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草根文化”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文化概念。號稱“草根”的文化明星也大量出現,從歌手雪村、刀郎,到娛樂大鱷郭德綱、小沈陽、周立波,再到網絡紅人芙蓉姐姐,乃至草根學術代表當年明月等,都以“草根”相標榜。
“草根”既是狀態描述,又是性質判斷。這種文化來自底層,往往與“精英文化”相頡頏。然而,所謂“草根文化”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文”是紋飾,“化”有教化和花朵的雙重含義。這樣看來,所謂“文化”顯然是指精英的東西。精英,或菁英,指的也是花朵。花朵為上流的、超越性的、美化的和優雅的。而草根,很顯然是底層的、根基性的、原生態的和日常的。但隨著現代大工業物質生產和市民社會的時代的到來,“文化”的概念發生了變化。“文化”的含義擴大了,草根也被視作一種文化形態,而且越來越受到關注。本來,根莖的價值和美學是通過花朵來表達,而現在根莖要成為自身的價值和美學表達。草根和精英之間產生了裂隙,沖突開始出現了。
草根話語表現出某種蕪雜和狂亂的特性,這一點,往往成為其為人所詬病的根源。但這并不是什么大問題。恰恰是因為這種特性,才顯示出草根文化蓬勃的原始生命力。這種生命力,不斷地沖擊文化的上部,為精英文化輸送活力和色彩。但是,如果認為這種雜蕪和狂亂,就是文化的全部,并以此理由來剪除頂端的花朵,那就會走向文化的反面。一個健全的文化形態,就是社會各階層和族群都能找到自己的表達管道、話語方式和美學形態,而且能夠相互融合,至少是能夠相互容忍,而不是相互擠壓和打擊。沒有草根,也就沒有所謂精英,同樣,沒有精英,草根也不復存在。如果曾經存在所謂“精英主導”的文化狀態,我不認為那是什么“精英文化”,充其量是一種被權力所征用和修整過的,貌似“精英”的強權文化。而在這樣一種語境下的所謂“草根文化”,則無非是一種相對粗糙的、暫時還沒有被權力所征用的文化,如此而已。
事實上,并不存在一個一體化的“草根文化”,就好像不存在只有一種或幾種草的荒原一樣。他們可能曾經是草根,成名或走紅,這已經不是“草”了。沒有紅色的草,草本植物紅了的部分,就是“花”。一簇花兒可以代表一片草,但不能代表所有的草。而草根中迅速開放的花兒,如果沒有文化的培育的話,其迅速凋謝,也符合“原野規則”。如果他仍按照草的規律生長,那么就不能成為最鮮艷的花;如果他按照花的規律生長,那么他就不再符合草根的趣味。這個周期一般為兩三年。
在中國當下的語境下,草根階層相對而言缺乏表達的渠道和合理的方式,但草根階層又是不可忽視的階層,媒體和社會其他層面對草根階層應該持什么態度呢?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營為其代言還是加以引導呢?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個問題正在慢慢得到解決。草根文化是一種自發的和原生的文化狀態,只要有充分的表達平臺和表達權利,它就會自然生長成一種富于生機的文化原野。有憤青、有小資、有另類、有知識精英……他們之間會沖突,也會融合,就像自然生態一樣,自身會維持一種平衡。任何代言或引導,必然伴隨著鉗制、排擠和支配,伴隨著來自文化外部的權力。一旦有權力的介入,其結果則必然是以犧牲弱勢的話語利益為代價。所以,“代言”、“引導”等等,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到群眾中去”和為大眾服務,其造成的文化生態失衡的后果,則是對公眾利益的損害。
現在也在提“新草根”,新草根精神和網絡媒介密切相關,并開始帶著野草的野性跨出原有的樊籬向現實世界的各個層面滲透,在近來文化事件中已經出現了這種新話語通過網絡挑戰既有話語權力架構的傾向,比如面對日益腐敗墮落的學術體制,幾乎所有的打假活動都是在網上掀起波瀾。
每一個人、每一社會階層,都應享有同等的文化權力。互聯網的網狀形態,結構性地挑戰了傳統的金字塔式的話語權力架構,各族群相互隔離的文化藩籬也將被沖垮,這一趨勢是不可阻擋的。這是一場文化革命。伴隨而來的也有對精美文化的破壞,這是令人擔憂的事情。最精美的東西,總是最脆弱的。野草割而復生,花兒謝了就一片凋零。在這種情況下,知識精英的使命,就是保護文化傳統中最精美和價值核心的部分不受互聯網風暴的摧毀。這就會跟草根文化發生沖突。一方面,長期占據話語權力高端并受文化特權制度保護的所謂“知識精英”,不愿意傾聽民間的訴求,養成了自以為是的習慣,況且,更多地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保護某些腐朽的價值;另一方面,草根也很容易以自己的一知半解來代替知識,因為自我迷戀而固守粗鄙和艷俗的惡習,粗暴地排斥一切精致和優美。沖突的結果是兩敗俱傷。他們之間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來達成諒解和妥協,學習相互容忍。只有在話語權力相對平衡的狀態下,人們才有可能相互奉贈“精美的”禮物,而不是唾沫和其他暴戾的東西。
中國的草根文化具有濃厚的江湖氣息。但傳統意義上的“江湖”,并不完全是流氓、混混們胡鬧的場所,相反,它還很好地保存了生活價值中的某些重要的部分,如道義、信譽、尊嚴,等等。而互聯網由于其特有的匿名性,就很難保證這種“江湖”價值,或者說,符合互聯網自身特點的“江湖”規則尚在形成當中。
“網絡讓草根的力量更強大,草根的力量讓網絡充滿生機”,這是互聯網“草根文化宣言”。毫無疑問,在互聯網上,尤其是在早期的互聯網上,所有的網民都是草根。但這種表達只是談到了互聯網與草根的關系的一個方面,即“力”的方面,也就是輿論的力量的方面。而作為一種“文化”的互聯網,應該還有另一個方面——“美”的方面,也就是文化的價值和美學的方面。這就涉及前面所提到的“精美的禮物”了。到目前為止,互聯網文化的這一層面,仍處于一種較為貧困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