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患者什么時候可以開始運動?答案是應該盡可能早開始。因為運動對癌癥患者來說,既是抗擊癌的方式,也是激揚抗癌斗志的方式之一。
打擊癌——機體處在運動狀態時,每小時從血液中分泌出的干擾素較之平時要增加1倍以上,而干擾素的抗癌能力早已得到證實。
不怕癌——癌癥患者大多情緒憂郁或受到精神創傷。對他們來說,經常進行深呼吸運動、散步或跑步或參加集體運動,可給他們帶來身心愉快和歡暢,可幫助消除緊張情緒,減少憂郁,改善自我形象。
戰勝癌——運動能鍛煉意志,增強戰勝癌癥的信心和毅力。
根據體能選擇運動模式
雖然有一些患癌癥的運動員重返賽場,還取得不俗的成績。但一般的癌癥患者應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選擇適合的鍛煉項目,循序漸進,定時、定量,堅持不懈地進行體魄鍛煉。
一是主動運動。體能較好,可以自由活動者,應采取主動運動模式。首先值得推薦的是散步或步行。散步運動量不大,且簡便易行,不受時間、空間等條件限制,可提精神,調氣血,練筋骨。散步時間可選擇清晨、飯后或睡前半小時左右。步行是最佳的有氧代謝運動,最好每天步行3千米,每次30分鐘以上,每周步行5次。當然,在有限的時間內走完這段路程,有一定的速度要求,不能太過隨意,故要求具備較好的身體素質。常用的主動運動還有做操、打太極拳、跳舞、游泳、騎自行車和打乒乓球等。體力好的話,還可加大一些運動量,如練健身器、啞鈴等。
二是被動運動模式。適用于臥床不起或癱瘓,無自主活動能力者。要全靠外力進行一些康復運動。如家屬或醫護人員按摩患者肢體,促進血液循環;活動(伸屈)四肢,防止關節僵直與肌肉萎縮;捶揉軀體,協助翻身,避免褥瘡的發生等。被動運動注重全部關節與肌肉的活動與鍛煉,包括頭、頸、肩、肘、腕、手、足各關節,注意其各個方向的活動,定時、定量訓練,全面顧及。
三是助動運動,以自力為主,外力為輔,內外結合。主要用于癌癥患者術后,肌肉無力或肌肉麻痹的功能鍛煉。外力借助自身健肢、別人的肢體或器械進行練習。如肩關節功能障礙,先自己外展至一定幅度,無力再舉時,可由健肢或別人協助,再借力向上外展至有痛感即止,即為助力運動之一例。
根據癌癥類型選擇運動方式
不同類型的腫瘤患者應當選擇不同的鍛煉方式,告別相同的運動“頻率”。
★呼吸系統腫瘤如肺癌患者,可以通過吹氣球或做腹式呼吸,來恢復或增強肺功能。
★運動系統腫瘤,如骨癌等患者,往往因病情做過截肢手術,術后鍛煉應以恢復運動功能為目的。可多練習單手料理生活等以健側肢體來補償患側功能。
★消化系統腫瘤,如胃癌、腸癌、肝癌等患者的鍛煉則應以適應新的生活習慣為目的,可以通過適量運動改善消化功能。
★乳腺癌患者在術后更應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盡快恢復患側肢的關節、肌肉功能,解除術后患肢的關節活動受限、肌肉萎縮、瘢痕攣縮、水腫等引起的功能障礙。可逐漸由手指和手腕屈伸、握拳運動過渡為坐位肘關節屈伸、患側上肢伸直、抬高、內收、屈曲等。
癌癥患者在放、化療第三天可在房內走走。如體力尚可的非晚期癌癥患者,可在力所能及情況下,以早上及傍晚2次為宜,時間半小時左右為好。如恢復良好,無禁忌證,散步、氣功、太極拳,或是做操,慢跑等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而放、化療之后的患者,鍛煉也沒有太多的限制,強度可逐步加大。但白細胞降低時,可暫停運動。
運動量的參考標準
鍛煉身體時必須掌握好運動量,既要使身體各部分都得到最充分的活動,又不能使身體出現缺氧。
如何適當地掌握自己的運動負荷量,可參考以下幾點:一是鍛煉過程中,自己的心跳不超出100~130次/分這一范圍。少數身體狀況較好的腫瘤患者,心跳可至170次/分;二是運動可使呼吸節奏加深、加快,但要保持均勻,不造成節奏紊亂,上氣不接下氣;三是運動過程中患者自我感覺良好,輕松,僅有輕度疲勞感。完成預定計劃即結束運動,不隨意加大運動量或延長運動時間,以免超負荷性疲乏。
運動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尋找能激發自己興趣的運動項目,并且找上同伴互相督促和鼓勵,可以提高自己的積極性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