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南巡等四則
鄧小平南巡
1992年1月18日起,鄧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并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談話。鄧小平強調:要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1992年初,中國雖然在動蕩的國際環境中保持了穩定的局面,但國內政治和經濟都到了一個關鍵點,亟待進一步發展。在這種形勢下,鄧小平開始南巡并發表重要談話,結束了長期以來中共黨內外糾纏不清的姓“社”還是姓“資”的抽象爭論,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做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
當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自此,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起飛的偉大歷程開始走向通途。
中國人口突破13億
2005年1月6日,中國第13億個公民在北京婦產醫院出生。至此,中國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已經達到13億,執行30余年的計劃生育政策效果顯著。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中國人口出生率從1982年的22.28‰降低到了2008年的12.14‰;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從1982年的15.68‰降低到了2008年的5.08‰。
與此同時,全社會人口比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65歲及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從1982年的4.9%,增長到了2008年的8.3%。
在計劃生育政策獲得實效的同時,新的難題也不斷涌現出來。比如新生兒男女比例失調,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中國新生兒出生性別比已高達116.9∶100,而這一數值的國際警戒線是107∶100。再比如,老齡人口比例顯著上升后,“人口紅利”迅速減損,養老難題日益凸顯。此外,獨生子女所特有的家庭教育缺陷也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至于城市人口生育率低而農村人口生育率高所帶來的影響,后果還不好估計。近年來重新審視計劃生育政策的聲音開始在輿論界不斷涌現出來。
中行、建行改制
2004年1月6日,中國國務院將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確定為股份制改革試點,要求其實施股份制改造,并決定動用高達45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為兩家銀行補充資本金。
溫家寶在當年3月14日“兩會”的記者見面會上誓言,“這次改革是背水一戰,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此后,中行與建行的股份制改造開始快速推進。到8月25日,中國銀行整體改制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9月21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
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農業銀行這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一直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長期以來因為治理結構和經營機制存在缺陷,導致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率高、資本充足率低、盈利狀況不夠好。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也為了應對海外銀行的競爭,對國有銀行的改革早已勢在必行。而改革的核心就是讓國有獨資銀行成為真正的現代股份制商業銀行。
對中行、建行的股份制改造,是中國加快金融改革的重大決策,股份制改造后,建設銀行與中國銀行相繼上市。目前,四大國有銀行中,只有農行還未上市,正在積極籌備過程中。
消除種族歧視公約生效
公約全稱為《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的國際公約》。1965年12月2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于1969年1月4日生效。公約規定,基于種族、膚色、血統或人種來源,對人們加以任何區別、排斥、限制,其目的或效果是取消或損害他們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或公共生活任何其他方面享受或行使人權或基本自由者,即為種族歧視。
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于1981年11月26日通過決定,加入消除種族歧視公約。但對公約第23條持保留態度。該條規定,締約國之間遇有爭端,“應于爭端任何一方請求時提請國際法院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