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上海民辦學校的一起事件,讓人憂心忡忡。上海民辦新和中學運營艱難,學校面臨關閉,1000多名學生和近百位教職員工陷入困境。2007年至2009年間,上海民辦學校由202所萎縮到134 所,滬上個別民辦學校的骨干教師流失率近50%,而這種現象,絕非上海一地的孤案。
而在此事件中暴露得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公辦學校教師與民辦學校教師的待遇差距在逐漸拉大,使得民辦學校教師資源非常不穩定,流失現象嚴重。這種公辦與民辦之間的“兩極分化”到底有著怎樣的背景,又如何突圍呢?就此,本刊記者調查了廣州民辦學校的教師待遇情況,試圖求解。
公辦與民辦的天壤之別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廣州教師告訴記者,很多民辦學校登記為“非企業單位法人”,待遇編制上民辦老師基本就是“企業編制”,各種福利待遇依靠學校自身的經營狀況,沒有切實保障;而公辦老師是“事業編制”,不但工資待遇有國家財政撥款保障,在職稱評定、教師評優、生活補貼、醫療保險、退休養老、子女就學等方面都享受政策傾斜。而在去年爭論得異常熱烈的“事業單位退休金轉制”中,就顯示出了在退休金方面企業編制與事業編制的巨大“貧富差距”,公辦學校的教師退休后,高級教師月薪為4500元至5000元間,一級教師月薪為4000元至4500元間,而民辦教師退休金一律只有2000元。
盡管2009年1月開始實行教師“績效工資”,規定教師工資待遇不低于公務員標準,但是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也僅僅是考慮到了公辦學校教師,而將民辦中小學教師排除在了“教師”待遇提升之外。
根據記者走訪調查,從廣東省一些民辦教育學校提供的數據表明:現在廣東民辦學校教師的待遇一般為起薪1000元,如果是有經驗的教師可以達到起薪1300元。
以2009年12月份為例,廣州市某小學共有108名教師,最高工資 2659元,最低工資1084元(未轉正),平均1938元;計算方式為:基本工資+班主任津貼+其他補貼(包括年休、代課、跟車等)。
廣州市某中學共有48名教師,最高工資3149元,最低工資1534元(未轉正);計算方式為:基本工資+課酬+其他補貼(包括年休、代課、跟車等);福利方面包括五險交齊,節假日補貼,午餐補貼,子女入讀折扣,省內旅游等。這樣的中小學教師待遇,在廣東的民辦學校中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突圍之徑在哪里?
如果是編制在作怪,那是否能夠在公辦學校教師與民辦學校教師的編制上有所變動嗎?
廣州市政協委員賀惠山曾提出過一個提案:將民辦學校確立為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對民辦學校的教師身份與公辦學校的教師身份應予統一;允許教師在公辦與民辦校之間合理流動,工齡連續計算。據悉,這種做法在湖南省、浙江寧波、云南昆明等地已展開嘗試。
廣東教育學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教授張鐵明長期致力民辦學校發展研究,他認為把民辦學校教師轉為跟公辦學校教師待遇相同,才能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讓教師安心教學。否則像現在這樣,民辦教師就是“有知識的外來工”。
廣州市政協委員楊曉認為,從性質上講,民辦學校屬于社會組織,這跟行業協會、商會、基金會的性質一樣,與事業單位不同屬一個分類范疇,這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同時,因涉及出資人的問題,公辦學校的出資人是國家,民辦學校的出資人是民間資本,是分屬于兩套不同的管理體系。
“現在連事業單位都要企業化,把民辦學校事業化是不是一種倒退?”楊曉指出,根本的問題不在于是不是事業單位這個“名稱”,關鍵在于民辦學校辦的是教育,國家在稅收上還是應該區別于企業來對待,他認為可以制定減免稅的政策。同時,對于民辦教師這個特殊群體,政府應該在教師待遇上進行政策性傾斜,讓他們享受公辦教師的待遇。
既然編制轉換被視為一種改革的倒退,那么還有其他方法嗎?
廣東民辦教育家、信孚教育集團董事長信力建認為,民辦教師待遇工資低,根本原因在于國家對每個學生的人均費用補貼上不夠公平。比如說,上海生均經費6000元,廣東生均經費4000元,但都是針對公辦學校的,而民辦學校的孩子不但沒有享受到國家的撥款,還要自己貼錢讀書。孩子們的讀書投入下降,靠孩子們所繳納的學費來發工資的教師們怎么可能有高收入呢?再加上公辦學校根本不具有保障九年義務教育的性質,而是已經變身成為了赤裸裸的收費型學校,不斷收取高昂的贊助費、擇校費等,這些筆費用再加上國家補貼,使得很多公辦學校資金充裕,公辦教師的工資便也跟著水漲船高了。
受教育的孩子都是祖國的花朵,都應該享受平等的教育待遇。如果想從根本上解決公辦學校教師與民辦學校教師待遇差距的問題,還是應該讓政府在給每個孩子發放生均教育經費補貼或教育券的時候,不能只關照公辦學校的孩子,忽略了民辦學校的孩子。與此同時,孩子是平等的,教師也是平等的,至少應對民辦教師的社保福利問題給予解決,從這個渠道縮小公辦教師與民辦教師的待遇差距,實現教師一體化。再通過對民辦學校減稅、給優惠政策等,扶持民辦學校的發展,讓民辦學校更有能力為教師提供較好的環境、提高教師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