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新中國中原文學大系·兒童文學卷》,馬德才和馬豫鄉的短篇小說收入其中。19世紀50年代,他倆都從中師畢業后,擔任農村小學教師,都喜歡文學創作。
馬德才說:“我這輩子,啥也不干,一心寫小說。”
馬豫鄉說:“我想再考考大學,提高文化,進城工作,再搞文學創作。”
馬豫鄉果然考上本省一所大學的中文系,畢業后留校教寫作課。自從上了大學,政治運動一個接一個。他不敢寫東西,不敢抒發個人感情,一篇小說也沒寫。偶然寫幾篇大批判文章,連名字也不敢署。打倒“四人幫”后,他又改教當代文學。由于他的文藝理論修養不足,有分量的論文寫不出,只寫了數十篇文藝隨筆。
馬德才留在農村,繼續寫小說,“文革”前已創作出版長篇小說兩部,并改變成電影拍攝上映。打倒“四人幫”后,他的創作更加勤奮,其作品并獲全國獎。
那年,本省文代會要召開了。馬豫鄉所在的大學中文系有幾個指標,他又找系領導,又到省文聯找人,算是以特邀代表身份參加大會。他想:“我在代表作中,發表過小說,今個在大學講當代文學課,在會上沒準兒要風光一回。”誰知,代表沒人認識他,誰也不答理他,連個作協理事候選人都不是;而馬德才在會上當選省作協副主席,前呼后擁,很受人歡迎。
馬德才抽空找馬豫鄉噴幾句:“作為寫小說的,你是業余作者;作為文學評論者,你有可能成專業作者!”
馬豫鄉似乎恍然大悟。他回到系里,不談省文代會情況,再也不吹自己發表過小說一事!
幾年過去,馬豫鄉的第一本學術專著《馬德才的小說敘事藝術》出版,并以此評上副教授。他逢人便吹:“我找到了主攻方向!研究中原文學。”
【作者簡介】
李兵,筆名李初獻,男,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