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5月,經濟學家吳敬璉和中央領導、部門官員坐在一起,討論物價的問題。當時的總書記想借鑒韓國的“物價闖關”,但吳敬璉堅決反對,他就“與領導之間發生激烈的辯論,以至于爭得臉紅脖子粗,10多位部長在一旁面面相覷”。
這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出自財經作家吳曉波的新書《吳敬璉傳:一個中國經濟學家的肖像》(以下簡稱《吳敬璉傳》)。這本書本來可以成為吳敬璉80壽辰的一個獻禮,誰知卻引來了滿目的筆墨官司,這背后又得見怎樣的財經圖書產業現實?
《吳敬璉傳》出了什么問題?
在上海中歐圖書館的一個閱讀角,41歲的財經作家吳曉波對年近80的經濟學家吳敬璉進行了6次訪談,每次3個多小時。吳曉波擔心吳敬璉的身體吃不消,心存愧疚,但吳敬璉卻說“沒問題”。吳曉波參考了歷史學家唐德剛的“口述歷史”模式,對將近20個小時的訪談做了影像記錄,這就是他寫作《吳敬璉傳》的采訪資料。
2010年1月,是吳敬璉的80歲壽辰。據吳敬璉的夫人周南回憶,婚后兩人很少正正經經地過生日。但是,祝賀吳敬璉80壽辰的紀念專題內容卻在極短時間內遍布各種媒體的財經頻道。吳老本人的低調與媒體的高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所有的“賀壽禮”中,吳曉波的《吳敬璉傳》當屬最為顯眼的一個。此書一出版就直升到各大暢銷書榜首,各個書店中都可以見到此書封面上吳老那白發蒼蒼的照片。
然而,吳敬璉曾經的助手柳紅第一個站出來,指責吳曉波的書“在話語權之后缺乏責任感”。柳紅認為吳曉波的《吳敬璉傳》存在著幾個問題:首先是成書有些過于倉促,她用了幾年時間,采訪了數十位吳敬璉的家人、同事、同學等,而吳曉波僅僅是采訪了20個小時,而且只采訪了吳敬璉一人。吳曉波對此不以為然,他覺得歷史上只采訪傳主而成書的傳記不勝枚舉,且那20個小時的訪談背后是漫長的準備期,他說:“對于誠意的懷疑我必不能接受。”
另一方面,柳紅認為,吳敬璉作為一位在中國改革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經濟學家,他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符號,那么他的傳記本身,也應該超越了個人,應該更具有歷史責任感,“讓讀者解讀出在傳主的生平學術貢獻背后更深層的東西”;吳敬璉也應該存在他的歷史局限性,不應該“簡單地肯定和譽美”。吳曉波則認為,吳敬璉作為名滿天下的經濟學家和一位年近80的老人,已經不再需要通過一本書來為自己博得什么名利,所以認為《吳敬璉傳》過分拔高吳敬璉是不妥當的。柳紅更是指出了吳曉波書中的“14大硬傷和6大軟傷”,涉及一些人物的誤記和時間、背景等的錯亂。
傳媒中的吳敬璉形象,讓人琢磨不定。他曾批判中國股市像一個賭場,但他承認自己并不炒股;曾有媒體爆出吳敬璉“間諜門”,但隨后被證實為假新聞。本來是一位埋首書齋的學術老人,卻在媒體中被炒得翻來覆去,讓人痛心。
柳紅的質疑對于吳曉波來說,或許有點出乎意料,因為憑借《大敗局》一書紅遍大江南北的吳曉波幾年來在財經圖書領域一直做得順風順水,遭遇如此對于寫作內容與寫作能力的指責和質疑,恐怕還是頭一遭。
吳曉波始終認為他是一個嚴肅的非虛構財經作家。而且,他于2001年出版的《大敗局》證明,他是中國第一個讓嚴肅的財經圖書成為暢銷書的作者,這一點他功不可沒。
從《大敗局》到《穿越玉米地》,從《激蕩三十年》再到《跌蕩一百年》,吳曉波的名字頻頻登上暢銷書榜,他也成為了中國財經寫作的一面旗幟。吳曉波還擔任“藍獅子財經圖書”的出版人,藍獅子的營銷專長在于為很多企業家和財經圖書讀者制定了非常個人化的可供選擇的閱讀圖書,開創了一個財經圖書營銷的全新模式。他想通過藍獅子培養出更多個“小吳曉波”,從而將財經圖書的出版帝國版圖不斷向外延伸。
而吳敬璉作為一個嚴肅的經濟學家,就這樣在財經圖書的快餐文化中被消解了他本應擁有的歷史厚重與深邃感。
