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達拜地#8226;買吐合提的短笛長歌
拜訪民間藝人,是我南疆之行的期待。
回北京好幾個月了,我的眼前常閃現出那天見到胡達拜地#8226;買吐合提的一幕。我是在昆侖山腳下海拔三千多米的固拉哈瑪鄉英阿瓦提村見到他的。遠處是一個被流沙湮沒的村莊,他的家搭建在一個空曠地帶。一座木屋,四周用雜亂的枝條圈成的木柵欄圍著,周圍沒有鄰居,使曠野中的木屋更顯寂寥。中午時分,太陽發著白色的光,把搭建房屋的樹樁、藤柳和地面的沙土照成灰白色。當穿著白色上衣戴著白色帽子留著白色胡須的胡達拜地#8226;買吐合提從細枝條搭成的長廊低著頭彎著腰逆著光走進我的視線時,整個畫面充滿了神秘和空靈。那件穿在他高挑瘦削的身上略顯肥大的白布衫,在藍天下飄逸著,與周圍的白色渾然一體。陽光透過枝條,在他的身上灑下一條又一條細碎的光影,勾勒出他輪廓分明的臉,給我一種很不真實的感覺。當他赤腳站在他家門前的沙土上,用粗礪的手握著那半尺長的蘆葦為我們演奏時,我被這悠揚的笛聲卷到空中。我想起莫扎特的歌劇《魔笛》,那個用一把長笛述說的古埃及王子同他所愛慕的公主的愛情故事,想起這個智慧終將戰勝愚昧,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善良終將戰勝邪惡的故事。朋友說,胡達拜地#8226;買吐合提吹奏的正是一首當地流傳甚廣的情歌。
胡達拜地#8226;買吐合提手中那短笛的名字叫巴拉曼,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熱愛的一種雙簧氣鳴樂器。老百姓俗稱皮皮、巴拉曼皮,還有蘆笛、蘆管之稱。
關于巴拉曼的起源,當地有好幾個說法,我更愿意相信這一個傳說,古時候,蟲子把蘆葦咬了一個洞,經風一吹,發出好聽的聲音。后來就有人割下有洞的蘆葦,用嘴吹起來,也很好聽。管上端的蘆簧吹嘴,是受孩子玩的柳笛的啟發。巴拉是維吾爾語孩子之意,巴拉曼意即孩子的玩具。后經人們不斷改進,成為今天的巴拉曼。巴拉曼音色柔和、優美,最擅長演奏抒情歌曲。風聲、樂聲、孩子,還有愛情,這些最美好的字眼組合在一起,就是今天的巴拉曼。
我接過巴拉曼,看這個極富表現力的樂器,它實際上只是一根很普通的蘆葦桿。在我視線的遠端、在胡達拜地#8226;買吐合提的院墻上,整齊地碼放著曬干了的蘆葦。胡達拜地#8226;買吐合提說,他從它們當中抽取一根,十五分鐘就能制作出一根巴拉曼。我驚訝蘆管的樸實和粗糙,驚訝這樸實與粗糙的蘆管與胡達拜地#8226;買吐合提的手指如此相似。我突然明白,正是有這樣的相似,正因為它們同根,它們相依,它們有共同的生活,有同一樣的感受,才能如此交融。我也明白了,當地人為什么尊稱胡達拜地#8226;買吐合提為巴拉曼老人,因為巴拉曼在老人的手中變得通體精靈,老人也因為巴拉曼而神奇超然。原本他們就是如此的不可分。
巴拉曼老人是住在固拉哈瑪鄉英阿瓦提村的牧羊人,六十一歲的他有四個孩子,兩男兩女。他原來的家被埋在流沙下面,當他全家搬離老家時,他傷心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那是他的出生地。他熱愛音樂,音樂是他的生活,他的世界。有了音樂,和羊群在一起他不會孤獨。為了他的巴拉曼,他把新居和耕地交給他四十六歲的妻子吐送尼牙孜汗#8226;沙吾爾。他一人過著牧羊人的生活,與羊群為伴,與音樂為伴。
