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聽到了流傳很久的吉利收購沃爾沃的確切消息。這是一個典型的蛇吞象交易。
問題在于,吉利沒有任何管理外國公司的經驗,連美國福特這樣的汽車巨頭也馴服不了的瑞典大象,吉利這個生產于中國浙江的小水蛇如何能搞定?
收購條件比我預計的還要差,不能裁員,不能減產!這和當年明基收購西門子手機業務的情形有些像,而明基在那個時候的地位比現在的吉利還要好。所以吉利憑什么能夠搞定沃爾沃,實在讓人看不清楚。
或許吉利在中國可以通過一些灰色手法做事,但是,在瑞典就不行了。據我所知瑞典人是非常古板的,這也造就了他們的質量名聲。雖然不夠靈活,但瑞典人做出來的東西還是有口皆碑的。
浙江人雖然很聰明,但基本上就是小聰明,擅長短平快項目,抄襲模仿幾乎是一流的。但是,到如今你看到幾個浙江牌子可以叫得響的?連原來的老牌子金華火腿也因為敵敵畏的事情名聲掃地。
利用制度的缺陷投機取巧,不代表能夠在規整的游戲規則前照樣玩得如魚得水,因為玩法完全不同。而目前沃爾沃還在虧損階段,我們即使以非常樂觀的心態來預計,今年的虧損也在4億美元以上,明年也在2億美元以上(按前兩年連年減虧的趨勢線性比較)。換句話說,在今后的3年里面,虧損至少在7~8億美元!而這還沒有考慮到收購的轉移成本!通常這種收購還需要1~2億的轉換成本!所以,即使18億的收購成本相對而言不算太高,但要命的是后續的追加投入,沃爾沃和福特一旦分開,原有的銷售網絡肯定不能共享。所以,吉利可能還要一筆巨資去重建這個銷售網絡。
被吉利收購的沃爾沃是否還能像以前那樣享有好名聲,絕對是一個問號。至少我的經驗是,到目前為止,對于95%以上的產品,如果產品是在國人的完全監控下生產的話,那么質量的水平一定在70分以下,多數只是在50~60分,勉強能用而已。就汽車而言,吉利、比亞迪,也就50分這樣,即使合資的品牌,像東風雪鐵龍,大概也就52分,還有夏利等其他品牌,不勝枚舉。
我們即使樂觀地相信沃爾沃品牌還有一個慣性,國外消費者還認,那么,吉利也要面對當前的困境,即使不改變管理團隊,吉利又有什么信心覺得現有團隊可以繼續扭虧為盈?一旦瑞典工人要求增加工資,搞個大罷工,我相信吉利的掌門人也要傻眼。
以樂觀的眼觀看,吉利除了18億外,在今后3年里,至少還要掏20億美元,而吉利現在的收入是否能夠夠得上這些數字,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更不要說利潤了。所以吉利假如現在是盈利的,那么這個交易后的3年里一定是虧損的,是否會像明基那樣,一個虧損的收購把整個盈利的公司全部拖垮,現在還不好斷言。但是,我個人以為:吉利這次做了一個不吉利的生意,而且準備不夠,極有可能撐死,因為吉利不是禿鷲,只是一條小水蛇而已。
(摘自馬后炮勇士新華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