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基礎上拓展出以互助聯保為主要金融功能的模式得到快速發展,有效解決了農戶的融資難問題。這實質上就是合作社利用俱樂部機制,供給了標準化的“基礎信用”這一準公共產品,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因此,在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迅速規模發展的基礎上,在政策環境的推動下,理應發揮合作社金融功能的比較優勢,解決農村金融困境,并且選擇合作社基礎上的互助聯保型的金融功能拓展模式,更適合當前合作社的發展階段。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功能拓展;互助聯保
Abstract:Currently the financial function expansion based on farm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have addressed peasant household’s financing problem effectively,materially the cooperatives have displayed the club mechanism,supplied the public product standardization“the foundation credit”,has solved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ical problem. Therefore in the current farm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rapid scale development's foundation,under the policy impetus,should display the comparison superiority,solve the rural financing problem,and choose the cooperation joint guarantee financial function pattern,more suitable current cooperatives development phase.
Key Words:farm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financial function expansion,cooperation joint guarantee
中圖分類號:F830.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2265(2010)05-0034-04
一、相關理論研究
(一)信息不對稱和信用理論
信息不對稱是造成當前農村金融困境的一個主要因素,但多數學者對農村信貸市場上存在的不對稱信息并未做進一步探討。顯然,這里不對稱的“信息”肯定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個人信用信息,因為它存在于征信系統,是透明的、標準化的。而農村信貸市場上銀行需要那些對稱的“信息”呢?
本文認為農村信貸市場上銀行需要的“信息”是借貸主體的“廣義信用”,即各種信用活動中涉及信任、資信、誠信等方面的信息匯集,是踐約行為與能力的載體,各種活動正是以這種廣義的信用為前提。本文中我們將這種廣義上信用定義為“基礎信用”,它產生于社會活動,尤其是經濟活動。諸如農戶在本村的人品、口碑,與其有經營聯系的上下游客戶以及同行業農戶關于他的經營能力和信譽的評價等信息,而這正是銀行很難獲得的不對稱“信息”。
與基礎信用概念相比較,傳統意義上的信用是狹義上的概念,主要指以償還和付息為基本特征的借貸活動,主要包括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等。其中,商業信用指市場交易主體(包括企業和個人)之間提供的、以商品資本為對象的信用,包括商品的賒銷、分期付款、預付貨款、委托代銷等。而銀行信用則是在商業信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更高層次的信用形式,是銀行等金融機構以貨幣形式向企業和個人等提供的信用。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都是圍繞信用主體融通資金或解決資金問題產生的活動,本文將其統稱為“金融信用”。從信用的產生、使用和發展過程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在資金需求的推動下,由不斷產生、集聚和傳播的基礎信用,發展出原始的金融信用(最初表現為商業信用),而后逐步促成銀行信用,最終形成現代金融信用主導的信用模式,金融信用可看作基礎信用在金融領域發展出的高級形式和集中表現。
(二)基礎信用的特性
