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月,又要有一批小天使們走入幼兒園的大門。如果我們也能像下面這幾位老師那樣,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小家伙的入園經歷就會順利得多。
壓力1:“我要小被子!”
故事回放:
婷婷入園時是帶著小被子來的。只有跟著電視里的“天線寶寶”一起跳舞時,她才會暫時忘了小被子,和小朋友們玩在一起。在其他時間里,婷婷都會一步不離地抱著小被子,無法自如地參加大家的游戲活動。
黃國欣老師的招數:投其所好
戶外活動的時候,孩子們背著小筐幫“兔媽媽”采蘿卜。婷婷特別喜歡自己的小筐,游戲結束了,別的孩子都把小筐摘下來了,可是婷婷還是背著小筐,不愿意放下來。她對我說:“我的小筐可以裝寶貝。”我問她:“你的寶貝是什么呀?”婷婷說:“是小被被。”說完就把小被被放在筐里面了。接連幾天里,小被被都被她放在筐里背著,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戲。
這樣過了幾天,總是背著小筐,看得出來婷婷有些吃不消了。我蹲下來輕輕問她“: 婷婷,是不是需要老師幫忙呀?”婷婷點點頭說:“老師,你能幫我拿著小筐嗎?”我說:“當然可以,如果你想小被了,可以隨時拿走。”婷婷聽了非常高興,把小筐和被子交給了我,放心地游戲去了。嘿,孩子的雙手解放了,我再也不用擔心小被子給婷婷走路或奔跑帶來危險了!(黃國欣老師記錄)
壓力2:“我想加入”
故事回放:
咪咪初入園時并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又哭又鬧,但是一直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中。當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始有興趣地參加各種游戲活動時,咪咪卻遠遠地站在一邊,老師拉著她一起游戲,她會抗拒著掙扎開,然后躲到一邊。咪咪媽媽反映,她在家里情緒基本穩定,但只要一提及幼兒園,就會緊張、想哭。
王曉樂老師的招數:能力銜接
是什么影響了咪咪入園的情緒呢?我開始關注咪咪在一日生活中的表現。有一次,在游戲里咪咪走到豆豆身邊,一把拉住豆豆的衣服,將蘿卜塞到了豆豆手中!又有一次,咪咪突然一下子用力抱住了身邊的苗苗,由于用力太猛,苗苗一下子坐在了地上……通過觀察,我發現咪咪十分渴望與小伙伴共同游戲,但卻不懂得如何在游戲中與他人交往,這為咪咪的入園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約談了咪咪的媽媽后我知道,咪咪平時在與爺爺奶奶一起游戲時,就會經常用力不當,甚至會出現攻擊性行為,但是老人對孩子十分溺愛,對這些行為不當一回事。
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我為爺爺奶奶提供了幾點建議:首先,當咪咪與家人交往時,再出現不禮貌的行為,要及時糾正,并告訴她正確的方法,比如,抱一抱或用禮貌的話,“請坐下……”等。其次,努力使咪咪感受與同伴游戲的快樂。鼓勵她主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會禮貌地說:“我們一起玩,好嗎?”
爺爺奶奶十分配合我們的工作。一個月后,咪咪在家里時已經可以很高興地提及幼兒園和小朋友,還會將在園里學習的兒歌、歌曲主動表演給大家看。(王曉樂老師記錄)
壓力3:“我不想午睡……”
故事回放:
從軒軒媽媽那里了解到, 在入園之前,軒軒幾乎從不午睡,入園后因為受約束產生了心理壓力。午飯結束后,軒軒的情緒明顯地有些低落。
朱淑琴老師的招數:曲線救國
我走上前去說:“今天軒軒就先不睡覺了,和我一起來當老師看小朋友午睡好嗎?”這天,我兌現了對軒軒的承諾,沒有讓他去午睡, 而是和我當了一中午的“老師”。晚上媽媽來接時,軒軒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他今天當老師了。我趕快問軒軒:“你喜歡當老師嗎?”“ 喜歡, 不過我最喜歡當警察。”“那你明天高高興興地來幼兒園,我們來當警察好嗎?”軒軒爽快地答道:“好吧!”
