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是工作崗位的創造者,但目前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明顯不足。該文從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的視角,對教育改革創新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創業能力 教育改革創新
21世紀是以創造、創新、創業為特征的世紀。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大學生創業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一種新趨勢,它所蘊含的生機和發展趨勢勢必引發一系列觀念、體制、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化,不僅對現行的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預示著未來中國教育必將發生深刻變革。對大學生進行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識經濟時代培養大學生創業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需要,是社會和經濟結構調整時期人才需求變化的的需要,是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因此,從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的視角探索教育改革創新,作為高等學校,這是理所當然地的事情,是時代的要求,祖國的呼喚,也是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一、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內涵及內容
創業能力是大學生在創業實踐活動中體現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能力,是一種多方面的綜合能力,與創業成敗直接相關。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決策能力。決策能力是創業者根據主客觀條件,因地制宜,正確地確定創業的發展方向、目標、戰略以及具體選擇實施方案的能力。決策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表現,一個創業者首先要成為一個決策者。
二是經營管理能力。經營管理能力是指對人員、資金的管理能力。它涉及到人員的選擇、使用、組合和優化;也涉及到資金聚集、核算、分配、使用、流動。經營管理能力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綜合能力,是運籌性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的形成要從學會經營、學會管理、學會用人、學會理財幾個方面去努力。
三是專業技術能力。專業技術能力是創業者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進行專業生產的能力。專業技術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許多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要在實踐中摸索,逐步提高發展、完善。
四是交往協調能力。交往協調能力是指能夠妥善地處理與公眾(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客戶等)之間的關系,以及能夠協調下屬各部門成員之間關系的能力。創業者應該做到妥當地處理與外界的關系,尤其要爭取政府部門、工商以及稅務部門的支持與理解,同時要善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求同存異共同協調發展,做到不失原則、靈活有度,善于巧妙地將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協調交往能力在書本上是學不到的,它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實踐能力,需要在實踐活動中學習,不斷積累總結經驗。
五是創新能力。創新是知識經濟的主旋律,是企業化解外界風險和取得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創新能力是創業能力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述五個方面的基本素質中,每一項基本素質均有其獨特的地位與功能,任何一個要素都會影響其他要素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其他要素的功能和作用的發揮,乃至影響創業的成功。因此一個未來的創業者,不僅要注意在環境和教育的雙重影響下培養自己的創業素質,而且要重視其整體結構的優化,在創業實踐中不斷提高自我的創業素質。
二、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視角下的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1. 認識方面的問題:從目前高校師生的思想狀況看,存在認識不統一、不到位現象。
2. 師資方面的問題:缺乏“雙師型”教師。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對師資要求較高,既要求他們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又要擁有一定的創業經驗,但兼備這兩種素質的師資的高校還十分缺乏。
3. 課程方面的問題:目前,我國尚無統一、科學的創業教育教材;創業教育課程同現存其它課程之間的邏輯性、創業教育課程內部的邏輯性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考察完善;尚無明確的教育目的和學科內容等。
4. 教育模式方面的問題:教育模式封閉,內容陳舊,方法、途徑單一,缺乏創業思維和創新精神的教育。
5. 高校教師自身條件的限制:當前,高校教師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以及為了提升職稱而開展的一些科研活動。高校教師根本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從事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活動。
6. 高校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限制:目前,高校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都沒有和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和提升相匹配,雖然進行了教學計劃的調整及教學內容的改革,但總體上仍然沒有擺脫傳統的教學培訓模式,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也未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三、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視角下的教育改革創新的對策
1. 打造高校“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
