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無問題,救市有代價等三則
01月04日至01月17日
焦點
增長無問題,救市有代價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周其仁
“反思后危機時代”
國家發展研究院政策性研究簡報
2010年第1期
2008年的危機與1929年-1933年的危機不同之處在于:前一次危機的背景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而此次是名副其實的全球性卷入;前一次主要發達國家實行的是金本位制,貨幣掛鉤黃金,而這一次危機發生時,全球主要貨幣早已與黃金脫鉤,進入“法定不可兌現貨幣”的時代。在這個制度背景下,各國當局只要擔心通縮之痛,短期內就有足夠的手段打開貨幣龍頭,大手刺激經濟。
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也有一個從估計不足到估計過于嚴重的過程。這也是中國政府出臺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的背景:兩年4萬億元國家投資,外加上三年7500億元專項醫改花費,再加上出人意料的一年高達9萬億-10萬億元的銀行信貸。2009年全年GDP過八已無懸念。
但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與發達國家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勞動者、建設者非??细伞S捎谖⒂^基礎還是可靠,政府在宏觀刺激同時還解開了不少束縛經濟增長的限制性政策措施,中國經濟在全球率先強勁復蘇。
對2010年的經濟形勢怎么看?可問三個問題:未來中國的投資增速會不會減少?消費增速會不會減少?出口會不會增加?
我認為,把2010年的投資和消費加到一起算,應該不會減少。這樣看,只要出口回升,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應該就會加快。
問題是救市的代價。
出去這么巨量的貨幣,廣義貨幣增長比GDP增長高出20個百分點,大量投放出來的流動性將繼續在整個市場里漫游,集結到不同的產業部門、不同的資產領域、或不同的商品上,由此帶來相對價格較大的波動,最后或早或晚推高物價的總水平,將會帶來通脹壓力。
制度
社會壓力降低捐贈效用
芝加哥大學經濟系 John List
“利他主義和社會壓力
對慈善捐贈的影響”
NBER工作論文15629號
每年有超過90%的美國家庭捐贈慈善公益事業,問題是他們是真的自愿捐贈呢?還是迫于社會的壓力而捐贈?
論文提出了一個理論框架,將捐贈動機分為自愿捐贈和迫于社會壓力而捐贈兩類,并對不同的捐贈動機進行評估。通過設計一個上門募捐實驗,研究者在門上貼傳單標明了確切的上門募捐時間,以便測量捐贈者的選擇:捐贈或是避而不見募捐人。
結果發現明確通知募捐時間的傳單減少了10%-25%的捐贈,也就是這些人選擇在募捐時間避而不見。而且在少于10美元的小額募捐傳單中,如果傳單上有“請勿打擾”的選項,捐贈將會減少30%。實驗結果表明社會壓力對捐贈有重要影響。
結合另外的田野實驗數據,李斯特等估計對州內捐贈“說不”要承受的社會壓力成本大概是3.5美元,而對州外捐贈“說不”的社會壓力成本大概是1.4美元。
論文還同時表明,上門募捐活動將會降低潛在捐贈者的人均效用,因為他們承受了社會壓力成本。
觀點
正義觀念影響分配選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丁建峰
“無知之幕下的社會福利判斷——
實驗經濟學的研究”
2009中國經濟學年會論文
論文采用實驗經濟學方法,對收入分配和社會福利判斷進行研究,并印證了相關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即人類決策并不完全依照精確計算的理性方式進行。
通過研究受試者在模擬的“無知之幕”環境下對于分配方案的選擇,將實驗結果與羅爾斯原則、海薩尼原則和鮑爾丁原則進行了對照。結果發現,實驗數據,在很大程度上支持鮑爾丁提出的“在底線保障的情況下最大化社會的平均收益”的分配原則。
對影響分配規則選擇的因素做了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人們對分配方案選擇的主要是受試者內在的社會正義觀念,而不是自利的風險態度。即在確保基本保障的情況下,正義觀念會促使人們做出公平的分配選擇。其政策含義是,政府應確?;旧畋U希⒐膭蠲耖g自愿的轉移支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