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2004年-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
2004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
200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
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
連續七年鎖定“三農”問題,首次突出“城鄉統籌發展”,關注“農產品價格波動”
一如人們的預期,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依然鎖定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
按照慣例,連續七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是在12月下旬召開,在第二年新年第一天發布中央一號文件。通常,文件先在黨內傳達一個月,一月之后一般會在1月底或2月初正式向全社會公布內容。據記者獲悉,目前省部級官員已經拿到了文件。
文件的具體內容尚未公開,但據記者采訪獲悉,與2009年一號文件相比,2010年農村工作的突出點有所轉移。2009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一號文件更關注“保就業,保增收”,而2010年則著重部署了長遠目標:“統籌城鄉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為做好“統籌”文章,這次一號文件強調了農村改革。據知情人士分析,如果說改革開放前30年,農村改革重點在“培育市場機制”,那么今后一段時期,將直面“城鄉二元結構”,建立新的統籌城鄉發展機制,農村改革也將隨之進入攻堅階段。
再次鎖定“三農”
1982年,中央發出第一個關于“三農”的一號文件,明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或大包干”。28年間,共有12個一號文件涉及“三農”。可以說,“一號文件”們勾勒出了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路徑。此次也是本屆政府上任以來連續七年將一號文件鎖定在“三農”問題。
實際上,國家領導人2010年第一天的活動已明示了一號文件的主要內容。
這一天,國家主席胡錦濤到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農村考察。胡錦濤指出,即將下發的中央一號文件將“出臺一批新的強農惠農政策”,他再次強調了要千方百計確保“糧食生產不滑坡,農民收入不徘徊,農業農村好形勢不逆轉”。
據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近日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一次小型討論會上透露, 一號文件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為四句話,“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后勁”。
據《財經》獨家獲悉,今年一號文件既延續了“多予、少取、搞活”的基調,同時又有新亮點——明確“加快統籌城鄉發展力度”的提法。
一位拿到一號文件的高層人士告訴記者,“以前一號文件抽象概念多 ,諸如‘建設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這一次有了具體的空間點,提出統籌城鄉,加快小城鎮建設。”
以改革促統籌
如果說前六個一號文件都是強調“糧食穩定,農民增收”,那么這次更關注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
一直以來,城市將自己的毛細血管插進農村,吸走農村的人力、資金、資源、土地,形成了農村“反哺”城市的單向流動。如陳錫文所言:“由于二元結構(未破解),農村的優質資源大量流失。”
在去年的4萬億元投資刺激政策下,一些地方拼湊的上億元甚至幾十億元的大項目,大多集中在城市的“鐵公機”領域,農村再度被邊緣化。
這次要破題“統籌城鄉”,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農村部部長韓俊看來,實質就是要啃農村改革的“硬骨頭”。韓俊到一些地方調研時,有不少地方農村干部對他講,“公共財政的陽光還沒有真正照到農村,我們這里只看到了公共財政的激光,沒有看到公共財政的陽光。”
“建立城鄉統一、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權利平等、制度統一的體系,本質上是改革問題。”韓俊對記者說。
陳錫文表示,“統籌城鄉發展涉及一系列體制改革,這次明確提出以改革促農村。”近年來,城鄉統籌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今年則要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公民權利、社會保障等方面夯實。而啟動農村體制改革,重點在土地制度改革、金融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
