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1月18日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18個月以來,央行首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
是到了發出政策調整信號的時候了。1月12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1月18日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18個月以來,央行首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
盡管2009年底,監管部門多次要求商業銀行改變以往在一季度集中放貸的習慣,但今年1月的信貸增長仍將驚人。有消息說,2010年第一周的新增貸款總額高達6000億元人民幣。我們認為,決策者宜未雨綢繆,更加關注去年的大規模信貸擴張造成的一些行業過熱,以及隨之而來的資產泡沫問題。
金融危機之后,中國4萬億財政支出帶動近10萬億信貸投放,是這一波復蘇和恢復增長的直接動力,其間并無所謂“奇跡”。大量信貸即使堆積在產出效率較低的部門,也會造成增長表象,但究其根本是一種資源錯配。
政府投資和銀行信貸的擴散遵從了既往的差序格局,靠近權力中心的部門先得到了財政支持和銀行貸款,加劇了發展不平衡的格局。
眼下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難題尚未解決,又面臨著成為壓縮產能首選目標的風險。此一最具活力部門的進退失據,給中國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蒙上一層陰影。
拯救行動還影響了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進程:“保增長”催生了巨額經濟刺激計劃,“保就業”提供了落后產業茍延殘喘的空間。不平衡的信貸分布和被延續的落后產能隱身在高速增長背后,正成為未來發展的掣肘。
市場秩序的擴展是自發而緩慢的過程,拔苗助長只會破壞市場根基。單邊倚重投資驅動的增長不僅會推高資產泡沫、累積銀行壞賬,還會加大通脹壓力。當信貸發放不顧成本核算、風險監管時,開閘放出的就是未來的呆壞賬。
由于中長期貸款的收益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考察,注重短期考核的決策也必然選擇更加快速發放貸款。變化不定的短期存款與股市的起落暗合,難以統計但可以觀察的是資金推高了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風險正在累積。
是調整的時候了。事實上,由于對外貿易反彈和消費穩中有升,進行政策調整的空間較此前已更為裕如。盡管宏觀數據還有待進一步觀察,才能確定經濟復蘇持續的根基是否穩固,但如果出口和消費持續改善,要維持8%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無需過分倚重激進的財政和信貸政策。
央行1月7日上調央票利率和隨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直接回應的是此前一周顯露的信貸狂飆,但已透露出貨幣政策趨緊的端倪。預計下一步央行會加強窗口指導,細化信貸發放的要求。
釋放政策信號,是預防通脹的關鍵一步。不過,從寬松貨幣政策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遵循的仿佛依舊是拯救危機的思維,而忽略了政策的時滯效應。相關的研究表明,中國宏觀政策的時滯約在6個月到12個月之間。隨著2009年的寬松政策后果繼續顯現,2010年的宏觀政策將面臨巨大考驗。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反通脹政策屢屢遭遇行政干預,可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首先是因為央行貨幣政策獨立性不足,易受其他考量之牽連。加之以行政措施調控宏觀經濟仍有很大的慣性。
因此,只有增加貨幣政策獨立性,考慮政策時滯效應,方能避免宏觀調控政策被扭曲,從而實現更有效的調控。
與此同時,不可忽視經濟結構的調整,后者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此次金融危機再次凸顯了擴大內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中央政府亦冀圖通過加大對國民福利的“補課性”投入來有效拉抬內需。然而,以“消費券”和“家電下鄉”等措施為代表的刺激內需手段,僅是臨時性配套應對危機的方案,無法從長遠和根本上動員內需。
要想真正有效擴大內需,就必須增收與減負并舉。要增加收入,就需要調整目前的經濟結構,改變低附加值產業綁定大量廉價勞動力的格局,同時改革戶籍制度,打破城鄉二元割據局面,以釋放勞動力的潛能,形成真正自由流動的勞動力市場。
此外,還要啟動后危機時代的改革,調整分配結構,改善政府職能,從而為建立相對公平的收入分配結構提供有效的制度框架。
而要減輕民眾的生活負擔,就需要調整財政的支出方向,改變政府主導財政支出向基礎設施和大型項目傾斜的情形,同時增加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解決消費者的后顧之憂,使萬千生民從拮據的預防性儲蓄者,轉變為充分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信心滿滿的消費者。
拭去盛世浮塵,著眼長久發展。2010年,中國要防通脹、調結構,又要保民生、促增長,凡此種種均要求宏觀政策調整未雨綢繆,近憂與遠慮并重,為經濟的持續復蘇和社會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