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在歌唱》是英國著名女作家、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萊辛的第一部作品。作品描寫了女主人公瑪麗從幼年到中年死亡的一生,在她身上作者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瑪麗是南非殖民地土生土長的白人,自幼家境貧困使她本能地渴望擺脫這種與土著黑人相似的生存狀況。瑪麗一生歷經(jīng)了父親、丈夫、情人三個男人。雖然小說是以瑪麗為中心展開敘述,這三個男人也是隨著瑪麗的人生軌跡而逐一登場與讀者見面;而事實上,讀者無時不感到他們對瑪麗的控制和摧殘。有凄涼凝重之感覺。瑪麗是一個性格鮮明、有抱負、終生追求幸福的女性,可生活在男權(quán)社會中的她始終都逃脫不掉宿命的安排。本文就以三個男人在小說中先后登場的順序,對在男權(quán)體制下瑪麗的人生悲劇根源加以分析。
一、父親是瑪麗悲尉人生的始作俑者
瑪麗婚前生活在以父親為中心的家庭里,父親的行為主宰了整個家庭的命運。父親是家里唯一有工作的人,是全家人的生活依靠。可是,男權(quán)思想較為嚴重的他對老婆孩子非常冷漠,為所欲為且缺乏家庭責任感,常常把本來可以養(yǎng)活孩子的錢“都花在喝酒上面”,他們“本來可以像紐曼太太一樣,養(yǎng)上七個孩子,而如今只能養(yǎng)活三個”(萊辛:24—25),后來一雙兒女也病死了,家里只剩下瑪麗一個孩子。父親與母親的關(guān)系冷淡得可怕,由于沒有工作,母親只能靠丈夫高興時留下來的那一點點錢,養(yǎng)活全家,家用入不敷出,貧窮時時困擾著母親。傷心又可憐的母親經(jīng)常與父親爭吵,甚至跑去埋怨酒店的掌柜,可是,一切都無濟于事,換來的只有酒客們的同情。母親身體高大卻骨瘦如柴,內(nèi)心充滿了病態(tài)和怨恨,在一雙兒女死后,她更加郁郁寡歡,最后,在生活的陰霾中,辭世而去。
父親以自己為中心的思想行為,無論從物質(zhì)還是精神的層面來說,對瑪麗的影響都是極大的。父親在母親走后,對唯一生活在世上的女兒,依然不聞不問,甚至連信也不通。盡管瑪麗更加喜歡父親不在眼前的生活,可是,父親無視老婆孩子的大男子主義行為,無時不在影響和左右著她。三十歲以前瑪麗一直懼怕婚姻,因為她不愿意像過去那樣生活在窮困潦倒之中,不愿意婚后自己的孩子像哥哥和姐姐那樣可憐地死去,更不愿意重復母親的痛苦。婚姻生活在瑪麗的內(nèi)心世界里,是地獄,是埋葬女人幸福的墓穴。這種觀念一直控制著三十歲以前的瑪麗,她因此錯過了最美好的戀愛季節(jié),“錯過了人生最大的樂趣”。
二、丈夫迪克是瑪麗悲劇命運的又一制造者
婚后,瑪麗生活在以丈夫為中心的家庭里,一生都受丈夫迪克的主宰。瑪麗帶著自己婚前的所有積蓄,帶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走入了與迪克的婚姻生活。可迪克的貧窮使她震驚:四方形的鐵皮頂?shù)男∥堇铮l(fā)著強烈的霉臭味道;光禿禿的墻壁上,掛著兩張畫片:“一張畫是從巧克力盒子上扯下來的……另一張畫是從日歷上撕下來的”(萊辛:45);除了一張破舊的睡床外,屋里幾乎沒有像樣的家當,鄰居棄用的桌椅,齷齪破布蓋著的托盤上是兩只帶著裂痕的大杯子……整個屋子只有滴滴淌著煤油的掛燈是有生命的,發(fā)著光并滋滋地散發(fā)著臭味。為了讓自己和迪克的生活環(huán)境好些,她拿出所有的積蓄,裝扮這寒磣的家,幻想著靠夫妻倆的努力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可迪克的無能和做事的有始無終讓瑪麗越來越無奈和失望,他對農(nóng)場的經(jīng)營無方導致年年債臺高筑;他不停地指使瑪麗做些心血來潮的事情,如嘗試養(yǎng)蜂、嘗試養(yǎng)豬、嘗試養(yǎng)吐綬雞等,可每次都以失敗而告終。盡管瑪麗一下子就能指出無法獲利的原因,可迪克卻從來不去接受瑪麗的看法和提議。他不顧瑪麗的反對,逼迫瑪麗看管那個注定要虧損的黑人店鋪,屈辱、無奈和疲憊使瑪麗的身心近乎崩潰。絕望中,瑪麗想到逃跑,可最終還是在迪克的找尋中不得不回到毫無生氣的家里。瑪麗想在生育能力喪失之前生個孩子,為自己混沌的生活帶來了些許希望,可迪克卻以“貧窮”為借口拒絕了。
