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文本分析法、比較研究法對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體育報》亞運報道進行回顧和梳理,再現其亞運報道的原貌,以期為即將到來的廣州亞洲報道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中國體育報》 亞運報道 歷史演變
在體育傳媒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作為國家體育總局的官方體育報,《中國體育報》是國內唯一一份對亞運會的歷史進程進行了全程報道的體育報。鑒于《中國體育報》能夠提供完整翔實的文本資料,并具有代表性,筆者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對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紙質媒體亞運報道歷史進行回顧和梳理。
一、隔離在亞運會之外時期:緊跟新中國外交政令的亞運報道
從1951年第1屆印度新德里亞運會至1970年第6屆泰國曼谷亞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都遠離了亞洲奧林匹克運動大家庭。經過筆者查閱,1962年第4屆印尼雅加達亞運會期間,《體育報》①刊登了一系列緊跟新中國外交政策和指令的亞運會報道。
1962年8月30日,《體育報》頭版刊登題為《美帝指使蔣匪幫混入亞運會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破產后美帝及其走狗不甘心失敗正積極策劃新陰謀 印度尼西亞輿論熱烈支持印度尼西亞政府拒絕“蔣匪幫”體育隊入境的決定》的報道。當時,美帝國主義指使蔣介石匪幫混入第4屆亞洲運動會,在印度尼西亞制造“兩個中國”局面,并以此來破壞中國同印度尼西亞之間友好關系的政治陰謀已經破產。但是,不甘失敗的美帝國主義及蔣介石匪幫正在策劃新的破壞陰謀。美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匪幫這種企圖利用體育活動搞政治陰謀的勾當,激起了中國人民和印尼人民的憤怒。印尼廣大群眾要求禁止蔣介石匪幫入境的呼聲愈發高漲。
1962年9月6日,《體育報》頭版刊登《亞洲人民友好團結的勝利》。在雅加達舉行的第4屆亞洲運動會勝利閉幕了。這一屆亞運會在東道國印度尼西亞主持下,在亞洲國家大多數代表的團結合作下,克服了美帝國主義設置的種種障礙,使各項比賽能夠順利進行,并且取得良好的成績。這是印度尼西亞團結斗爭的勝利,也是亞洲人民團結友好的勝利。“中國人民一向認為,國際體育活動應當為促進各國人民的友好和維護世界的和平事業,堅決反對美帝國主義利用國際體育活動,制造‘兩個中國’,破壞各國人民團結的陰謀。中國人民和體育界愿意同亞洲各國人民一起,為開展亞洲的體育活動,為促進亞洲人民的團結友好而努力。”
二、“文革”時期:“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亞運報道
1974年第7屆伊朗德黑蘭亞運會期間,《體育報》9月2日頭版的毛主席語錄“我們的朋友遍天下”開篇點明了這屆亞運會“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報道主旨。如9月7日第3版《激烈的爭奪,友好的比賽——記中國、伊朗水球賽》、《重要的是增進友誼》、《多交朋友》、《戰友的勉勵》;9月10日第3版《增進友誼,共同提高》;9月12日第3版《比賽為友誼——訪第七屆亞運會女子跳板、跳臺跳水冠軍鐘少珍》,第4版《愿友誼和團結不斷增長,我運動員同伊朗、朝鮮等國朋友舉行聯歡》;9月14日第3版《戰斗的情誼——記中巴田徑運動員的聯歡》,《友誼重于勝利》;9月17日第4版《勝負是暫時的,友誼是永存的》。
“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方針,有著特殊的社會背景,它起到了開拓新中國的國際政治局面,加速我國體育登上國際體育舞臺進程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國際上反動勢力的政治歧視和經濟封鎖使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步履艱難。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體育組織積極要求參與國際體育事務,參加國際體育活動。但是,國際奧委會和國際單項運動聯合會的極少數人,企圖制造“兩個中國”。為了維護祖國的主權,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于1958年被迫宣布中斷同國際奧委會的一切關系,同時宣布退出多個國際體育組織。為盡快扭轉這種局面,我國的體育工作者和運動員做了大量的工作。“友、比方針”出臺后,他們懷著加強友誼,贏得人心,廣交朋友,開拓局面的大志,賽出了風格,賽出了水平,贏得了人心,廣交了朋友,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在國際體育組織中合法席位的恢復。
三、改革開放初期:奮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亞運報道
1978年12月9日—20日,第8屆亞運會在泰國曼谷舉行。時值中國剛剛步入改革開放初期,經受“文革”十年的文化摧殘和閉關自守,當中國人在改革開放的旗幟下推開國門,猛然間發現自己與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竟然有半個世紀的差距。這種心態,使國人有著比以往任何時期更為強烈的改變民族形象的愿望。這種愿望也在國際體育比賽報道中體現了出來。《體育報》12月18日頭版“短評”《向世界高峰挺進》“我們不能滿足于亞運會的成績,我們的目標是:在世界性的比賽中取得第一!我們早已把‘東亞病夫’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里去了。我們也一定要把體育運動中某些項目落后的包袱扔到太平洋里去!敢想才能敢干。想世界第一,并不是想入非非。只要胸中有大志,抖起精神干,虛心學先進,這樣就能沖出亞洲,向世界高峰挺進!”