胡達拜地#8226;買吐合提是演奏巴拉曼的高手。一九七八年他第一次接觸巴拉曼,并由此深深喜歡上了這個民間的維吾爾樂器。巴拉曼老人還特別擅長彈奏牧羊熱瓦甫。他不識譜,但他可以根據他人現場唱的歌曲現場模仿,且音韻把握非常準確。那天,巴拉曼老人在聽我們唱了幾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之后,為我們吹奏了這個曲子,讓我們領略了他的神奇。
胡達拜地#8226;買吐合提為我們演奏時,他的兩個兒子在院子的一角遠遠地茫然地看著,和我們的驚訝形成強烈的對比。陪同我們的朋友說,他的孩子們都不跟他們的父親學習巴拉曼。在當地政府的鼓勵和扶持下,胡達拜地#8226;買吐合提十八歲的小兒子托乎提庫爾班,現跟隨父親學習吹奏巴拉曼。但看得出來,他并不是真正的熱愛他父親視為生命的東西。
去新疆之前,我多次從我的朋友尚昌平口中聽到新疆民間藝人的故事。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我親眼看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疆十二木卡姆的演出。這次,我在昆侖山下,在牧羊人胡達拜地#8226;買吐合提的門前,親耳聽到他的短笛長歌。那是一種任何的物質都不能表達出來的文化,那是如藍天、雪山、草地和牧羊一樣純凈的聲音。
有驢才有家
在和田市中心廣場,有一座庫爾班大叔千里迢迢騎著毛驢去北京見毛主席的塑像。這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人人皆知的傳奇故事。在庫爾班大叔的家鄉于田縣委辦公室大門口,至今仍懸掛著一張庫爾班大叔和毛主席握手的手工羊毛掛毯。但真正揚名立萬的,是“阿凡提”的那頭毛驢。
在南疆,驢隨處可見,如隨處可見的沙丘。在趕巴扎那天,毛驢車從鄉間小道上涌來,車上大多坐著一家老小,穿戴花綠的孩子、戴面紗的婦女和戴黑色羊皮帽的男人,風塵仆仆又笑容滿面,真是一道風景。而在平日里的鄉村小道上,常常會看到一頭很小的驢,背上馱著很沉很龐大的東西,以至于看不到驢完整的身體。策勒人說,策勒的驢,堅毅、忍耐,馱載和它的體重差不多的東西是家常便飯。只要它未被壓垮、只要它能邁動四蹄,無論它的四肢怎樣顫抖、怎樣喘著粗氣,它絕不會停下腳步。
大漠空曠,沒有毛驢就寸步難行。在維吾爾族人心中,驢是最善良最智慧的動物。在策勒人看來,驢是最認路的動物,只要走過的路,它就可以徑直到達目的地。趕驢的人出發時只要把驢的頭朝向家的方向,你盡可躺在驢車上睡覺,一覺醒來就到家了。曾經有鬧惡作劇的,把到家的驢頭牽擺過來,朝相反的方向,抽上一鞭,原路返回,等醒來又回到原地了。我還聽到一個毛驢舔犢之情的故事。當小毛驢被人拉走,母驢便走進沙漠四處尋找,找不到就會整夜悲鳴,不吃不喝。維吾爾族從不吃驢肉,毛驢老了,馱不動了,他們把它養在圈里,老死再拉出去埋。
維吾爾族人養驢、愛驢,在他們的眼里,家里有一頭驢,才算是真正有了一個家。
旅 途
一
