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育孩子沒有計劃好的圖紙。別無選擇, 我們“必須”學習。
孩子6 歲以前,什么事情是我們一定要持之以恒的,哪些事情其實我們更應該順其自然?他在商場里的大哭大叫,只為買一個已經有了的玩具,你要拋下工作去處理老師的來電,因為他在幼兒園里打了別的孩子或者被別的孩子打了……哪個為人父母者沒有這樣的體驗?不得不承認,養育孩子是一份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意大利女教育家瑪利亞#8226; 蒙臺梭利被稱做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兒童的解釋者”之一。她的觀察和研究,會為我們的優質養育提供可供借鑒的想法、觀點和方向。
重新認識“親愛的寶貝”
1、他是個“獨立”的小孩。
他是你最親愛的寶貝、未來的希望、一生的心血……但同時,他也是一個與你完全不同的、生動而多變的生命。他和成人最明顯的差別,就在于具有無窮的發展能量和潛力,充滿了變化。以客觀的態度來“觀察”孩子,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才是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兒童發展的第一步。
2、他是天生的學習者。
在整個童年期,孩子并不是被動的經驗接收者,他有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就是在好奇天性引導下,主動探索和發現周圍世界的秘密。這是童年期孩子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個動力值得我們每個成人去呵護。
打造一個這樣的家
3、準備一個尊重孩子的活動空間。
孩子吃飯、活動、睡覺……一日起居需用的物品,它們的大小、輕重等都必須適合孩子使用、便于孩子動手創造。
4、環境布置要簡潔、美觀。
讓孩子生活在一個明亮、有朝氣而且充滿和諧之美的環境里。無需裝潢得太精巧,太過奢華或復雜,只會分散他的注意力。
5、熟悉但又不失有趣。
有秩序的環境可以促進孩子智能的發展,最好能讓孩子在自己期望的地方找得到東西。但同時,他也需要做一些新鮮而有趣的事情:接觸新鮮的物品、走到新的地方、能夠擺弄一些新的東西并做出分類、通過打開或者解開去發現一些新鮮有趣的內容。
6、充滿語言與文字的環境。
孩子具有主動學習的能力,當他的周圍充滿語言和文字的時候,他就會自然地“領悟”這一切。比如,從小就不斷地對他說話;在毛巾上寫上他的名字;預備許多不同內容的書籍、圖片,讓孩子去接觸、翻閱等。
關于玩與體驗
7、“幫助我,讓我自己做”。
這是蒙臺梭利女士參加各地的蒙氏教學法國際會議時,經常提到的一句話。“做”是孩子思索的前提,他們總在試著盡可能完美地模仿成人世界,希望能夠獨立。這種愿望發自內心,是孩子發展的天生的動力。
如果孩子對照顧自己和周圍環境的活動感興趣,要給他機會獨立地走、跑,上下階梯,撿起掉下的物品,盥洗、穿脫衣服;抬東西、搬運、維持平衡、堆東西、倒水、打掃、度量各種物體。這些肌肉運動可以維持兒童對學習經驗的興趣,同時幫助他發展運動控制能力。
8、自由地選擇。
讓孩子隨時可以選擇感興趣的活動。通過觀察他的興趣和活動,了解他的個性發展水平,隨時改進環境以適應他的需要。
9、提供成功的機會。
在給孩子提供了合適的工具以后,要以步驟清晰和放慢的動作向孩子展示每件事情的正確做法。從相對簡單的活動開始,逐漸增加活動的復雜度。孩子可以通過在日常生活的成功,獲得對生命的積極的態度。
10、早期教育從感知開始。
蒙臺梭利認為,孩子的早期教育應該以感官訓練為主。小孩子是用他的感覺器官來感受身邊的世界,通過感覺、行走、觸摸來使自己獲得各種能力和技巧。柔和的音樂、溫柔的擁抱、各種顏色和形狀的玩具……只要是他感興趣的活動,孩子就會投入自己的智慧,開動腦筋,探究其中的奧秘。
關于愛與責任
11、滿足每一個階段的需求。
撫摸、微笑、積極回應、悉心照料……盡你所能,嬰兒期的他需要良好的身體呵護,親密感以及感覺
上的刺激;而1 歲以后,他需要安全的環境與探求的機會,需要你支持與鼓勵他的主動探索。
12、讓孩子感到自己是世界的創造者,而非過早破壞他的這種幻想。
最初的這種無所不能的體驗,會讓嬰兒對世界產生絕對的真實感。這樣,他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當成自己的作品來創造,而這種創造力,正是歡樂的源泉。
13、放慢步調,跟著他的節奏走。
早晨,孩子起床后想自己穿衣服,大人嫌慢,抓過來三下兩下就套在孩子身上,接著又連拖帶拽地給孩子穿上褲子、襪子、鞋子,給孩子洗臉、刷牙,將孩子喂飽,在匆忙中不斷地嘮叨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會……很常見的一幕。
蒙臺梭利認為這是“魯莽地拖著孩子做人生的跑步旅行”。父母要學著放慢步調與孩子做緩慢的努力,與孩子一起成長。
14、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
