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吃一向遠近聞名,于是,帶著對臺灣小吃的好奇,乘上“覓食”臺灣的航班。
說到臺灣又怎么能不說夜市呢?臺北的小吃多“蝸居”在各大夜市。最為出名的是位于臺北士林區的士林夜市,生炒花枝、士林大香腸是不可不試的美食;在西門町大家可以看到米線店門口排起的長龍,只為那一碗大腸米線;還有師大夜市中,針對學生的美食,生煎包、炸雞等等。
來到臺灣,晚飯一定要留點肚子,因為你會發現好吃的食物都在那一條條白天看起來平淡無奇,夜晚卻無比熱鬧的夜市小路上。
夜市中的“王道招牌”自然是蚵仔煎、芒果牛奶冰、鹽酥雞…… 但是,在覓食臺灣的旅途中,我卻發現了其他特別的小吃。
蚵仔包
蚵仔包和蚵仔煎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香酥的脆皮包裹著的是濕潤的韭菜蚵仔餡,外皮是一種干酥的口感,內面的餡料則鮮嫩之極。可能是因為油溫控制得相當好,里面沒有吸到絲毫的油,吃上去猶如那種蒸出來的包子。韭菜特有的香氣能夠去除蚵仔的腥味,蚵仔又恰到好處地中和了韭菜的氣味,兩種味道在口中融合,你會驚異于這個外貌看上去油膩膩的大包子,在你唇齒間,就這樣滑落。意猶未盡之時,才發現一個早已下肚,只能期待前面再出現一個蚵仔包的攤位。
青芒果
臺北夜市中多有賣水果的檔位,有大家熟悉的芒果、木瓜、草莓等,也有大家較為生疏的蓮霧、釋迦等熱帶水果。不過,有一樣夜市特色,既有水果的清香也有零食的口感——青芒果。
這是一種極其酸的芒果,青色,切成一小瓣一小瓣的,感覺上有點像上海人吃的蜜餞青津果,但它是那種新鮮的青綠色,滿滿的一堆,小山似地堆在明晃晃的燈光下。
要一份,隨即用塑料口袋裝起半袋子,撒上些糖,再撒上些梅子粉,用竹簽叉起一瓣放入口中。這是一種奇妙的感覺,先是濃烈的酸,帶著梅子粉咸咸的味道,酸溜溜地刺激著你的口腔。待酸味漸漸淡去,涌上點點甜味,味道漸漸散盡,淡淡的清香似有似無的縈繞,這種反差極強的食物,令人欲罷不能。尤其是在夜市上吃完那些油膩的鹽酥雞,或是吃飽了米線米糕,或是喝膩了草莓牛奶冰,這時這脆生生、水靈靈的別致味道刺激、清理你的味蕾,為繼續尋找夜市中的美食做準備。
這種酸酸甜甜,令人難忘的食物,在臺灣還有一個很形象的名字——情人果。那種虛無縹緲的余香和實實在在的感官體驗,像不像牽起情人的手?
綠豆蒜
這是在臺灣中南部吃到的一種特色食物。雖然叫綠豆蒜但實際上是一種綠豆熬出來的甜品,與大蒜無關。與我們夏天常喝的綠豆湯不同,綠豆蒜相對要稠很多,是與糖熬制出來的,有冷熱兩種選擇。
不知是否天氣炎熱的關系,碎冰加上熬得稠稠的綠豆蒜,等待其慢慢潤滑的時候,冰塊的淡與糖水的濃,很好地結合,在嘴巴里漸漸融為一體,也不顯得甜了,也不顯得膩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種甜品那么好吃,私房美食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賣綠豆蒜的地方也很少,只在中南部幾個“私家”店鋪有賣。
當站在鹿港小鎮的小徑上,吃一塊小鎮自產的鳳梨酥,在花蓮的馬路邊,隨便走進一家餅鋪,吃一件地地道道的花蓮薯,你就能體味到臺灣獨有的風情。那種熱帶的奔放中帶著中國儒家文明的烙印,清淡中不期然的濃郁,還未來得及思考,這種美好就把你淹沒。
覓食,臺灣,在臺灣尋找,尋找文明的遺跡,也尋找美食的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