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傳統媒體到網絡媒體,特別是web 2.0的出現,使受眾的新聞參與方式和狀況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關鍵詞】新聞參與 傳統媒體 網絡媒體
一、受眾新聞參與的內涵
美國學者J·A·巴倫早在1967年就指出,為了維護受眾的表現自由,保障他們參與和使用傳播媒介的權利,憲法第一修正案必須承認公民對傳播媒介的參與權。他將社會參與論的主要觀點歸納為(1)大眾傳播媒介應是公眾的講壇,而不是少數人的傳聲筒。(2)公民及其團體既是訊息的接受者,也是訊息的傳播者。(3)時代在變化,受眾在變化,許多人已不滿足消極地當一名接受者,一種試圖積極參與報刊的編寫、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和演播的自我表現欲望在增長。①
受眾參與論認為,受眾有參與和使用傳播媒介的權利,即受眾既有權要求媒介對事物作客觀公正的報道,又有權利用新聞媒介反映自己欲反映的情況。受眾參與論改變了過去那種受眾被動接受傳媒信息的傳播觀念,更注重以受眾為本位、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方式。②
新聞參與是受眾對媒介新聞的參與,狹義上是指受眾以各種形式參與新聞的制作、傳播、進行反饋的行為,其核心內容是受眾參與新聞傳播的過程。它可以促進媒介從受眾的立場出發,促進受眾利益的實現,可以使媒介矯正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向,促進傳播效果的提升;同時可以促進媒介公共性和廣泛的社會民主的實現。美國新聞研究所媒介中心的Shayne Bowman和Chris Willis在他們的一部電子圖書《WE MEDIA》一書中,提出了參與性新聞的概念并作了詳細闡釋。所謂參與性新聞,即指一個或一群公民在收集、報道、分析、散布新聞和信息起積極作用的行為。③
二、受眾新聞參與方式的變化
(一)傳統媒體的新聞參與方式
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是單向的,受眾無法直接參與新聞傳播。基于技術的局限性,傳統媒體只能借助其他媒介引導受眾參與,而且這種參與方式量少且簡單,采取的措施也多歸為媒介的受眾參與,新聞參與相對較少。
1、受訪。個別受眾以接受媒介采訪的形式參與媒介新聞。
2、新聞爆料。受眾遇到新聞事件時,可以主動報料給報社、電臺、電視臺等,至于此后的新聞稿件如何寫作、編輯,受眾是無法干預的。
3、撥打熱線電話或發送短信息。在電視和廣播節目進行時,插播受眾來電,允許受眾闡述觀點、表達看法。其存在的局限是,時間的限制導致有限的電話接入。
4、投稿。受眾可以獨立寫作新聞評論等文章向報社投稿,報社擇其所需選登。
5、參加新聞類節目。在廣電新聞類節目中,邀請受眾作為節目的參與者,與主持人一起講述或討論新聞。
(二)網絡媒體的新聞參與方式
從傳統媒體到網絡媒體,受眾的新聞參與方式呈現出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多樣的漸進式演變過程。
1、主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
廣播電視的線性編輯,使受眾只能在頻道間進行選擇,被動服從于新聞節目時間和節目內容的安排,無法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新聞。報紙的版面有限,也無法刊載無限量的新聞信息。面對網絡媒體的巨量信息,受眾可以做出自主的選擇,既可以直接通過搜索引擎尋找新聞,也可以對具體的新聞選擇點擊或不點擊,甚至可以訂閱自己感興趣的新聞,網站再將相關內容發至個人郵箱。
2、對新聞及時評論
如今,在網絡的新聞發布平臺上,甚至是每則新聞發布版面的下方,都設有新聞評論區。受眾可以在閱讀新聞后及時公開發表評論,表達自己的態度和觀點。
3、制作和發布新聞
web2.0技術的出現及成熟,使受眾通過博客、播客、網絡社區、論壇等發布新聞成為可能。受眾可以擔任記者和編輯的職能,對采寫的新聞內容編輯并發布。由此,網絡上誕生了一大批草根記者,他們并非處于專業的新聞領域,卻樂于對信息進行制作和傳播。
4、公開討論新聞,形成網絡民意
網絡促成了一個范圍廣闊的公共空間的形成,民眾可以在此空間對新聞進行公開的討論,各抒己見,言論交鋒,形成觀點的自由市場。具體說來,BBS、論壇、聊天室、新聞組、QQ群等都可以作為新聞交流的平臺。受眾參與范圍的擴大,激烈的公開辯論,最終導致網絡民意的形成。
另外,網絡上還存在其他的參與方式,如新聞投票、新聞調查、網絡投稿等,可以使受眾參與到新聞傳播過程。
三、受眾新聞參與轉變的表現
(一)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傳播
從傳統媒體到網絡媒體,受眾的媒介參與角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往,面對傳統媒介,受眾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而網絡媒介不僅使受眾可以自主地選擇新聞、對新聞自由討論,甚至可以自主制作和傳播新聞。受眾擔當受傳者和傳播者的雙重角色,不僅自己的意見得以表達,還可以對意見自由討論,形成網絡民意以影響社會。傳播學者丹尼斯·麥奎爾指出:“所謂被動的收聽者、消費者、接受者或目標對象,這些典型的受眾角色將會終止,取而代之的將是下列各種角色中的任何一個:搜尋者(seeker)、咨詢者(consultant)、瀏覽者(browser)、反饋者(respondent)、對話者(interlocutor)、交談者(conversationalist)。④