從表面上來看,瑪麗似乎有著比丈夫更多的優(yōu)勢:她來自城市,是在城市里上班的“工薪族”,無論生活水平還是文明程度都高于在農(nóng)場生活的一貧如洗的丈夫迪克。盡管我們一貫認為“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可是這個理論在男權(quán)體制下似乎并沒有起作用。瑪麗的到來,確實使迪克一度非常欣喜,因為很久以來他就意識到自己該有個老婆了,需要成個家來使自己不再孤獨。所以瑪麗到來的第一天,他把她當做客人來對待,主動用家里那只帶有裂痕的杯子給她倒水,甚至在婚后最初的日子里,把瑪麗視若“寶貝”。可是從作品中,讀者不難看出,迪克的骨子里有著很明顯的男權(quán)傾向,在他殷勤的表面下隱藏的是更多的制約和壓迫。在迪克等男權(quán)主義者眼里,女人是物品、是性奴、是生育和勞作的工具。因此在婚姻的熱情過去之后,盡管瑪麗很快地進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并傾注所有的財富,親手縫制出嶄新的窗簾和衣物,還要像傭人一樣照顧著丈夫的起居,可是她的抱怨和建議從來都引不來迪克的注意或贊賞。在迪克長期的忽視和強迫之下,瑪麗不僅屈服于他的男權(quán)威力之下,最終甚至失去了“話語權(quán)”和做母親的權(quán)利,在孤獨、冷漠、絕望的世界里混沌地生存著……可以說,在迪克這個男人的掌控之下,瑪麗一生的幸福和夢想都化成了泡影。
三、情人摩西是瑪麗人生的終結(jié)者
主宰瑪麗生命的第三個男人是黑人摩西,他和瑪麗的關(guān)系頗有戲劇性。西方傳統(tǒng)二分法認為:白人男性優(yōu)于白人女性,白人優(yōu)于有色人種。在南非殖民地上,歐洲資本主義和它所賴以生存的殖民地之間的關(guān)系,被斯大林稱為“中心”與“外圍”的關(guān)系,亦即掠奪與被掠奪的關(guān)系(斯大林:185)。作為白人女性,瑪麗一直對黑人有著深刻的階級仇恨,把黑人當畜牲一樣使喚。她曾因摩西勞動時片刻的懈怠,在他臉上狠狠地抽了一鞭,使他的鮮血“沿著臉頰流下來,濺在胸口上……又是一滴鮮紅的血滴到他胸口,流到他的腰上。”(萊辛:112)后來,瑪麗在潦倒無望、麻木混沌的生活中,對寬容和順從她的摩西產(chǎn)生了依戀之情。但當兩人的曖昧關(guān)系被人發(fā)現(xiàn)時,思想深處不可調(diào)和的種族歧視使得瑪麗又不顧摩西以往對她的柔情,本能地讓摩西滾開,態(tài)度決絕地與他劃清界線。最后,摩西在一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夜晚,用一把利刃憤怒地砍向瑪麗,結(jié)束了她本就茍延殘喘的生命。
有人說,在西方社會,白人盡管認為自己優(yōu)于黑人,但卻嫉妒黑人在性方面的強大,所以在西方資本主義的殖民地上,無時不發(fā)生著白人與黑人通奸的糗事。瑪麗與摩西的曖昧勾搭,我們不敢說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作者萊辛也未對此進行更多筆墨的描寫,但我們可以看出,瑪麗在與丈夫死氣沉沉的生活中,把摩西看成是黑暗中的最后一點兒亮光,就像在無邊的苦海里掙扎時盲目地抓著的一根稻草,她似乎忘記了自己是誰、摩西又是誰,只知道摩西可以給自己帶來最后的一點溫暖和慰藉。所以當他們的曖昧關(guān)系被白人托尼發(fā)現(xiàn)時,猶如黑夜中突然劃過了一道閃電,使瑪麗終于看清了自己和摩西的身份,不軌的戀情和強大的種族歧視令瑪麗羞愧難當?shù)刳s走了摩西,最終引來了殺身之禍。從種族歧視來看,瑪麗的死是應得的因果報應;但從兩性視角來看的話,瑪麗無疑是男人摩西的犧牲品,因為無論在體力方面還是在感情方面,女人相對于男人來說永遠是弱勢群體,兩者一旦發(fā)生致命沖突,女人的反抗無疑是以卵擊石。
