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轉企改制和集團競爭的今天,小型出版社該何去何從?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立足于本社的歷史、現實和發展經驗,分析、吃透宏觀政策的精神,準確把握出版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
在全面推進出版轉企改制和加強行業集中度的背景下,小型出版社如何按照中央的政策要求進行體制機制創新,按照產業發展的趨勢進行戰略調整,是一個需要研究和破解的重大課題。
轉型期的當今出版業,呈現出兩個最鮮明的特點。一是出版體制改革,二是出版產業結構調整。前者主要是通過政策推動轉企改制和集團化建設,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體制松綁以后,出版單位從原來依靠自身漸進積累的內涵式發展,開始轉向聯合、兼并、重組等擴張式發展,加速把內涵做強,外延做大,其顯著效應將在未來幾年逐步顯現。后者主要是由于新的社會生活方式和技術革命,催生了新的閱讀方式、新的出版功能和業態,從而促使整個出版產業必須進行相應的結構調整。
出版業的大調整、大變革,對小型出版社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和壓力。
第一,體制。從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推開至今,已經歷了6年的時間。先期改制的出版企業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走在了前面,尤其是產權關系的明晰、法人治理結構的規范、投融資環境的完善、資源整理力度的加大,使得一些出版企業資本實力更強,經營活力被激發,市場競爭力大大提升。制度的競爭往往是具有先決意義的,不同體制下的出版競爭環境呈現新的格局。對于正在改制或者尚未改制的中小出版社來說,壓力和挑戰日益增大,小型出版社壓力尤其明顯。
第二,產業結構。出版新業態、新功能的發育需要投入大量資本和技術,小型社的產業結構調整面臨更多困難,在資金、技術、人才以及已有業態基礎方面都比較薄弱。在傳統出版結構將被打破的情況下,其風險的不確定性顯而易見。
第三,發展模式。出版界長期依靠單體滾動式的發展模式,行將被戰略聯合、資源重組的新方式所取代。如何做大做強,小型出版社需要充分發揮想象力,在發展模式上,需要有新的戰略思維。但是,令人擔憂的是,在聯合、兼并、重組過程中,小型社由于實力較弱往往處于不利的位置,反而制約了獨立發展。
第四,外部競爭。各地出版集團、發行集團相繼成立,源于地方保護的市場壟斷行為進一步加劇,區域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這對于小型出版社的生存發展來說也是一個不良信號。
在轉企改制和集團競爭的今天,小型出版社該何去何從?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立足于本社的歷史、現實和發展經驗,分析、吃透宏觀政策的精神,準確把握出版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筆者認為,最基本的判斷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第一,做好改制工作,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向管理要效益。
制度資源是最大的資源,管理可以出效益。轉企是規定動作,但做好自身的制度設計、未來發展規劃,卻是小型出版社可以自主選擇的。只有靠苦練內功出效益,即切實加強制度建設,創新機制、搞活經營,提高運營效率。
第二,做好內容,從機會發展轉變為戰略發展,從單一品種突破,轉向特色板塊整體發展,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
小型出版社專注于專、精、特、新的出版方向,在今后的發展規劃中,更應強調制訂科學的發展戰略和目標,根據已有的業務基礎,細分產品線,大力推動板塊的整體發展。同時,根據產業發展的趨勢,探索跨媒體、立體化的出版架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三,努力打造企業文化,用優秀的企業文化影響、激勵每一個員工。
出版作為知識勞動,最終還要靠文化管理。文化管理的關鍵就是要形成基于核心價值觀的企業共同體,員工形成共同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在激烈的出版競爭中,小型出版社要始終保持極強的團隊執行力,員工貢獻意愿和犧牲精神,形成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生態,使之成為事業發展的有力保障。
第四,整合資源,借力發展。
資源有幾種,制度是一種資源,文化是一種資源,信息也是一種資源,種種資源都是小型出版社的立身之本。小型出版社需要依靠自己的策劃隊伍尋找資源,謀求發展,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特色就能生存,有特色才能發展。在特色基礎上,細分產品線,做精內容,逐步拓展選題領域。小型的學術類出版社可以抓住本領域內的專業發展戰略機遇,例如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從自身品牌出發,抓住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熱點問題,出版一系列公共管理著作,樹立品牌;小型的大學出版社要抓住“課改”機遇;專業類小型出版社可以借助項目,例如“農家書屋”、“文化下鄉”等工程,做大做強。
當前的出版業變革給每一個出版單位都帶來了壓力和挑戰,問題的根本,在于要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選擇合理有利的制度設計和發展模式,破解改革發展的難題,加快發展步伐,盡快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