這天,我特意帶軒軒到閱讀區,為他講了許多“警察叔叔的故事”,讓他了解,“警察叔叔”也要休息,只有休息好,才有力氣工作。我告訴他,如果今天他是一個非常有力氣的警察,晚上回家時,我會送他一頂“警察帽”。
午休的時間又到了,我取出已折好的“警察帽”放在顯眼的地方。軒軒看了看“警察帽”,就走到小椅子前脫衣服去了。這一天,軒軒雖然午睡時間不是很長,但已開始接受午休。晚上,當我把“警察帽”送給他時,軒軒開心極了。(朱淑琴老師記錄)
壓力4:“給媽媽打電話……”
故事回放:
粼粼是從親子班里升上來的,對幼兒園一日的生活較熟悉,只是來園和媽媽分離時會有情緒的波動,不停地嚷著“給我媽媽打電話……”
秦寶霞老師的招數:責任意識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粼粼非常喜歡娃娃家里的毛毛蟲玩偶, 當他抱著毛毛蟲的時候,會用媽媽的口吻和毛毛蟲說話,這時他會露出可愛的笑臉。
于是, 我們和媽媽進行溝通, 每天接園的時候,可以讓粼粼把毛毛蟲帶回家和它一起做游戲,并請粼粼第二天早上把毛毛蟲帶回來,送回娃娃家, 讓毛毛蟲也找到自己的媽媽。此法果然奏效。每天早上來園,粼粼都會忘了找媽媽,因為啊,他要忙著幫助毛毛蟲找媽媽。(秦寶霞老師的記錄)
壓力5:“媽媽不見了……”
故事回放:
樂樂是個依戀感很強的孩子,在家里是媽媽帶她,來到幼兒園時,樂樂一直不停說要找媽媽。當老師和她一個人玩游戲時,她的情緒很穩定,不哭也不鬧。只要老師一走開和別的小朋友交流,她就會哭。
魏星老師的招數:增加歸屬感
那天,我讓樂樂選一個她喜歡的氣球,告訴她我們要用氣球做個氣球媽媽。我和樂樂一邊描述著媽媽的樣子,一邊畫在氣球上。很快,“氣球媽媽”就做好了。
樂樂像得了寶貝似的一下也不放手,一直抱著她的氣球媽媽,情緒明顯有了好轉。當她想找媽媽的時候,就會主動找她的氣球媽媽,抱一抱、親一親,情緒就會穩定許多。
現在,樂樂的情緒已經穩定, 氣球媽媽的使命也暫告一段落。(魏星老師記錄)
TIPS
跟幼兒園老師學習
緩解分離焦慮的方法
1. 允許孩子哭鬧,以表達、發泄緊張、焦慮的情緒。
2. 更多地用身體去接觸孩子——抱、摸、拍等。
3. 用鮮艷、有趣的玩具,如木偶、指偶等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4. 允許孩子帶自己喜歡的玩具等依戀物去幼兒園。
5. 和老師商量,給孩子的物品做好標記(口杯、毛巾、椅子、床等的標記)。
6. 如果孩子不想午睡,請老師陪伴他做一些讀書等安靜的活動。
7. 向老師申請,允許孩子把喜歡的班級玩具帶回家,但同時要提醒孩子次日帶回。
本月園長提醒
本月值班園長:朱葵花(啟明幼教集團教學管理中心主任兼珠江帝景園園長,北京市骨干教師)
入園時更需要溝通
情緒是在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產生的。孩子出生后,在與母親或其他家人的密切接觸中,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了滿足,能夠確認自己是被愛的,從而對愛他的人產生信任,形成依戀。
2 ~ 3 歲的孩子離開媽媽的懷抱,走進陌生的幼兒園,對于他們來說,如同一次強地震。入園后要面對與媽媽分離和新環境適應的雙重變化,很多孩子會用大哭大鬧、毀壞物品、禁食等多種方式進行表達。作為老師和家長都要對孩子的這種情緒和表現表示理解,同時加強溝通。
老師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家生活習慣與教養方式,家長更多地了解幼兒園生活的環境與教師的教育策略,聯手針對孩子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緩解分離焦慮,使依戀逐漸轉向老師。
更多地體會孩子的心靈需要,給予他們更多個性化的、適合的“愛的表達”,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夠在變化中享受成長的快樂。
編輯/ 申艷(shenyan@bphg.com.cn)
文章來源:《父母必讀》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