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問題在老年人中很普遍。而老年醫學研究證明,老年人失眠有80%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南京市老年病醫院研究發現,對必須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的老年人,在服藥過程中逐漸以形狀、顏色相同的安慰劑,如維生素C代替安眠藥,他們夜間仍能安穩入睡6小時以上。這一結果也證實,老年人失眠多是心理因素導致的。
認識誤區易致強迫睡眠
生活中,許多老年人對睡眠問題的認識存在誤區,一旦覺得自己沒辦法好好睡覺或睡眠減少,就認為是失眠癥而服用安眠藥。其實,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新陳代謝減慢,精力消耗較少,與年輕人相比,睡眠狀況會有4點不同:一是入睡潛伏期延長;二是午睡時間較長;三是24小時中總睡眠時間增加,但夜間睡眠時間有所減少;四是后半夜常出現覺醒,大約有15%的老年人常于清晨5時以前醒來。這些都是正常的,每晚只要睡夠五六個小時,第二天仍然精神飽滿,就不必擔心睡眠有問題。
可生活中偏偏有很多老年人把這種正常的機能減退看作是病,越睡不著,越要給自己規定一個固定的睡眠時間,沒有達到就認為是身體出了問題,心理負擔也加重,導致精神過于焦慮,引起心因性失眠。
心理障礙易導致失眠發生
老年期的一些心理障礙是引起失眠的主要原因。如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易產生悲觀情緒,遇到不滿意的事易傷感;過于操心子孫的事,但又力不從心,也會波及情緒;身體出現某些異樣的感覺,或聽到別人患病,懷疑自己也患了重病;喪偶或家庭不和、子女不孝、經濟壓力大等,導致心情抑郁。這些都易致使老人晚上心情不得平靜,難以入睡。此外,遇到高興的事,情緒過于興奮,也會影響睡眠。
雙管齊下擺脫失眠
老人失眠多是情緒性失眠,治療的關鍵還在于調心。
首先要學會自我調理情緒,發揮內因的作用:保持平和的心態,防止過憂過喜,避免情緒異常波動;平時多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動和體育鍛煉;睡前不談論、回想會引起心情不快的事,也要避免過于喜悅;不為自己的失眠擔心,順其自然;為使心情平靜,睡前可在室內外漫步或靜坐。
家人要注意做好對老人的心理安慰工作,盡量讓老人生活得愉快、舒心,減少不良的心理因素干擾。
編輯/于嘉男 yuajianan@jt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