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手機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后的第五大媒體已是大勢所趨。本文從3G時代我國電信格局變化入手,分析手機媒體的發展優勢,并預測其發展前景。
【關鍵詞】3G時代 手機媒體 網絡媒體 第五媒體
所謂手機媒體,是以手機為視聽終端、手機上網為平臺的個性化信息傳播載體,它是以分眾為傳播目標,以定向為傳播效果,以互動為傳播應用的大眾傳播媒介。手機媒體的基本特征是數字化,最大的優勢是攜帶和使用方便。2009年初,工業與信息化部正式為三家電信運營商發放國內3G牌照,中電信正式獲得3G牌照,三家電信運營商將為手機媒體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作為網絡媒體的延伸,手機媒體具有網絡媒體互動性強、信息獲取快、傳播快、更新快、跨地域傳播等特性。隨著通信技術的日漸成熟,電信市場的飛速發展,手機用戶的深度普及,手機媒體以其高度的移動性與便攜性,信息傳播的即時性、互動性,受眾資源極其豐富,多媒體傳播,私密性、整合性、同步和異步傳播有機統一,傳播者和受眾高度融合等優勢,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一、3G時代下的手機媒體破局
手機出現在上個世紀的最后十年,它最初只是一種通訊工具,隨著手機短信功能的實現,正如當年人類從語言傳播進化到文字傳播,使手機同時具備了語言和文字傳播的功能,短信(彩信)作為2G及2.5G時代的運用,融合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基本特性,其憑借獨特的優勢和廣泛的覆蓋范圍,被冠以“第五媒體”的稱謂,這也可以看作是手機媒介化的發端。
隨著技術進步,短信群發使手機有了大眾傳播的可能,彩信、WAP等諸多功能的實現使手機逐漸具有集文本、聲音、影像于一體的多媒體功能,這些技術使手機從人際傳播工具升級為大眾傳播的手段之一。2009年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為三家運營商發放國內3G牌照,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獲得3張不同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中移動獲得TD牌照,中電信獲得CDMA牌照,中聯通獲得WCDMA牌照。2009年成為我國的3G元年。
與互聯網發展相得益彰,3G逐步定位于移動多媒體業務,其數據承載能力高,能為用戶提供更為豐富的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內容的業務。在3G網絡支撐下,手機應用的媒體特征更為突出,其提供的內容形式更多樣,如手機電視、移動FM、電子書及手機報等都是典型的3G媒體型業務。同時,移動數據業務的實時交互性迅速增強,移動社區(如中國移動139社區)、移動博客等新型業務方興未艾。據工信部發布信息,截至2009年上半年,我國手機用戶首次突破7億戶。作為一個新興的群體,3G手機用戶具有年輕、高學歷、高收入的特征,研究表明,3G手機用戶主要以男性為主,達78%以上,年齡主要在25-30歲,是偏年輕的用戶群體,這類群體信息收集和發布能力強,信息需求量大,同時也容易接受新型的媒體形式。
二、3G時代手機媒體的優勢
手機媒體能量的充分爆發,離不開互聯網發展所提供的各類平臺支撐,通過internet與手機技術結合,實現傳播信息和接受信息的隨時化、隨地化和隨身化。手機不僅具備了其他媒體的功能,而且其自身的優越性是其他媒體所無法取代的,手機的普及和技術進步使信息的獲取和傳播擺脫了對固定硬件系統的依賴。3G時代下,手機媒體的優勢愈加凸顯,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傳播的即時性,變革傳統新聞模式。手機終端是移動通信的一部分,手機媒體便于攜帶,是一種帶體溫的貼身媒體。同時,手機媒體的內容憑借無線電波,跨越時空,只要在網絡信號所覆蓋的地區,無論何時何地,人們都可以在第一時間收到媒體發布的信息,時效性強。美國學者約翰·帕夫里克(John V.Pavlik)指出,“由于網絡新聞具有互動性,并能按照讀者的需要點登或量身定做,它融合了文字、圖像、移動圖像以及聲音等各種元素,能夠幫助建立以共同利害關系為基礎的群體,以其他任何媒體無法想象的近乎無限的空間提供具有不同深度、不同結構和不同背景的報道。手機媒體無疑更為便捷,其隨身攜帶發布新聞的特性,決定了這種新型媒體勢必會改變傳統的新聞。”①
2、信息傳播的個性化,切合當今“碎片化”傳播語境。傳統媒體發布信息面對的是匿名的、不特定的人群,對傳播的結果也無從知曉,屬于單向傳播。手機終端是私人隨身攜帶的個性化通信終端設備,通過定制各種服務,可以實現分眾化和個性化的傳播,滿足個性化的需求。手機媒體的這種個性化主要來自于移動通信的特有網絡結構。在移動通信的網絡中,有兩個網絡元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即歸屬位置寄存器(HLR)和拜訪位置寄存器(VLR)。前者負責管理移動用戶的各種信息,包括用戶識別信息、簽約業務信息以及用戶的當前位置信息,后者負責進行用戶的存儲與呼叫處理等。可以說,這兩個元素決定并存儲著手機媒體使用者的各種個性化信息,這是此前的其他媒體所不具備的。