據悉,此次一號文件強調了“嚴格耕地節約制度和保護制度”“農村集體土地流轉要納入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等提法。
韓俊認為,“統籌城鄉”如果出偏差,就出在沒有強化對農民土地權利的保護,反而侵害了農民的土地權。他到地方調查時發現,一些地方有片面強調土地規模化和土地流轉,過早、過急用行政手段兼并土地的問題。“過去一講統籌城鄉,就是將農村土地統到城市來用。” 韓俊對記者表示,“一些地方搞‘土地換戶口、換保障’。中央沒有講土地可以換戶口、換保障,不能10年‘統籌’下來,將農民手中的土地都統沒了。”
而放寬小城鎮農轉非的戶籍政策則被看做“農民真正進城”的關節。“要讓農民進得城,留得下,不再是漂流在城市的‘過客’,把符合條件的農民變成城鎮人。”北京大學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長彭真懷告訴記者。
在彭真懷看來,小城鎮關聯度高、影響面大,是連接城鄉和工農的紐帶,是擴大內需的抓手。如果能解決小城鎮80%左右的飲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處理和生活能源自給,就能夠在全國形成拉動經濟增長的大格局。小城鎮的道路、橋梁和房屋建設,能夠直接拉動建筑、裝潢等行業,拉動建材、冶金和機電等產品需求。
與之相配套的社會建設,如構建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增加教育、醫療和文化等服務設施,也是關鍵點。據悉,將來農民工子女在城鎮上學要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而城鎮的保障型住房體系也要納入農民工群體。
此外,農村金融一直是阻礙農村經濟活力的桎梏。據悉,此次一號文件鼓勵設立村鎮銀行,加快農村合作社和小額信貸組織,鼓勵“草根”金融浮出水面。
關注“農產品價格波動”
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聲俊告訴記者,今年一號文件另一個亮點就是“三不”和“兩個千方百計”。
“三不”是指農民補貼不降低;扶持力度不減弱;農民收入不減少。而兩個“千方百計”則是指千方百計使糧食總產量超萬億斤,千方百計使農民收入超過5000元。
200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預計為10616億斤(5.308億噸),較2009年的10570億斤(5.285 億噸)增長了0.44%,連續6年增產,首次實現連續3年超萬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也首次突破5000元大關。
《財經》記者獲悉,今年一號文件將提高種糧直補、良種補貼等四項補貼增幅。在實現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全覆蓋的基礎上,今年的良種補貼還將把花生等以前不能享受補貼的經濟作物納入補貼范圍。
據陳錫文透露,2009年四項補貼的水平達到1320億元, 2010年還會進一步提高,而水稻等糧食最低收購價格也要再提高。
日前,國家已公布的2010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同比提高了3%-7%。過去糧價常常在收購時候才公布,給農民的信號很晚,今年價格信號走在了糧食生產的前面。稻谷、小麥等價格在12月底就已公布。
隨著糧食連年豐收,有專家擔心,糧食最低收購價太高,糧食都壓在國家倉庫里,導致市場流通糧食過少,對糧食加工企業不利,并且會重蹈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陳化糧積壓”錯誤。
但丁聲俊認為,中國中長期仍有糧食隱憂,加上糧食能源用途、深加工等渠道的拓寬,糧食不會再出現上世紀90年代的積壓問題。 “糧食滑下去容易,再上來很難了。糧食的放大效應非常鮮明,說多就多,說少,一夜間就緊張了。”丁聲俊說。
一位參與文件討論的知情人士說,希望在糧食問題上“警鐘長鳴”。
此外,今年一號文件還強調“穩定農產品價格,防止價格過度波動”,提醒防止農產品進口沖擊。前不久,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也指出,2010年要高度關注農產品市場變化,防止農產品價格過度波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農業部官員對記者說,去年以來,大豆、菜籽油、水果、奶粉等進口激增,有關部門對農產品價格波動已心生警惕。
中國商務部1月12日表示,近期中國進口奶粉數量大幅增長,2009年12月到貨數量達3.1萬噸,預計2010年1月進口奶粉到貨將超過4萬噸。
由于CPI權重分布的特性,中國的CPI更多系于農產品價格的走勢。因此,關注農產品價格成為今年管理通脹預期的關鍵。據農業專家預測,糧食價格將在國家的可調控范圍之內,是一個穩中有漲的趨勢。
“連續六年增產,難免有些地方會出現放松農業,放松糧食的傾向,我們有這樣的歷史教訓。”陳錫文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