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尚未找到適合本國的GDP最優增長方式,每個國家都希望找到GDP穩定持續增長的具體方法和措施。結合中外資料深入分析支出法下GDP的主要構成指標間的相關關系,采樣四十一個國家在過去十五年間的真實數據,試圖探討出GDP構成比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使GDP增長最優化。
[關鍵詞]支出法 GDP 經濟增長
一、國家GDP呈現出的新特點
1.GDP構成因子
GDP是反映一國一定時期投入生產資源所產出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市場價值總和。支出法GDP又稱最終產品法、產品流動法,是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的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而計算出的該年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支出法GDP從產品的需求角度分為四部分:C消費需求、I投資需求、G政府需求、NX國外需求。支出法GDP構成計算公式表示為:GDP=C+I+G+NX。其中①C指人們用于各類消費品的支出,主要包括三類支出即耐用品、非耐用品、勞務,在GDP中占有重要地位;②I指凈投資和重置投資;③G指各級政府購買最終產品及勞務的支出;④NX凈出口指X進口與M出口的差額。
2.GDP增長呈現出的新特點
根據歷史資料,國家經濟增長有6個特征:①經濟增長最顯著的特點是產量增長率,人口增長率,人均產量增長率三者都相當高;②生產率增長率很高;③經濟結構變革速度高;④社會結構與意識形態結構迅速改革;⑤增長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大;⑥世界增長是不平衡的。但近年來,各國GDP增長又出現新特征:
第一,消費占GDP比例下降。英國《經濟學家》發表評論指出,C在中國GDP中所占的比例已經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47%,下降到了2006年的36%。近年來,下降趨勢仍在繼續。第二,多數發達國家凈出口為負值。美國是我國的最大出口國,我國出口增長和美國GDP增長之間高度相關。第三,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凈出口,尤其是對中國的出口增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2009年日本經濟呈現波動走勢,甚至出現負增長。這主要是投資下降造成的,而私人消費需求卻一直保持正增長。第四,與其人口優勢密不可分。從人類歷史來看,人口一直是影響大國興衰和世界政治變遷的最為活躍的因素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獨步天下,就與在此期間的大國人口變化密不可分。年輕人口在美國總人口中始終占有較高比例,美國人口年齡結構比其他傳統強國更為合理,美國內部能夠長期保持向前發展的活力。俄美兩國更大規模地參與世界瓜分,其后盾就是19世紀以來急劇的人口增長。第五,受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崩潰及次貸危機的沖擊,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的匯率連續創出新低,歐元區和日本經濟走勢強于美國經濟,但受美國經濟的拖累已經開始減速。2009年全球經濟出現了降溫,這種減速趨勢仍會持續。第六,如果俄羅斯GDP年增長率能保持在6%至7%,那么到2020年,俄羅斯將成為世界第5大經濟體。預測還說,2020年,俄羅斯GDP將超越所有歐洲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排在中國、美國、印度和日本之后。第七,新興市場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越來越大。與發達國家相比,新興市場經濟體,尤其是“金磚四國”等大國經濟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態勢;它們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越來越大。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的情況下,新興市場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者。這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美國經濟放慢對全球經濟增長所產生的影響。
二、GDP構成比例與經濟增長關系
1.建模
建立GDP最優增長模型,即等式1:Y=C+I+G+NX;等式2:1=C/Y+I/Y+G/Y+NX/Y。然后,計算出四個比例C/Y、I/Y、G/Y、NX/Y。最后,比較大小,并說明其含義。模型中假定:①各國支出法GDP核算包括的各個項目內容都相同;②規模報酬不變:③資本—產量比率(K/Y),勞動—產量比率(L/Y)以及資本—勞動比率(K/L)在增長過程中始終保持不變。
對于這個模型的評價,優點:消除了單位的影響,即消除了匯率對國家間GDP對比的影響。缺點:只看結果,不看形式;由于經濟發展階段、規模、目標、模式、途徑不同,不同國家的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結構必然存在差別。