財經圖書的產業玄機
根據2009年中國作家富豪榜的數據,財經作家吳曉波以750萬收入排在了鄭淵潔(童話類)、郭敬明(青春文學類)、楊紅櫻和當年明月(歷史類)之后的第五位。但財經類圖書在整個中國出版行業中所刮起的旋風,其強度卻遠遠超越了歷史、文學、童話等圖書,并且往往是一經出版,就立刻成為了社會熱點話題。
早在2007年,中國的財經類圖書總銷量就已超過了1億冊,其中宋鴻兵所著的《貨幣戰爭》成了歷史上最具爭議的財經圖書,作者在書中描寫猶太人財閥羅斯柴爾德家族通過貨幣控制世界的故事,讓無數的非專業讀者驚訝得目瞪口呆,拋開學術爭議暫且不論,這種“一個家族控制世界”的傳奇性選題,足以引爆它在圖書市場中的沖擊力。截至去年7月,此書已經銷售超過200萬冊,創下了財經圖書銷售的奇跡。于2009年推出的《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首印40萬冊,卻依然熱賣到斷貨。據財經作家蘇小和估計,《貨幣戰爭2》的銷量賣到500萬冊已不是懸念。
根據圖書市場通例,一本定價10元左右的書大多以5.5元左右(高的約6.5元)的價格發到批發市場——印制成本約2元,作者版稅約1元,出版商的賬面利潤是2元(書店退貨 率一般在20%),而編輯出書費只有0.5元到1元。即使按照這個“一般標準”來看,宋鴻兵的版稅收入已近千萬。
2009年本是金融危機之后的慘淡年景,卻是財經類圖書的春天。人們因為金融海嘯、次貸危機這些新名詞而意識到了財經對生活的重要性,“全民讀財經”的時代也就到來了,并且從原有的投資理財類指南性財經圖書,擴展到了廣義的財經圖書,只要是講資本和財富故事的,都是他們的最愛。
另一位殺入財經圖書領域的黑馬,是經濟學家郎咸平,系列財經圖書成為了他繼演講臺、電視頻道之外的又一個“陣地”。同樣,他對“外資入侵”的批判、對國有資產流失的揭露、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盛世危言,說得很多普通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都心潮澎湃,心甘情愿掏錢買單。他的《郎咸平說:誰在拯救中國經濟》、《郎咸平說:誰在謀殺中國經濟》等書都是暢銷書榜的常客。吳懷堯在制作中國作家財富榜的時候特意提到,除了殺入前5名的吳曉波之外,還有財經作家的收入足以上榜,但是由于是非大陸居民,版稅收入沒有錄入,指的就是郎咸平。
而與吳曉波合作出版《吳敬璉傳》的中信出版社,就是國內最有影響力、做得最好的暢銷財經圖書出版社之一。最早2001年出版《誰動了我的奶酪》時還引發爭議,但市場的成功讓中信堅定了主打財經圖書的路線,從《韋爾奇自傳》到《洛克菲勒回憶錄》,從《公司帝國》到《美元大崩潰》,從《長尾理論》到《貨幣戰爭》,中信出版社以白領階層為目標讀者群體,始終將選題定位在當下最火熱的財經熱點話題,于是你可以看到無數夾著公文包的城市白領,在地鐵或是星巴克里閱讀中信出版社的財經圖書。
而對于中國的財經圖書出版來說,吳曉波的意義就在于,他是將財經暢銷書寫作“本土化”的人。此前的財經暢銷書都是國外經濟學家或是企業大佬們所寫的,而吳曉波開啟了中國人自己寫財經也暢銷的路子,他個人也開始了“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中心的策劃和運作,打造中國財經出版的“貝塔斯曼”。
而隨著專業財經類媒體的不斷涌現,財經圖書已經成為了一個鏈條清晰、渠道分明、創作活力的圖書產業,2008年財經網站和訊網還創立華文世界第一個財經圖書年度獎,將財經出版推向了另一個高潮。
傳統的數字公式連篇、毫無可讀性的財經圖書將作為學術著作,存在于某個固定的小圈子里,而對于大眾閱讀來說,他們需要的是類似《誰動了我的奶酪》、《我動了誰的奶酪》、《誰不會動我的奶酪》、《我不能動誰的奶酪》這一類深入淺出地描寫職業人生、經濟學家普及和財富故事的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