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主持人不公!”劉天曉一邊大喊,一邊憤怒地將礦泉水瓶砸向地面。
去年12月8日,哈爾濱馬迭爾賓館,有關上調水價的聽證會在這里舉行。劉天曉的上述驚人舉動源于他作為聽證會消費者代表,屢次舉手要求發言未獲主持人同意。
據了解,退休教師劉天曉是這次聽證會上惟一一名反對調價的代表。
始于2009年4月的全國性水價上漲潮,很可能拉開了公用事業價格再定價的一個序幕,此后,北京、上海、沈陽、哈爾濱、福州、深圳等十余城市先后召開了水價定價聽證會。這一系列聽證會遭到輿論的普遍質疑,諸如聽證會是在“作秀”“逢聽必漲”,消費者意見“被代表”等。
事實上,實施12年的價格聽證制度,一直在這樣的非議中進行著。回顧歷史,讓“價格聽證”這個詞真正流行起來的事件,當屬2002年1月12日,中國第一個國家級聽證會——原國家計委主持的鐵路春運票價浮動價格聽證會。之后,涉及水、電、油、氣等關系民眾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和自然壟斷行業,也漸次加大了對這項制度的執行力度。然而,執行當中,問題不斷被曝出,本次系列水價定價聽證會,讓這些問題得以集中展現。
在河南省洛陽市水價調整聽證會上,被邀請的18名參加人中,有17名參加人表示同意,僅1名參加人明確表示反對漲價。17比1,如此反差,被媒體疑為“作秀”。
在福州,如何選取聽證參加人(2008年《價格聽證辦法》已將聽證代表修改為聽證參加人)的問題,至今仍激蕩在福建省消費者委員會和福建省物價局之間。根據福建省相關規定,聽證會的消費者代表由消費者委員會推薦。而物價局采用“自愿報名、隨機選取”的方式,其依據是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政府制定價格聽證辦法》。哪種方式更合理呢?雙方各執一詞。接著有網友調查發現,按物價局最終確定的選取方式,被選中代表,有的是供水公司的監督員,有的是自來水公司電子產品的供應商。
與之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被選中的參加人是否應該公開身份。據《財經》記者了解,在福州聽證會上,與會的八名消費者代表中,至少三人沒有介紹自己的身份,而他們在發言中都傾向于調高水價。國家發改委對此問題解釋說,《聽證辦法》沒有要求必須公開聽證參加人的身份。
如果不公開參加人身份,如何體現“公開、公正和透明”的原則,如何讓利益相關的民眾放心呢?
在今年1月6日召開的深圳水價聽證會預備會上,深圳水務集團提供了計算繁瑣的報告,多數參會者表示“看不懂”。聽證代表遠不能與專業人員相比,從而可能影響到聽證的結果,這也是一個普遍的難題。
2010年1月6日、7日、8日、11日、12日,面對被頻繁質疑的價格聽證會,國家發改委連續五次發文回應,否認聽證會是作秀,重申了價格聽證會的實質,并對部分聽證會上出現的因反對漲價而采取的“舉牌子”“投擲礦泉水瓶”等形式作出回應,認為“這恰恰說明”民意的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