四、男權(quán)體制是瑪麗人生悲劇的根源
自從對西方文明影響深遠的基督教創(chuàng)世學說建立以來,女性似乎就是男人的衍生品。幾千年來,女性僅僅因為她們的性別而不得不承受無數(shù)的罪責,并為此遭受辱罵、鞭笞、火柱之刑以及道義的譴責。尤其是在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起來,對資本的掠奪和殖民侵略的狂熱欲望,使得西方白人更加狂妄和自大,他們傳統(tǒng)的二分法認為白人優(yōu)越于有色人種,而男性優(yōu)越于女性。男權(quán)體制下的女性悲劇千百年來在這個星球上不間斷地上演,從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到奧尼爾《奇異的插曲》中的尼娜,從哈代筆下的苔絲到霍桑筆下的海絲特·白蘭等,無數(shù)文學作品都記載著像她們那樣的女性在這個世界上所受到的歧視、壓迫和不公平的待遇。盡管在1920年,女性終于贏得了選舉權(quán),爭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但對西方社會的許多傳統(tǒng)來說,男性即統(tǒng)治者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
事實上,男人在男權(quán)觀念和男權(quán)體制下能得到很多實惠,正如女權(quán)主義者西蒙·波伏娃所說:“男人從上帝那里受益無窮,因為上帝認可他們寫就的禮儀規(guī)范。自從男人開始了對女人的統(tǒng)治以來,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君臨一切的上帝親自將象征權(quán)威的祭袍穿在了男人身上。不論是對猶太人,還是基督教徒來說,男人都是神圣權(quán)力的掌管者;正是對上帝的畏懼壓抑了被蹂躪的女性的反叛沖動。”女性主義者認識到,男權(quán)體制下的女性已經(jīng)等同于自然、奴隸和下等人,一直被邊緣化,長期的壓迫使得女性的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更是指出,男權(quán)體制已經(jīng)使得女性和自然荒原化,這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繁衍和生存。
萊辛在作品中所揭示的正是這個主題。作者通過對瑪麗婚前、婚后及生命后期三個階段的描寫,凸顯了三個男性對她生命的主宰,揭露了男權(quán)體制下女性的悲劇宿命。萊辛通過小說,還在告訴人們,這個社會是由男人和女人組成的,兩性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是相互依存、休戚相關(guān)的,只有謀求和諧共存,人類才會有希望,社會也才能得以更好地發(fā)展。不僅如此,由于女性有著繁衍后代的生理特點和體質(zhì)上的弱勢,男性在各個方面還需要給女性更多的理解和關(guān)愛,而不是強迫女性去放棄希望和夢想,迎合男性和家庭的需求,更不是用暴力來欺壓女性。兩性關(guān)系的和諧也是我們當今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關(guān)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