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來在世界舞臺的口氣越來越強硬,奧巴馬政府必須要適應。
1月30日,美國政府宣布向臺灣出售“黑鷹”直升機、“愛國者-3”反導系統、掃雷艇等總額近64億美元的武器裝備。中方認為,這是“粗暴干涉中國內政”,馬上中止了中美軍事交流與對話,并宣布要制裁參與售臺武器的美國公司。中國果決強硬的態度像一陣冷風席卷華盛頓,專家判斷,這陣寒流雖強,卻不至于傷筋動骨。更重要的是,對臺軍售暴露了中美戰略沖突。
“這次對臺軍售,會在短期內影響中美關系。在未來3~6個月中,中美軍事交流會出現不協調。”美國戰國際研究中心太平洋論壇項目主任,亞洲安全問題專家卡爾·貝克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說,“但是從長期看,中美終會回到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等共同關心的問題上,因為雙方均有共同利益。如果在朝鮮核問題上出現突破,將是中美‘重歸于好’,重新合作的一個契機。”
美國里士滿大學政治學副教授王維正認為,中方的反應應從幾個層面看。他分析說,每次美國決定對臺軍售,中方一定會抗議。這些都是例行程序。1978年中美關系正常化時,中美就對臺軍售問題僵持不下,后來鄧小平拍板: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美國,因此,在美國保留對臺軍售的情況下與美國建交。于是,雙方在這一問題上的爭執延續下來。
近來,中國軍事現代化發展非常快,兩岸的軍力對比明顯倒向大陸一方,臺灣感到了壓力。基于這一原因,王維正指出,美國無論在情、理、法幾方面,都有理由向臺灣出售武器。中方則例行發出了抗議。
“此次抗議中不太尋常的是,中國非常高調。”王維正則這樣解釋說,從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到經濟危機以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也想借此機會試探美國對中國的重視程度。如果美國真的認為中國是不可或缺的,就會讓步。但是,首次試探效果并不理想,中方自然要有所表示。
王維正進一步分析說,奧巴馬政府此次沒有接受中方拋出的秋波,可能是因為在最近的很多事情上,包括谷歌退出中國事件、哥本哈根的全球環保大會、人民幣升值、伊朗等問題上,美國希望中國能積極配合,但是卻沒有得到中國實質性的合作,不免覺得中國比較難相處,于是,也借此次對臺軍售向中國發出不滿信息。
王維正對本刊解釋說:“對美國而言,對臺軍售并不僅僅是賣武器,也是向美國在西太平洋上的盟友,包括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等發出信息:美國會繼續為這些國家提供戰略保證,防止亞洲某一個大國軍力過強,對其他國家產生威脅。”他指出,對臺軍售更重要的意義是在戰略、外交和心理上。
或許是因為中方對美國對臺軍售的抗議十分高調,美國人愈加注意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聲音越來越大,口氣也比過去強硬了很多。華盛頓不得不擔心,臺灣問題引發的火藥味可能會牽連到中美在其他國際問題上的合作,尤其是針對伊朗的核制裁等棘手山芋。
“自從經濟危機發生后,中國在世界舞臺就顯得更加自信了。在伊朗、朝鮮、環保能問題上,中國認為自己有某種優勢能討價還價,因此,美國媒體感覺到,中國的口氣更硬了。”貝克評價說,“對于這一點,美國更要小心對待。在對臺軍售的同時,美國想向中國表達的信息是,中美在很多領域都有合作的空間和機會,不要讓一方面的分歧妨礙了其他領域的合作。這是奧巴馬政府現在的中國戰略:在臺灣問題上格外小心,但是并沒有放棄對臺灣的責任。”
王維正則認為,中國近來在世界舞臺的口氣越來越強,奧巴馬政府必須要適應。美國做了多年的超級大國,現在遇到中國的崛起,兩個大國要經歷一段頗長的磨合期。中國雖然GDP不斷增長,但是發展中仍有很多弱點。中國在口氣越來越硬的時候,也應意識到,中國的現代化需要美國做伙伴,而非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