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刊物《經濟學人》指出,日本經濟并不像它所顯示的那樣好,甚至危機四伏。
2009年,日本名義GDP下滑了6%,實際GDP也比上年下滑了 5%。相比之下,同期美國名義GDP下滑了1.3%,實際GDP則下降了2.4%。但是,如果到日本和美國旅游,你或許會覺得,美國的處境比日本更糟糕。較之于美國人的抱怨連連,日本人反倒安之若素。人們面對逆境的態度如此不同,或可歸因于文化差異。但不管怎么說,日本現在真是一團糟,其名義GDP已低于1992年的水平——當時日本土地價格剛開始跳水。
之所以日本的先例令人不寒而栗,因為它的問題也正是未來我們所有人的問題。大家都知道“變老”意味著什么。對現代經濟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經濟體衰老”的背后,一定蘊藏著許多顯而易見的因素,而所有這些因素在日本都發生了。這絕對不是什么有趣的事情。如果一個經濟體呈現“衰老”之相時,我稱之為“日本病”。
日本病在哪里?
多數分析師都把日本的問題與其在20世紀80年代的超級泡沫相聯系。在高峰時期,日本房地產價格超過了全球總量的40%,日本皇宮所占土地的價值,超過了整個加州。世界十大富豪,日本地產商占到7個。但20年后,那場泡沫還能有如此強烈的效果嗎?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都把矛頭指向了日本斷斷續續的財政刺激政策。結構主義者則把日本的問題歸咎于改革滯后。
我認為,凱恩斯主義者對日本的解讀完全錯誤。不幸的是,當今絕大多數執掌各國央行的經濟學家,都是這一派的。他們的行為完全因循經濟刺激計劃的多棱鏡。危機發生的時候,一些適當的刺激無可厚非。但是,試圖通過不斷的刺激使經濟體重返強盛之境,就大錯特錯了。結構性問題,尤其是高負債,正在阻止經濟的強勁增長。不斷的刺激將引致通貨膨脹,而非高增長。
日本的問題,沒有簡單的解釋,也沒有什么靈丹妙藥。這么多問題互相牽制,局勢相當棘手。日本的問題在于,它老了,而且越來越老。重生之路也有,但這需要徹底的、脫胎換骨的改造。日本并不愿意這樣做,因為那并不值得。
世界也正在變老
日本正飽受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紅利逆轉之苦。理論上,人口逆轉每年壓低日本經濟增長率1個百分點以上。從現實看,問題更為嚴重。
一個社會逐漸“變老”,其資源分配會越來越向老齡人口傾斜。比如說,醫療保障支出,就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大體來說,老年人更不愿冒險,這也使社會或者經濟變革更為困難。老齡社會的根本力量更傾向于非生產性支出、更少的競爭。
顯然,老齡社會中不斷增加的社會負擔落在了勞動年齡人口的肩上,比如,工作的人稅收負擔會日漸加重。由于勞動報酬減少,勞動力的供給也會減少,因為工人們寧愿多花時間去休閑。這樣一來,很可能會釀成勞動激勵的惡性循環。
老齡化帶來的影響,要遠比計算人口撫養比——也就是不工作與工作人口的比例——復雜得多。社會在許多方面都產生了變化,變得更加保守,工作不努力,創造性更少,也即這個社會“變老”了。
其他主要經濟體也與日本相距不遠。比如,歐洲的主要經濟體,由于失業和退休的福利更加慷慨,它們經濟失去活力也會更快。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務不斷上升,也是由老齡化所推動的。政府的收入已無法支撐高增長時代承諾的福利。于是政府就采取借錢的方式踐行承諾。
日本的政府債務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約200%,居世界之首。其他發達經濟體似乎也差不多。歐洲平均財政赤字占其GDP的6%。英國占12%,美國則占10%。用不了多久,發達國家的赤字就會趕上日本,并居高不下。
中國會步日本后塵嗎?
如果去日本的二線城市旅行,你會對街上年輕人如此少、服務業老年人又如此多而印象頗深。事實上,大多數出租司機大概在70歲左右,酒店和餐館的服務員經常是六七十歲的女性。他們呈現了一幅僅由老年人支撐的經濟體的超現實圖景。
東京則呈現出了另一幅景象。它似乎和世界上其他主要城市一樣充滿了活力。但是,東京的活力是來自于吸納二線城市的年輕人。東京是日本的服務業中心,但也無法擺脫一個日漸老化的社會的癥狀。
老齡化會對資產價格帶來災難性的后果。以樓市為例,必將變成長期的熊市。人口減少意味著樓市需求的減少。由于房產是一項長期持久的資產,因此可能出現長期的供應過剩,從而對樓價產生了不斷向下的壓力。近20 年來,日本的房地產價格以年均7%的速度下降。租金收益率剛好與價格的下跌相互抵消。外國人不時被日本很高的租金回報率吸引,但很少人賺到錢。
經濟老化就意味著經濟發展的停滯。正因此,企業的利潤可能會停滯不前。不能增值的股票應非常便宜,比如說,10倍的市盈率或5%的股息收益率。日本股票在高峰時期曾有超過70倍的市盈率。20年來這些股票一直在下跌。外國投資者有時候被吸引去增加日本股市的價值,一段時期外國人的購買導致日本股市的好轉,但這最終被證明是個陷阱。
有沒有可能阻止或扭轉經濟老化呢?我對此表示懷疑。出生率下降和預期壽命上升的力量太大了。
引進移民或可延緩老齡化進程,但這并不現實。以中國為例,其人口年齡結構,在未來不到20年的時間內,將與發達經濟體相差無幾。而再過20年,印度也會步中國的后塵。同樣道理,發達經濟體也不能指望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工人。
錯誤的政策可能會加劇老齡化進程。長期來看,經濟高增長時代的高房價政策最有破壞性。除了高房價,中國仍然維持著獨生子女政策。長期來看,后果是極其嚴重的。盡管現在中國人對房產如此熱衷,但是,一旦老齡化來襲,中國的樓市將經歷比日本更為可怕的熊市,這一切很可能用不了15年就會成為現實。
老齡化可能帶來通貨緊縮,日本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而且,僅僅因為政府靠借債來覆蓋人口老化的成本,通縮就會發生。一旦債務高到難以為繼,通脹就難以避免了。恐怕世界正朝著這個方向走。一旦政府的承諾難以兌現,社會后果相當嚴重。
(作者為著名獨立經濟學家,摘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