四、20世紀80年代舉國“體育熱”時期:圍繞“金牌霸主”之爭的亞運報道
20世紀80年代,我國競技體育在國際體育賽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在全國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體育熱”和愛國主義的熱潮。《體育報》根據當時亞洲體育的格局,對1982年的中日金牌霸主之爭,1986的中南(朝鮮)之爭進行了扣人心懸的跟進式報道。
1982年印度新德里亞運會期間,《體育報》開辟“中日金牌之爭”欄目,時刻關注中日兩國選手的最新戰況以及金牌數的變化。如《強在積極主動——評中日乒乓球男團決賽》,《中國男子體操隊戰勝日本隊,榮獲亞運會第一個團體冠軍》,《我男子手球隊勇挫日本隊奪得冠軍》,《出了故障的機器——評中國男排失利于日本隊》。
1986年南朝鮮漢城亞運會期間,《體育報》開設“金牌爭奪戰”欄目,重點報道中日南朝鮮三國的金牌榜之爭。如9月23日《我健兒昨日又摘三項桂冠 中日南朝鮮金牌之比12:8:4》;9月24日《亞運會第四天形勢波瀾起伏 中日南朝鮮分享十七塊金牌》;10月3日《亞運會接近尾聲 戰事呈白熱化 中、南、日金牌數之比為80:63:52》;10月4日頭版《我金牌總數昨日又加五枚 日本再度空手 三足鼎立已成兩強相爭》;10月5日頭版《92比92——中南金牌數持平 形勢險峻 今日六項爭奪定千秋》。
五、20世紀90年代“稱霸亞洲”時期:題材多樣的亞運報道
1988年7月1日,《體育報》從周四刊改為日報,同時更名為《中國體育報》。20世紀90年代的三屆亞運會,中國體育軍團均以絕對優勢穩坐金牌榜頭把交椅。由于已進入市場經濟發展階段,社會的價值觀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亞運報道在常規的賽場競技報道之外也呈現出題材多樣的特征,讓受眾更全方位地理解奧林匹克運動實質和精髓。
《中國體育報》上開始出現亞科會(藝術展)的報道。1990年9月22日《一次成功的科學大會——1990年北京亞運會科學大會述評》;9月24日《體育藝術展反響強烈 薩馬拉奇主席倍加贊譽》。
在亞洲地區有一些開展的極具地區特色的非奧項目,如藤球、卡巴迪、武術等,《中國體育報》也給予了關注。1990年9月26日《西方記者稱贊卡巴迪 藤球 武術為亞運會增添迷人色彩》;《卡巴迪——最便宜的體育》;《讓藤球走向世界——記亞藤聯秘書長蓬猜·洛披帕特》。1994年10月14日《武術選手盡領風騷》,《亞運物探的“中國情結”》。1998年《亞洲武術水平越來越高》,《亞運會武術比賽風景線——外國的裁判和中國的教練》。
一些有關亞運會東道國舉辦地風土人情的報道也開始出現。如1994年第12屆亞運會在廣島舉行,舉辦方在開幕式以及整個亞運會期間,通過二戰廣島遭受美國原子彈空襲帶來的災難再一次祈福全世界人民和平共處建立地球村的美好愿望。《中國體育報》10月3日頭版刊發《廣島鼓聲掀開亞運新篇章 八方健兒共注大典祭和平》的報道。1998年第13屆亞運會在泰國曼谷舉行,因為剛剛經歷亞洲“金融風暴”,《中國體育報》用一系列的報道展示了泰國人民克服困難,齊心辦亞運的精神。
六、21世紀步入“世界競技體育強國”時期:“人文關懷漸顯、回歸體育本質”的亞運報道
進入21世紀,我國成功邁入世界競技體育強國的行列。隨著北京奧運會的申辦成功,“人文奧運”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這期間《中國體育報》的亞運報道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了“以人為本”的意識,開始將報道視角逐漸轉移到賽場外和對失利運動員的關注上,使報道更具人情味。2002年《王鵬傷勢備受關注》中報道“中國田徑隊員參加釜山亞運會男子100米和4×100米的主力隊員王鵬因遭竊而奮起反抗,結果被竊賊同伙毆打導致左手臂橈骨骨折。”《中國體育報》對此給予了連續報道,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意外受傷運動員的特殊關懷。《0比10輸了也是勝利》:亞運會男足小組比賽阿富汗0比10慘敗于卡塔爾隊。但是“參與比獲勝更重要”,飽受國內戰爭多年的阿富汗足球隊,能走上亞運賽場就是勝利。2006年12月7日《人文的溫暖》中“舉重運動員歐陽饒芳受傷后,中國隊領隊馬文廣說了一句‘我們不怕運動員失敗,但是我們非常害怕運動員受傷’。”
結 語
《中國體育報》記錄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亞運報道的歷史,見證了中國亞運軍團從艱難探索到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再到輝煌的歷史進程。亞運報道依據時代背景、亞洲體育發展格局演變、我國體育戰略的調整等體現出鮮明的階段特征。2010年第16屆亞運會將第二次回到中華大地,中國體育紙媒亞運報道應樹立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意識,給亞洲奧林匹克運動和中國留下一筆“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①《中國體育報》原稱為《體育報》。1988年7月1日,《體育報》從周四刊改為日報,同時更名為《中國體育報》
②傅硯農主編:《中國體育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8
③王大中、杜志紅、陳鵬主編:《體育傳播——運動、媒介與社會》[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1
④郝勤主編:《體育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12
⑤畢雪梅、賈靜著:《體育新聞學概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1
⑥羅時銘、譚華主編:《奧林匹克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⑦伍紹祖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史》(綜合卷)(1949——1998)[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9.9
(作者:莊嚴 成都體育學院2007級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生;唐莊麗,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