3、傳播形態的多媒體化,體現信息傳播的整合優勢。美國傳播學者梅羅維茨在《空間感的失落:電子傳播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中認為,電子媒介促成了許多情境的合并。他指出,隨著電子傳播媒介的普及,由于它們傳播代碼的簡單性,情境形式正在發生變化。印刷媒介要求受傳者具有基本的讀寫技巧,電子傳播媒介由于是展示日常生活聲畫場景,降低了這方面的要求,促進了許多情境的合并。與此類似,手機媒體的出現,可以說將原來的所有媒體形式進行了“合并”,將其內容集中在手機屏幕上,具有整合的信息傳播優勢。
4、呈現低成本的傳播特征。無論是硬件資源,還是軟件產品,甚至在銷售擴散的過程中,手機媒體都表現為一種低成本化的運作。除無線電頻率、通信網絡和通信終端外,不需再耗費任何別的資源,單位信息量的傳播成本比傳統媒體要低很多;傳統媒體中耗資巨大的采編及經營活動在第五媒體的運作中得到了簡化,從而降低了其中附加的生產制作費用。信息的無限轉發性也使得業務產品在傳播過程中被多次重復利用,不斷降低成本的同時,收益在不斷增加。
5、手機呈現“電腦化”趨勢,手機媒體自身不足得以改觀。在傳統觀念中,手機硬件上的不足成了影響其成為“第五媒體”的硬傷,這一切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和普及變成歷史。當今,智能手機開始大規模替代一般手機,各大手機制造商甚至電腦制造商、國際網絡巨頭都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智能手機系統,智能手機的造價也大幅下降,各類外觀新穎、屏幕寬大、使用方便、價格實惠的智能手機紛紛亮相。以iPhone 3GS手機為例,它繼承了iPhone手機時尚炫麗的外表設計,3.5寸的超大屏幕幾乎占據整個機身,一經推出,便在美國引起轟動。去年下半年,中國聯通正式引進iPhone后,發燒友們終于可以在中國大陸購買。隨著3G網絡的日趨完善,類似iPhone的各種智能手機將成為超強的傳播工具。
三、3G時代手機媒體的發展前景
眼下中國的傳播語境,“碎片化”成為較為形象的描述。所謂“碎片化”,英文為Fragmentation,原意為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有研究表明,當一個社會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時,便處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渡期,而這個過渡期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社會的“碎片化”:傳統的社會關系、市場結構及社會觀念的整一性——從精神家園到信用體系,從話語方式到消費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個一個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異化訴求及社會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隨著當今中國“碎片化”的傳播語境的到來,手機媒體,尤其是3G時代高品質手機的廣泛普及,為其媒介功能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2004年出版的《手機》一書,保羅·萊文森對手機發展作了最樂觀的分析。萊文森認為,“人類有兩種基本的交流方式 :說話和走路。可惜,自人類誕生之日起,這兩個功能就開始分割,直到手機橫空出世,將這兩種相對的功能整合起來,集于一身。手機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最神奇的電腦也把說話和走路、生產和消費分割開來。惟獨手機能夠使人一邊走路一邊說話,一邊走路一邊發短信。于是,人就從機器跟前和禁閉的室內解放出來,進入大自然,漫游世界。無線移動的無限雙向交流潛力,使手機成為信息傳播最方便的媒介。”②
誠然,手機媒體作為新興事物仍然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而且技術也是一直制約其發展的最大瓶頸,但它相比較其它媒體所具有的優勢也非常明顯。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技進步,突破了技術瓶頸的手機媒體會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當然手機媒體并不會完全取代傳統媒體,因為手機媒體本身并不能憑空存在,它需要成熟的傳統媒體提供內容。因此,手機媒體的誕生給傳統媒體帶來的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果傳統媒體能抓住機遇,就能與新媒體實現雙贏。
3G時代的來臨,為手機媒體成為“第五媒體”提供了強大支撐,手機媒體憑借自身特性,將成為方便、快捷的傳播工具。“場景相互交叉”③的碎片化傳播語境下,手機媒體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①約翰·帕夫里克:《世界是新的》[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P70
②保羅·萊文森 著,夏青 譯:《手機》[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P136
③梅羅維茨 著,肖志軍 譯:《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P158
(作者:湘潭大學傳播學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