但是要記住,應該引導孩子自我發現錯誤、改正錯誤,而不是直接去糾正孩子的錯誤。
15、建立良好的常規。
早期形成的良好的行為規范比學習知識、培養技能更為重要。給孩子建立一定的常規: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入廁、自己整理玩具,不同的玩具放在不同的地方,玩具玩后要放回原處,在家里給孩子制定作息時間,到了玩的時間盡情地玩,該休息就安心休息。
16、對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除了幫助孩子獨立,另一個重要的事就是設立規則。
你應該為孩子設立公正且一致的規則。當他感到你會毫不猶豫地實行這些規則,那么他很快就會放棄討價還價。
真實的聲音:養育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傾聽、閱讀、思考
即使是公認的教育學家,蒙臺梭利仍然認為,她對兒童的發展了解很少,還有很大的一部分空間需要后來的人們去了解。美國蒙臺梭利教育協會會長Marilyn Stewart 女士在接受《父母必讀》雜志的采訪時同樣強調了這一點。
父母必讀:瑪利亞女士過世也有五十多年了,近年來,蒙臺梭利教育理念有什么新的發展?
Marilyn Stewart:很多年前,沒有電腦、游戲機、沒有游戲上癮的孩子……和現在的情況大不相同。社會環境的變化要求蒙氏教育必須不斷發展和完善。近年來蒙臺梭利教育的實踐者一直在密切關注著大腦研究、醫學研究及兒童心理研究的發展,一旦發現這些研究證明有些概念是不正確的,我們會在實踐過程中加以修正。
父母必讀:舉例來說?
Marilyn Stewart:瑪利亞#8226; 蒙臺梭利女士曾經說過,在準備好的環境中,孩子將選擇自己喜歡從事的工作,直到掌握為止——這時候無論他做多久,教師都不應該打擾他。而近年來,腦科學的研究表明,早期的生命發育是關鍵的,在生命初期,應該給孩子提供適合他的、廣泛的體驗來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所以,現在如果我們發現一個孩子只重復做一樣工作,教師就會鼓勵他去試試其他區域的工作,讓他能有很好的平衡發展。
另外,為了幫助在蒙臺梭利教育體系中學習的孩子適應普通學校的學習,在美國,大多數蒙臺梭利學校都會為孩子和他的家庭準備過渡性的教育方案。
父母必讀:經常聽到有的父母說,我的小孩最近總喜歡扔東西,他到了扔東西的敏感期,或者他最近老說要和我結婚,是不是到了婚姻敏感期……真的有那么多敏感期嗎,現在腦科學是不是證實了這些?
Marilyn Stewart:近年來,蒙臺梭利學者、大腦研究者和兒童心理學家都在關注這個問題,但是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確切地予以解釋。關于早期兒童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我們知道得還非常少。盡管很多早期智力開發機構宣稱他們的課程可以對孩子的大腦結構和功能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是都沒有得到腦科學研究的證實,我們應該理智判斷那些所謂的“基于大腦研究的課程”言過其實的主張。
目前我們可以明確的一點是,孩子們的智能發展并不平衡,而且具有不同的學習速度和頻率。拿學習英文字母來說,有些孩子屬于“視覺敏感型”的,他們不太喜歡使用聽力,如果通過聽兒歌的方式學習效果會很差,一定要通過“看”到字母的形狀才能學;但是另外一些孩子,看字母時可能不是很專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聽”的學習效果非常好。作為母親,你要特別清楚,你的孩子屬于哪方面的學習優勢,有心去發展他的另一方面。在生命早期,孩子需要有豐富的機會來發展他的全部智能。
幫助孩子獨立,為孩子設立規則,做孩子的榜樣……這是為人父母的我們必備的一套“養育程序”。但是無論哪一種“養育程序”都無法批量生產養育專家。
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內“芯”去傾聽、閱讀、思考,才有可能隨時升級自己的“空間”,去承載一個真實孩子的成長。
小鏈接:
瑪利亞#8226; 蒙臺梭利
瑪利亞#8226; 蒙臺梭利(1870-1952),意大利人,著名教育家,曾3 次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她認為每個兒童都具有天賦的潛能,教育者要了解兒童,尊重兒童,給兒童以自由,幫助他們實現自我教育,成為能適應生活的人。她的理念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已經被整合到當代很多早期教育理論當中。
特別鳴謝:伊頓國際教育機構
編輯/ 申艷(shenyan@bphg.com.cn)
文章來源:《父母必讀》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