基礎信用產生于社會活動,尤其是經濟活動,其特點是分散性、非標準化和小范圍認可。諸如前面提到的農戶在本村或經營行業里存在的基礎信用,它分散在村落、農貿市場、經營場所和各種合作社之中,無標準化形式的主觀意識和評價,囿于農戶的活動范圍,收集成本高,傳播速度慢,難與金融信用對接。相比之下,金融信用則是存在于金融機構間,有標準化的形式和正規的評價準則,易收集,傳播速度快,如企業和個人的征信系統就是金融信用的集中表現。需要說明的是,金融信用作用的發揮是有條件的,需要借助基礎信用信息來支撐、引領。因此,基礎信用資源(產品)的供給程度決定了金融信用發揮作用的規模和領域。
由于農戶參與經濟活動的規模小,頻率低,決定了農戶的基礎信用資源更加零散和單薄。將這種分散、零星的農戶基礎信用信息集中采納,篩選并且進行評定,轉化為金融信用的載體,得到金融機構的認可將需要更高的成本,成為銀農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根源。而通過市場機制,讓金融機構挖掘和使用基礎信用,從而在農村地區形成信貸供給難度很大,農村金融的困境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基礎信用資源的缺失才是信息不對稱的實質,并造成了農村融資困境。既然基礎信用資源(產品)的供給是市場失靈的,基礎信用的供給如能演變成為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通過“俱樂部”機制增加其供給水平將是破解農村金融困境一條理論上可行的途徑。
(三)專業合作社和俱樂部機制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由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村市場化改革的產物,其產生和發展是社會分工和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結果,代表了農村經濟組織化、規模化、市場化發展的方向。作為俱樂部的一種形式,合作社發揮俱樂部機制的作用機理是:一是以特定供給者為中心,將產品的消費者由無限約束到一定范圍,供給方僅對俱樂部成員提供產品,以實現準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二是作為一種自主治理的制度安排,俱樂部在既定環境約束下,能夠通過社會關系網絡攫取資源,獲得外部信任,具有保護或增進自身利益或價值的職能;三是能夠對不同層面的參與者提供各自所需的“選擇性激勵(懲罰)”,在對會員提供有價值資源的同時,對會員實施有效監督,使得會員背叛、違約和退出等具有較高成本約束(張善杰,2008)。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金融功能拓展:濟寧案例
鄒城市香城鎮具有花生種植傳統,花生品質好,種植面積大。2006年以來,香城鎮依托本地豐富的花生種植資源,發展了一批從事花生收購、銷售和加工的專業農戶。隨著生產銷售規模的擴大,花生專業戶資金需求增加,特別是進入9月份花生收購旺季,需要大量資金,部分收購大戶資金需求額度達到300萬元以上。但由于花生專業戶普遍缺少土地證、房權證等有效抵押物,又難以找到資金實力比較強的擔保人,只能采取一戶或多戶保證的方式在信用社貸款,貸款額度最高也只有幾十萬元,遠不能滿足資金需求。受制于資金約束,部分收購戶只能收縮經營規模。
初期,專業戶多以零散方式出售花生給南方廠商,由于分散經營,信息封鎖甚至惡性競爭相互壓價,專業戶的市場議價能力偏低。2008年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鄒城市花生訂單驟減,花生價格大跌,專業戶受影響較大。9月份,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的啟發下,為實現規模經營解決資金困境,以李某為首的3位收購大戶聯合本鎮守法經營,資信狀況良好,經濟實力較強的14家專業戶籌資15萬元,注冊成立了“鄒城市大山花生專業合作社”,選舉產生了理事會、理事長(法定代表人)和執行監事,專門從事花生收購、深加工及銷售,合作社適時發布購銷信息,引進培育花生新品種,推廣先進的種植加工技術,社員之間相互溝通,加強合作,有序經營。
專業合作社成立后,社員經營實力提高,規模擴張,資金更為緊張,金融供給約束對其發展的影響愈加突出。2008年,為防范專業戶的信貸風險,農信社決定要求合作社的專業戶擴大聯保范圍,組成貸款“大聯保體”。起初,社員由于擔心承擔大范圍的連帶償還責任,參與積極性不高。隨后在農信社的動員下,又召集合作社負責人專門座談,終于在2008年末開始組織社員搭建聯保體。按照農信社的指導,合作社首先成立了貸款管理小組,負責審查入會成員資格,為農信社信用等級評定和授信業務提供初審意見。組建“大聯保體”時,專業合作社將其中一位經營不良的社員排除在外(專業合作社14位社員,其中13位組建“大聯保體”)。進入授信階段,農村信用社根據合作社提供的初審意見和各社員的申請,分別對合作社和社員進行信用評級和授信,其中8名社員獲得A級,3名A+級,2名AA級,合計獲得授信達1855萬元,平均每戶143萬元,遠高于保證貸款的額度。同時,按照農信社的要求,13戶社員按照授信額度的10%繳納互助金,共繳納互助金185.5萬元,由專業合作社擔保,共同承擔連帶償還責任,實行比普通聯保或保證貸款少上浮20%的優惠利率。貸后,貸款管理小組負責對成員貸款使用進行監督、管理、協調和服務。對不遵守聯合會章程、拖欠銀行貸款本息的成員,采取警告、業內批評直至開除會員資格等懲戒措施。在此模式下,截至2009年末,鄒城農信社合計給該花生合作社授信3000多萬元,累計發放貸款2892萬元,沒有一筆出現逾期。