在策勒縣奴爾鄉,我看到兩棵胡楊樹,生在一起,長在一起,經年累月,一棵樹的樹干鑲進了另一棵樹的枝干里,其中一棵樹干已空,但它們像一對相依為命的夫妻,相互依存地生長著?;钪哪且豢?,從枯干的一個縫里伸出一枝綠枝來,在對死者述說著生者的渴望。生生死死在一起的胡楊,在新疆隨處可見。
二
在策勒這個缺水、草木難存的地方,我看到一“屋頂花園”。其實這“花園”就是幾叢韭菜,只是沒有收割。頭頂上開出幾朵白花,幾片綠色,那幾片綠是這個地方最奢侈的東西了。后來我發現了更多的“屋頂花園”,它們或是韭菜、或是幾株小白菜。主人供養著它們,放在最顯眼的地方。在這片黃沙覆蓋的地方,這點滴的綠,讓人老遠就能看到。這是他們對家園的設計也是對生活的向往。面對這樸素的綠,想著他們如此靜心,帶著對綠的思念,呵護出這一偶綠的世界,我就像幼童看到美好的東西,發出幾聲憨憨的笑。
三
在路邊,我們巧遇一個剪羊毛的場面,我第一次看到剪羊毛的全過程。牧羊人從上百只的羊群里準確地抱來一只自家的羊,就像母親在一屋子的嬰兒里不會抱錯自己的孩子一樣。牧羊人不需任何繩索,一把很大很長的剪刀,一個單腿跪立的姿勢,很快,一頭卷曲厚重的羊毛就從羊身上褪下,像從羊身上脫下一件皮襖。而那只五分鐘前毛茸茸的羊,赤著身體跑回羊群。我有點兒心疼那些沒穿衣服的羊兒如何過冬,牧羊人說,不用倆月,它們就會有自己新的衣裳。
養羊為什么?羊多了就有錢了,有錢了就再生孩子,孩子長到大了就再多多養羊。牧羊人的生活就在羊的永生中延續。
四
在和田的幾日,我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陽光的圍繞。策勒的時間與北京時間有兩小時的時差,早上八點鐘懶洋洋地爬起來,這個沐浴在陽光中的小城鎮,卻依然還未醒來;而當夜幕低垂子夜來臨,這個城市,才剛剛醞釀屬于自己的精彩。在晚九點鐘的光景,還可以看見滿天彩霞。忽然接到遠方朋友的電話,問起:“在干啥?”急忙咽下一口濃汁四溢的大盤雞。回答“正吃飯。”朋友吃驚地問:“你知道現在幾點嗎?”看表,慵懶地回答“不就是十點嘛”……新疆,仿佛是那個傳說中的忘川,令你忘卻前世,還有明天……
五
頭上陽光炙熱,遠處的昆侖白雪皚皚。那雪山,如同一個巨大的層層疊疊的白色幕布,永遠也拉不開。想起那年去云南,看到玉龍雪山一角時的興奮,啞然。笑了。在昆侖山前,我只是一個聆聽者。靜靜地坐在高原草甸上,看這風清云淡,天光變幻。陽光毫無遮擋地照在我腳下的沙丘上,眼前是光燦燦的一片,心里是毛茸茸的遐想。
六
這個晚上,空氣清冽,天空近在咫尺,仿佛只有一個伸手的距離。四周很安靜,我站在空曠的院子里,抬頭看那一方清冷的月光,清澈明亮得把整個心都照得亮堂??捎幸环N想念卻慢慢漫延開來,原來,我們走得再遠,心都向著一個方向。一只小貓很乖巧地來蹭我的腳,于是,它就這樣挨著我,沐一身月光。
我給朋友打電話,在這個離天空如此之近的地方,一句輕輕的問候,是不是也有了直指心靈的力量。
七
同行的都上山了,我在這古河道邊坐了許久。在一處淺灘,我看到了這樣的景色:河面很靜,倒映下天空隨河水流動。旁邊一棵枯了的老樹,剩下一截樹干,突兀地立于其中,陽光灑下來,留下一段長長的影子。再遠一點有一匹馬,埋著頭吃草。聲音打擾了它,它抬起頭來望了望,再次心無旁騖地低下頭去……那一刻,有一種感動,為這樣的一種平和與恬靜,真希望自己能守著這樣的一種簡單與恬淡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