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符號。在距今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時代,它便是先民所崇拜的圖騰。歷史長河一路流淌,龍亦順游而下,一直影響著華夏民族,并繼往開來不斷走向遼闊與深邃,甚至名響海外。在大千世界中,龍無疑堪稱精靈中的精靈。其展示性超越時空,竟幾乎窮盡了人們的想象。難怪,表現它的形式竟有建筑、文學、宗教、雕塑(石雕、木雕、根雕等)、繪畫、書法、服飾、剪紙、瓷器等。隨之,古往今來,一批又一批表現它的藝術家燦若星辰。我所認識的書法家劉玉宏先生,便是其中一位。
玉宏先生出生河南南陽古城,自幼浸淫中原文化,善丹青,尤精書法,更通龍文化精髓。故他的筆下,龍字成為百書不倦的主題。這些龍字(如圖),不僅具有表現性,而且具有頗強的審美性。龍的形、龍的神、龍的意志、龍的靈性,在他筆下得以復活并深深感動我們與我們這個時代。可以說,在走筆弄墨的行道中,雖然不少書家能寫龍形,但卻難傳達龍的神韻。至于窮盡筆力,能寫出數十上百個龍字的,那就算是風毛麟角了(那種東拼西湊,將龍字搞成工藝品的當例外)。然而,玉宏先生甚是了得,頗有才情藝膽,頗能登高觀道,竟可以腕底生鬼,筆出千龍,而且每個龍字的情態、動態、形態殊異,具有視覺沖擊力和美感。
自古以來,寫百龍不易,寫千龍更難,寫屬于書法藝術的千龍就難上加難。可是玉宏先生卻創作出《千龍圖卷》,其長足可繞屋三匝。其筆意,裹鋒蓄勢,云卷云舒;其造境,峰回路轉,別有洞天;其結體,清新俊朗,方圓兼收,尤在末端轉換收勢之處頗有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之妙。玉宏先生的這軸《千龍圖卷》意遠而不乏雅俗共賞,趣盎而不棄持重端和,形逸而不顯撲朔迷離,架嚴而不失跑馬由韁……它為我們展示出中華龍與龍文化的靚麗風景線。通過這軸《千龍圖卷》,我們讀到玉宏先生的誠摯、他的情結和他的心儀所向,以及釋放的對中華民族及其文明的那一份深深的愛。
曹雪芹曾感言所作《紅樓夢》“十年辛苦不尋常,讀來字字都是血。”作為書法家的玉宏先生,我以為他對其《千龍圖卷》要說的是,感謝龍(就像作家說感謝生活一樣),感謝中華文明煲的這一道藝術的心靈雞湯!要不然,他怎么會無怨無悔,樂不知疲,至今仍然煢煢漫步于甲骨石鼓,穿行于漢簡魏碑,走筆于王顏柳張,出入于蘇黃米蔡,癡迷于說文解字,徜徉于字海辭源,致力研發歷代龍字的造型,探究龍字的底里并體驗其萬般快慰呢?愿玉宏先生更上層樓而窮目千里,壘筑一個屬于自我和時代的藝術高峰!為此,特感吟二首以贈玉宏先生。其一:“劉公好龍書千龍,玉宇游龍腕底中。文明宏揚龍為首,龍種中國騰長空。”其二:“劉公好龍喜真龍,葉公好龍嗜不同。真假好龍今與古,盡在千夫評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