2.GDP構成比例分析
C/Y消費率又稱最終消費率,反映最終成果用于最終消費的比重,研究經濟增長類型和運行質量;I/Y投資率又稱資本形成率,反映最終成果用于形成生產性非金融資產的比重,更好地分析經濟狀態、增長類型和運行質量;NX/Y凈出口率反映最終成果用于凈出口的比重,便于研究外需對經濟作用。相關概念消費拉動率又稱消費對GDP增長的拉動率=△C/△Y;投資拉動率又稱投資對GDP增長的拉動率=△I/△Y;凈出口拉動率又稱凈出口對GDP增長的拉動率=△NX/△Y。
3.GDP構成比例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結果
對采樣的41個國家,其中包括26個不發達國家:孟加拉國、印尼、伊朗、蒙古、巴基斯坦、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土耳其、埃及、尼日利亞、南非、墨西哥、保加利亞、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印度、馬來西亞、越南、阿根廷、委內瑞拉、中國;15個發達國家:孟加拉國、印尼、伊朗、蒙古、巴基斯坦、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土耳其、埃及、尼日利亞、南非、墨西哥、保加利亞、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印度、馬來西亞、越南、阿根廷、委內瑞拉。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
假使所有選擇的樣本數據,都滿足GDP最優增長模型Y=C+I+G+NX;C/Y+I/Y+G/Y+NX/Y=1。然后,分兩組:不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第一步,計算出所有不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的C/G、I/Y、G/Y、NX/Y,并求平均數。第二步,算出不發達國家的C/G、I/Y、G/Y、NX/Y與發達國家的差額。第三步,得出結論。通過數據對比分析可知:不發達國家C/Y比重比發達國家高1%;不發達國家I/Y比重比發達國家低3.5%;不發達國家G/Y比重比發達國家低6.7%;不發達國家NX/Y比重比發達國家高9.2%。
三、支出法GDP構成因子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有關啟示
1.不發達國家應適當降低C在GDP中的比重,同時在處理C與I的比例關系時,應充分考慮增長的特殊要求
對中國而言,早在2001年G占當年GDP的總量13.48%,而同期美國占1.99%,澳大利亞占1.3%,韓國占3.3%。也有人提出過,高消費率是否有利于經濟較快增長的疑問。從多國經驗分析,低消費率高儲蓄率仍然是形成較高經濟增長水平的重要條件或必要條件。無論是低收入國家還是經濟發達國家的方式選擇較高的消費率,都可能導致消費率上升并維持在較高水平的同時,經濟增長率下降并保持在較低水平。
注意傳統的投資依賴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其消費率與經濟增長率的相關系數為正,兩者傾向于正向變動,即這些國家的消費率上升(下降),增長率亦上升(下降);而傳統的消費依賴(消費率較高)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其消費率與經濟增長率的相關系數為負,兩者傾向于反向變動,即這些國家的消費率上升(下降)的同時,增長率下降(上升)。可見,對不同類型國家而言,提高消費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同。
2.不發達國家應適當提高I在GDP中的比重,同時注意財富效應(庇古效應或實際余額效應)、理性預期等因素分析;不發達國家應適當提高G在GDP中的比重,同時留意乘數效應如政府支出乘數。但是,要最大限度地縮小政府行為對市場經濟自由競爭基本原則的干涉和破壞。
同時,注意四大構成之間的比例關系。不發達國家C:I = 218:100,C:G=399:100,即C是I的2.18倍,是G的3.99倍。而發達國家C:I=190:100,C:G=271:100,即C是I的1.9倍,是G的2.71倍。也就是說,降低消費的同時,也要降低消費與投資、消費與政府支出之間的比例,即需要權衡四大構成要素之間的權重。
3.影響經濟增長的消極因素會繼續存在
消極因素有:全球經濟減速、次級貸危機與高油價;加速數與乘數相互使用所引起的經濟周期繁榮階段的累積性擴張與衰退階段的累積性緊縮等因素。
綜上所述,雖然每個國家的實際情況不同,GDP核算口徑還不完全統一,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增長因素也不完全相同,但是最終在各國GDP的增長歷程中都蘊含著一條隱約的主線,還是有規律可循。
參考文獻:
[1]楊寬寬俞肖云: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中國統計,1998(09)
[2]劉立峰:消費與投資關系的國際經驗比較[J].經濟研究參考,2004(72)
[3]張新發:GDP增長的困惑:比例失調結構失衡[N].上海證券報,200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