據調查,濟寧市金融機構以合作社為載體開展“三信評定”,聯保貸款迅速發展,2009年評定信用A級農民專業合作43家,2A級以上20多家,合作社聯保貸款余額6597萬元,比年初增長26%。在合作社聯保貸款模式的迅速發展和帶動效應下,出現了更多合作社的金融功能拓展模式,比如兗州農機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的大型農業機械抵押貸款,鄒城市龍頭企業帶動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的“公司+合作社+社員”的貸款模式,魚臺縣依托養豬專業合作社成立的馬成養豬資金互助社。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功能拓展的理論評析
(一)基礎信用資源(產品)實現低成本的標準化供給
作為“俱樂部”的一種形式,農民專業合作社最基本的特點是社員之間同處一地,信息溝通頻繁,農戶品質、聲望、信用記錄、發展前景等情況(即為基礎信用)合作社掌握非常清楚。因此,合作社建立產生的專業農戶改變了普通農戶所具有的基礎信用的特性。體現在:一是將零散的基礎信用集中在有限的群體內部(即合作社),降低了搜尋范圍。二是合作社成員生產經營的同質性和經營中頻繁的接觸,保證了基礎信用的透明性,如貸款管理小組長對社員各種信息的掌握。三是合作社在成立時期和組建聯保體時,對社員的生產經營、資金規模、道德人品進行的審查,作出謹慎選擇,盡可能地排除基礎信用劣者,實際就是一個基礎信用收集、評價和篩選的過程,把非標準化的基礎信用變為標準化的產品,而聯保體就是標準化的載體,如鄒城花生合作社將一位經營不良的社員排除在聯保體外。四是小范圍認可的農戶的基礎信用得到規模供給,使得合作社的信用評級覆蓋率更高,專業戶的評級授信也高于普通農戶。因此,合作社基礎上聯保貸款的成功和快速發展,實質上是完成了基礎信用資源(產品)的標準化供給,帶動了信用的增強和信用自升級(均為銀行信用)及與正規金融的基本對接。
(二)俱樂部機制決定高違約成本
合作社作為“俱樂部”的一種形式,發揮著內部監督機制。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生產經營具有較強的同質性,便于相互了解和監督,保證信息的對稱性和道德風險的防范。如果社員一旦惡意逃債而由群體代為賠付,將因失去群體的支持,失去在本行業立足的根本,增加了欺詐或違約的成本,使個體不能只顧及短期行為。鑒于這種監督機制,社員會更加珍視自己的信譽,極大提高履約意識,而社員之間的自我監督也將優于金融機構對借款者的外部監督。
(三)內部的金融需求和對外部金融的對接是合作社金融功能拓展的動力
在借貸市場上,合作社專業戶與傳統農戶相比具有更高層次的需求,他們經濟實力強,資金需求時間集中、額度大,如花生專業戶在9月份花生收購旺季需求幾十萬甚至幾百萬,這種內部強烈的領先性金融需求促使合作社按照金融機構的“動員”、“指導”和“要求”,完成與外部正規金融的對接,組建而成的“大聯保體”耦合了俱樂部機制,提供了標準化的基礎信用產品。因此,內部的金融需求和對外部金融的對接是合作社金融功能拓展的動力,在此激發下,經過必要調整(諸如由普通保證改為大聯保,要求合作社擔保,繳納互助金)完成合作社的金融功能拓展,具有一定的被動性、依附性而非自發性。
(四)合作社金融功能的拓展建立在生產功能之上
農村經濟合作社的生產合作是信用合作的基礎,體現在:一是合作社通過提供諸如良種引進、生資供應、技術推廣、信息交流、產品銷售等俱樂部產品,把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生產合作是基礎;二是在生產合作過程中才能產生大量集中的透明的基礎信用,并進行收集和評價,因此金融功能是“衍生”的產品;三是建立在生產合作基礎上的“俱樂部”更加穩定,實踐證明,多數單純的信用合作“俱樂部”并不能持久發展。
(五)金融功能拓展模式多樣
合作社在基礎信用供給優勢的條件下,獲得了領先性的信用評級,同時各類抵押和擔保資源也迅速集聚整合,實現了規模開發,便于銀行的進入和開發,出現了更多的金融創新產品。一是以土地為入股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了土地流轉等多種經營權質押貸款、魚池經營權質押貸款、林權質押貸款。二是對以龍頭企業帶動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社員”的貸款模式,發展了企業為社員擔保、訂單質押和倉單質押等組合貸款。三是在依托合作社開展的內部資金互助,如2009年魚臺縣馬城養豬資金互助合作社、鄒城市農友資金互助合作社,吸收社員互助金928多萬元,資金周轉量近2000萬元。
四、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功能拓展的比較優勢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農村主要合作經濟組織,具備堅實的發展基礎