(二)參與主體的變化
以往的新聞傳播,傳播主體通常局限于大眾媒介內的專業人員,他們接受過大眾傳播的專業教育,以媒介的價值觀對新聞價值做出判斷,以一定的視角從事信息的采寫和編輯。
網絡媒體使普通大眾參與新聞傳播成為可能。基于網絡的可進入性,其參與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低,吸引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廣泛參與。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新聞通常采用平民視角、靈活的語言和敘事結構、獨特的見解,獲得了網民的青睞。
(三)參與深度的改變
從傳統媒體到網絡媒體,新聞參與的程度更深了。人們面對傳統的新聞傳播,在閱讀、收聽的同時,很少參與新聞的制作和發布過程,公眾只是私下對新聞進行傳播、討論,較少進行反饋。
而在網絡上,普通受眾完全可以成為兼職的記者,進行新聞寫作和發布,甚至可以跨越地理空間對新聞進行公開的討論。由于受眾自身能動地參與了新聞的傳播過程,受眾對新聞的信服程度相對較高,新聞稿件更具可讀性,其傳播效果也更為明顯。
(四)傳播模式和商業模式的不同
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是“先過濾,然后發表”的“沙漏式”,信息被集中到媒體, 經過“過濾”再傳播給公眾。在傳統的信息技術環境下,這種傳播模式是合理的、符合最小化成本原則的。而網絡媒體是參與式媒體,其模式是“先發表,然后過濾”,因為網絡環境大大降低了信息傳播成本,公眾因此能夠以可以接受的代價甚至免費地自行獲取或發布信息。⑤
傳統新聞是媒介機構為了商業目的而創造的,它們的商業模式就是關注廣泛的傳播和廣告,注重恪守嚴格的工作流程、利潤和新聞的完整性。而參與性新聞則是由網絡社區締造的,它更看重的是交談、合作、平等,而不是利潤。⑥
四、網絡新聞參與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網絡新聞參與的自由問題
網絡雖然使受眾參與新聞的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這并不意味著受眾新聞參與的絕對自由。網絡新聞開放性和約束性并存。網絡傳播的控制方式主要是軟性的對話關系和對策關系。另外,由于網絡用戶依然會在網絡傳播中形成新的網站信息源依賴關系,以及這種傳播的虛擬特征,網絡傳播的自由程度也會受到限制。⑦
(二)受眾新聞參與的理性問題
網絡的匿名性和虛擬性賦予了受眾很大的自由,由此也使得網絡成為某些人情緒的發泄地,出現了謾罵、詆毀等不良的言辭,理性的邏輯有時被踐踏。實際上,受眾網絡新聞參與的自由并不意味著受眾在網上可以無所顧忌。大眾傳播媒介作為社會公眾重要的交流平臺,扮演著傳承文化、整合社會以及促進個體自我認知的基本功能。⑧受眾應該站在客觀和理性的立場上發表見解,以促進問題合理解決的心態表達態度、參與辯論,提高受眾自身的媒介素養,營造良好的觀點市場。
(三)網絡民意問題
網絡發展十幾年來對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是網絡提供了公眾接近媒介的機會,廣泛的公眾參與和言論自由在網絡環境下具有了更大可能性,言論自由從理論更好地走向實踐領域;二是公民知情權和話語權的擴張帶來了民意擴張,民意對社會和權力的影響力變得強大,公民正當的權利表達具有了更多的現實理性和正向推動力。
因此,我們一方面要保護網絡民意,發揮網絡民意對社會現實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警惕網絡民意因走向極端而產生的問題。網絡民意是以網絡媒體為基礎的全新的民意表達方式,網絡傳播的特性給予網絡民意表達以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既要認清網絡民意積極的一面,又要清醒地對待其非理性的一面。要對其甄別利用,加強疏導,使其真正成為推進社會民主的利器。⑨■
參考文獻
①邵培仁:《傳播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88頁
②向軍,《受眾參與在傳媒中的現實意義》,《新聞界》,2002年3月
③⑥竇碧云:《參與性新聞—網絡時代新生兒》,《東南傳播》,2006年第3期
④丹尼斯·麥奎爾(著)、劉燕南、李穎、楊振榮(譯):《受眾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第158頁
⑤Shayne Bowman、Chris Willis(著)、歐陽俊杰(譯):《參與式新聞的興起》,中華文化論壇,2009年7月
⑦陳力丹,《論網絡傳播的自由與控制》,《新聞與傳播研究》,1999年第3期
⑧畢梗:《網絡傳播學新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⑨李茜,《網絡民意的形成、功能和局限》,《新聞愛好者》,2009年8月
(作者:劉瑞英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傳播研究所09級研究生;張健康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傳播研究所碩士生導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