?就遠比Please open the win-dow更能表現出委婉和禮貌。在表示請求的時候,一般疑問句的使用要比祈使句的使用更為委婉,同時也更地道和得體。如果中國外語學習者缺乏這方面的知識,誤以為自己從書本上學到的Please open the window就是表達請求的唯一最佳方式,那必然將因此引起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失誤。
另一個跟請求有關,而中國外語學習者不太熟悉的禮貌慣用語就是“Yes,please/No,thanks”。當買東西的時候,售貨員問你“Do you want a bag?”或者去別人家吃晚飯,主人問你“Do you want a cup of tea/cof-fee?”地道且禮貌的回答只能在上面列出的兩個回答中選一個。
實際情況是,有些中國外語學習者雖然已經具有專業的博士學歷,具有國家認可的大學英語六級水平,但卻未能很好地掌握和使用這兩個用于回答詢問,表示請求或者謝絕好意的答句。因此而產生的社會語用失誤,通常是不容易被英語國家的人所原諒的,那么接下來的交際能否得以繼續進行下去便值得懷疑,更不要說建設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了。
前面列舉和分析的禮貌慣用語都看似簡單,但卻未能被準確地使用,這將直接影響到和諧文化的建設,特別是建設與不同國家間的和諧文化。
中國外語學習者在提高語言能力的同時,應該注重禮貌慣用語的學習和使用。如何在交際中表現出禮貌,不是簡單地把中文句子翻譯成英文,而是應該根據英語國家的文化和語言表達習慣,使用得體且地道的禮貌慣用語。
禮貌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有一定的文化普遍性,但同時也因文化的不同而有差異和表達方式的不同。要更好地開展國際間合作,建設與不同國家間的和諧文化,學習者還應進一步增強對禮貌慣用語的掌握,從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國際間的和諧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