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與包裝的安全、無毒、衛生,本應是不可分割的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但在食品安全問題嚴重的今天,兩個方面不僅被人為分割,而且后者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近來,有兩件事備受全球預防醫學和健康學家的關注。科學家在格陵蘭島的北極熊脂肪里,檢測出致癌物質:全氟辛酸胺,也就是PFOA;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中心對在該院出生的300名嬰兒的血液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發現,100%血液樣本中含有PFOA,99%含有PFOS(即全氟氧烷磺酸)。這說明兩種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不僅普遍存在于人體,而且擴散污染了自然,連生活在遙遠寒冷的北極動物也不能幸免。
禍起蕭墻
PFOS和PFOA都屬于含氟化合物,在分子組成中它的氫被氟全部取代,在碳鏈的末端形成一層密實的氟殼,能有效抵御酸堿和高溫,化學性質極其穩定,在較大型的哺乳動物體內很難降解,極易引發乳腺、前列腺及生殖系統等多種疾病。就像訓練有素的特種兵一樣,它們從進入人體,迅速集結到危害健康,其隱蔽性及危害范圍之大,不禁讓健康學家們驚詫不已。
起初,連世界最高級學府霍普金斯大學的專家們也搞不清楚它們是如何進入人體的。PFOS常用于紡織品、皮革的防污防水涂層,而PFOA則廣泛用于家具、金屬、防火泡沫和包裝材料的表面,并未用于食品添加劑而與食品生產沾邊。
反復調查后終于發現,問題就出在食品包裝上。商家將包裝爆米花、比薩、奶酪和方糖等防油紙上使用了聚四氟乙烯涂層,生產聚氟乙烯必須使用PFOS或PFOA。而爆米花、比薩等食品是美國人須臾不可離的“國食”。
此外,杜邦公司的“特氟龍”系列,也是此次事件的重要推手。美國環境署在對杜邦投訴中指出,它在特氟龍的生產中添加了PFOA作為助劑,并被廣泛用于全世界使用特氟龍涂料的不沾鍋上。除了生產近半個世紀的不沾鍋產品,美國的很多快餐店也在鋁制蛋盤上使用這種不沾涂料來降低成本。而玉米片制造商則把它涂在刀片上,借以減少殘渣的積聚,延長有效工時。
正是這種以食品包裝為主要侵入點的接觸者與PFOS、PFOA的間接接觸,才導致了兩種有害化學物質在美國絕大多數人體內的蓄積。而北極熊蒙受不幸則是因為,它的獵物環斑海豹、白鯨等動物誤食了人類遺棄在海洋里的含有PFOS和PFOA的各種生活垃圾。
兩年前,加拿大成為全球首個將含有雙酚A的環氧樹脂——幾乎所有食品和飲料罐的內壁表層均使用的物質——列為有毒物質,而禁止使用。終結了它在食品包裝中半個多世紀的暢行無阻。
中國的情況自然更不容樂觀,問題的嚴峻不見得是問題多多,積重難返,而恰恰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杜絕問題重復出現的決心及措施。
不是食品問題,是利益問題
4年前,蘭州市定西縣佳鵬食品廠生產的600多箱薯片被集中退貨,原因是撕開包裝便可聞到一股刺鼻的怪味。負責銷售的廠領導焦急萬分,立刻組織生產、質檢和設備的人員在生產現場分析查找導致怪味的原因。但從原料到成品,中間沒有發現任何疑點,究竟味從何來?讓人一頭霧水,其妙莫名。
還是蘭州大學化學實驗室的朋友提醒說,還是檢測一下包裝袋吧,問題很可能出在包裝袋的涂料上。經甘肅省產品質量檢驗中心檢測認定,怪味源自殘留于包裝袋上的苯。包裝袋上每平方米苯的殘留量達到9.7毫克,而國家規定的標準是每平方米不超過3毫克,超過了國家要求允許量的3倍,屬于嚴重超標。
質檢局之所以嚴格控制包裝材料中苯的含量,因為苯是二類致癌物。它在印刷過程中可以幫助油墨稀釋和干燥,并起到著色、速干的作用。可一旦甲苯使用過量它很容易滲透到包裝袋內,甚至直接污染食品。
親歷糟糕的局面后再讀到糟糕的數字,管理者們的心里并沒有感到過分的吃驚。一次性餐盒的問題最嚴重,全國抽查發現,近50%的產品不合格。包裝熟食的一次性塑料餐盒、碗和托盤的問題尤為嚴重,這些產品的原料中混有大量有毒的廢舊塑料;有近30%的食品用塑料復合膜(袋)苯系溶劑殘留超標;7成以上的塑料餐盒沒有明確屬性標識,或虛假標注……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市場上用于包裝食品的包裝袋大多數都不合格。一些經營快餐的老板購買的塑料袋,都是花兩三元錢就可以買一二百個,而正規的食品用包裝袋價格要高出一倍多,許多老板為了節省開支都不愿意購買正規產品。
有關專家指出,不合格的餐盒和食品包裝袋在使用過程中,雖然不會像感染病毒、細菌那樣對消費者的身體造成立竿見影的危害,但往往會導致慢性中毒,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成長發育尤其不利。劣質餐盒遇熱或遇到油脂會釋放出致癌、致病的化學物質;超標的苯容易誘發癌癥及血液系統疾病;而長期食用PVC保鮮膜包裝的食品,不但有致癌危險,而且可使男性精子數減少,導致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