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重頭戲”一望即知:濃墨重彩做足“文化走出去”大文章。在《著名翻譯家傾談“文化走出去”》中,專家教授用深沉睿智的剖析,梳理中國文化對外推廣傳播的理念、路徑、環節、方法。其文雖有“行”的探討,似更傾向于“知”的層面。而在《雜技金牌何時變成真金白銀——雜技藝術走出國門的踐行與戰略思考》中,上海雜技家趙力志用美國12年的雜技踐行,讓我們看到了文化輸出的具體成果。其中不乏理性思考,但更傾向于“行”的層面。兩篇重頭文章一起推出,意在推行知行合一,也即理論與實踐之有機結合。
分而說之。在“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探討中,中國翻譯家的聲音顯得比較微弱,直到前不久《紅樓夢》英譯本譯者楊憲益先生辭世,才有專家發出“大師斷層期”的憂嘆。憂嘆的背后,是對文化走出去的憂患。雖然有學者云:先有“軟實力”,才有“走出去”,只要我們的文化成為一種實實在在的力量,即便不推廣,也會不脛而走,流向世界,擋也擋不住。此話有理,此乃“道”的范疇。但“道”之外,“術”也不可偏廢;輸出之術,翻譯居首。你的東西再好,還是需要吆喝,還要懂得如何吆喝。如今這么多成就斐然的翻譯家侃侃而談娓娓而談,談的就是吆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科學與藝術地吆喝;是自個兒吆喝,還是和老外一起吆喝;何種吆喝才是高水平和高效益等等。這些有益的探討,不啻一貼清醒劑和良藥。
同時,作為“國家戰略”,究竟實施何種“走出去”戰術,還有決策者和執行者如何到位的問題。有一實例值得借鑒:法國駐華使館新近在中國設立首屆“傅雷”翻譯獎,獎掖多位中國優秀的法國文學譯者。而近年來,法國外交部更是資助了超過200本在中國翻譯出版的法國小說和詩集——法國政府的這一戰術,有效地推動了法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反觀我國,是否亦能設立類似獎項,有效激勵有志于推廣中國文化的各國學人?如若決策者和執行者能夠于操作上新意迭出,“中國文化走出去”之國家戰略就不限于“知”的探討,而是付諸“行”的實踐了。知行合一,日后必有實績。
“文化走出去”的形態各不相同。翻譯,主要是文字形態;雜技,主要是肢體形態。肢體形態如何“舞”到最佳狀態,學問高深。中國的雜技人才究竟是成為有尊嚴的文化使者,還是成為“海外文藝農民工”,其實是在考驗我們的智慧。雜技的絕活特色有利于吸引眼球,但其“重技術、輕藝術”的弊端又削弱了它的含金量,削弱了它的可持續發展。當“掛著金牌去打工”變成一種普遍現象時,轉眼之間,優勢就變成劣勢。在那樣的文化生態下,雜技金牌不可能變成真金白銀。故此,專家憂心忡忡獻計:唯有把中國雜技藝術烹制成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而不是隨手可棄的街邊小食,其文化魅力、文化競爭力、文化生產力才能令人刮目相看。本期專訪的雜技家趙力志在美國的踐行多有可圈可點之筆,其“產業意識”明顯走到了藝術同行的前面。本刊之所以邀請文化名家為趙力志“搭脈”,意在通過出謀劃策,把這塊從上海走出去的“海外蛋糕”做大做美,使之成為絢爛的上海名片和中國名片。
趙力志的海外踐行結下了一些碩果,他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路徑提供了鮮活的樣本。未來,面對這些碩果,如何“互相搭車”,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課題:作為海外民營化團體,既要立足生存發展,又要肩負文化使命,如何長袖善舞,借助外力,特別是借政府和資金之力,無疑是其心頭之痛。而作為政府,若想做大海外文化產業,沒有趙力志這種“吃水很深”的人才,會多付很多學費;借船出海,借力打力,不失為一條捷徑。假如能夠共贏,就不只是“產業”的斬獲,更有“事業”的收獲——“走出去”是國家戰略的文化事業,假如既鼓了腰包,又獲了名聲,豈不喜上加喜?
光知不行,失之空談;光行不知,失之粗劣。但愿本刊推動“文化走出去之知行合一”的努力,變成藝術家和政府的共識。于愿足矣。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