據濟寧市農辦的統計,截至2009年末,全市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400余家,占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67%,連接基地80萬畝,入社會員15萬人,平均每個合作社390人,帶動非成員農戶占全市農村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已經成為經營規范的市場主體、推動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形成了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一體化經營的生產經營體系。以合作社為載體充分發揮金融功能拓展解決農村資金困境,具有堅實基礎。
(二)制度規范和金融機構參與,具備良好的政策環境
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明確了合作社是具有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與農民專業協會等社團組織有著本質的區別。同時,通過制度規范注冊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正式的章程和完整的財務會計制度,保證了合作社組織的穩定性。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又明確提出,“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標志著困擾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融資渠道被“合法”打開,金融機構積極參與進來。諸如山東省農信社就專門出臺了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廣“大聯保體”貸款的辦法。
(三)保險覆蓋率高,防御系統風險
在合作社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成為農業保險的承載主體。如濟寧市圍繞各類專業合作社,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保險品種包括奶牛、油菜、水稻、大棚蔬菜、露地西瓜、柑橘、林木、生豬、雞、鴨、鵝、淡水魚等,并把專業合作社列為重點參保對象,保險責任以保大災為主,保險金額為承保對象物化成本的50%左右,省、市、縣(市、區)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給予保費補貼。2009年累計向2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了保額達1.2億元的保險保障,為l4家提供了35萬元的理賠服務,減少了農業自然風險造成的損失,有效防范合作社的系統性風險。
五、結論
綜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金融功能拓展的快速發展,證明俱樂部機制是提供這一準公共產品的良好途徑。因此,諸如批發市場、商會、行業協會等具備俱樂部性質的組織,都可以把基礎信用信息加以整理、加工,經過內部的評定和篩選,實現與正規金融的對接,引領和支撐了銀行信用的介入。在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迅速規模發展的基礎上,理應發揮合作社金融功能的比較優勢,解決農村金融困境。同時在當前農民生產合作社金融功能拓展模式多樣發展的現狀下,鑒于專業社社員資金需求時間的集中性,資金互助模式對多數合作社來講還不可行,并且從實際運作來看,資金不足已經成為制約資金互助社發展的主要因素,而“公司+農戶”模式也無法回避該模式的權益不對等問題。因此,選擇合作社基礎上的聯保型的金融功能拓展模式應該更適合當前合作社的發展階段。
如此:一是建議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門以合作社、各類協會等為載體,開展農戶信用評定;二是農民合作社在規范發展的基礎上可以由互助聯保向資金互助、金融結算等多樣的金融功能拓展;三是積極支持土地、林權、海域使用權等流轉,充分發揮合作社集聚資源的優勢。
參考文獻:
[1]張善杰.俱樂部機制與制度耦合:棗莊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商會效應分析[J].金融發展研究,2008,(11).
[2]國魯來.合作社制度及專業協會實踐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1,(4).
[3]彭江波.以互聯保為基礎構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J].金融研究,2008,(2).
(特約編輯 邢衍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