一是改變觀念,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各級政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對于教育建設發展的意義,從政策上給予適當傾斜,資金上給予充分保證。二是加大資金投入。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首先,政府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其次,學校也應該積極主動爭取、籌措資金,并在資金使用上作適當傾斜,而作為教師個體,必要的時候也應承擔一定的成本,作為人力資本的投資。三是有目的地選派教師到一線頂崗。明確界定“雙師型”素質教師的條件,其中就把在企業第一線本專業實際工作經歷作為條件之一。四是聘請專家教授、工程師、技師等優秀人才到學校作兼職教師。以兼職教師為紐帶,實現教師、學校的社會化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線,高校應該向企業引進有豐富實踐經驗和一定教學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來作兼職教師;從其他科研機構聘請專家教授兼課或兼職;成立有企業家參加的專業指導委員會等。五是建立激勵機制。“雙師”素質教師是高校重要的人力資本,不能“擠榨”,要建立多種形式的激勵。激勵措施可包括獎金、津貼、職稱職務晉級晉升、培訓、提高教師的聲望、地位待遇等等。
2. 改革管理制度,營造創業環境
高校應該盡快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在考試制度和管理制度上為學生松綁,在教學、科研和學生管理環節上讓學生多參與,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現行的考試制度和方式,許多地方都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不利于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學生死讀書就不會創造,不會創造又何談創業。
實行學分制,建立富有彈性的靈活的學習制度。應借鑒國內外高校創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全面試行學分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健全靈活的學習制度。本科教育應允許在3~8年內完成學業,鼓勵學生參加創業實踐。應建立雙學位制和第二學歷制,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在主修一門專業的基礎上輔修第二專業,如達到有關學歷、學位要求,可頒發學歷證書和授予學位,以此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3. 構建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
(1)建立滲透創業教育內容的教育課程
高校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增設創業教育課程,將其列為必選科目,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豐富學生的創業學識,讓他們了解和熟悉有關創辦及管理小企業的知識和技能。在課堂上可考慮采用創業案例進行教學,向學生直觀、生動地展示成功創業者的創業精神、創業方法、過程和規律,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創業意識,樹立全新的就業觀念;啟發學生的創業思路、拓寬其創業視野;培養和提升學生創業的基本素質、能力和品質。
(2)開設根據創業教育的具體目標專門設計的教育活動課程
在第二課堂活動中,開展一些根據創業教育的具體目標專門設計的教育活動。在課外開展創業計劃大賽、創業交流,開設創業教育課講座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實施創業教育課程,包括“網絡教學”、“實地考察”、“企業家論壇”、“創業計劃(設計)”等環境,以拓寬學生學習范圍和視野,使課程更具啟發性和實踐性。定期舉辦對話交流論壇,請創業成功人士直接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對話,解答其在課堂學習中和實際創業中的疑難問題,幫助學生分析創業成功與失敗的原因,為其提供創業借鑒與指導。
(3)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提升創業能力
實踐證明,一種有利于創業的知識結構,不僅需要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經營管理知識,而且還必須具備綜合性知識,如有關政策、法規等知識,以及更大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因此,必須在教學思想上有根本的改變,使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系統創業知識的形成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第一,大學課堂、圖書館與社團。創業者通過課堂學習能擁有一門過硬的專業知識,在創業過程中將受益無窮;圖書館通常能找到創業指導方面的報刊和圖書,廣泛閱讀能增加對創業市場的認識;社團活動能鍛煉各種綜合能力,這是創業者積累經驗必不可少的實踐過程。第二,與商界人士廣泛交流。不定期的邀請校內專家學者為學生開設更多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講座,邀請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校外專家學者來校舉辦講座和報告,開闊學生的視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4. 加強創業實踐活動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
(1)大學生通過參與各種專業競賽和科研活動,如“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競賽,對于增強創業意識,鍛煉和提高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大學生當中造成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才能使更多的創新人才破土而出。實踐最能鍛煉和培養一個人的才能,只有在實踐中多看、多思、多問、多記、反復檢驗,反復調查,不斷總結,吸取教訓,才能從實踐中摸索出真知。
(2)以校內外創業基地為載體,組織學生參加創業實踐
創業教育的落腳點在社會實踐。學校要建立多種形式的校內外創業基地,以此為載體組織學生參加創業實踐。一方面通過實習環節開展創業實踐。專業實習是專業理論應用和職業技能的訓練過程,更是創業階段實際操作過程,把校內外實習基地辦成創業教育示范基地,讓學生在這樣的場所邊學習、變實踐、邊創業。另一方面,創業基地與社會建立廣泛的外部聯系網絡,包括各種孵化器和科技園、風險投資機構、創業培訓機構、創業資質評定機構、小企業開發中心、創業者校友聯合會、創業者協會等等,形成了一個高校、社區、企業良性互動發展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有效地開發和整合社會各類創業資源。
5. 優化課程教學體系,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
完善的創業教育教學體系有助于在大學生中系統地培養創業意識、傳授創業知識、增強創業能力。在創業培養體系中,課程教學體系是核心,在各類學科教育中滲透創業教育,是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注重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互相滲透作用,在第一課程設置方面,應開設《創造學》、《創業學》、《創新思維》、《創業管理》等創新創業相關課程,以更好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業意識;其次在第二課堂創業活動方面,應廣泛開展諸如課外學術作品競賽、演講、辯論、廣告設計大賽等活動,逐步形成一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等方面為主的培養方式和途徑。同時結合高年級學生的就業指導課程加強創業指導能起到較好的效果,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6. 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校內創業教育環境又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創業教育硬環境指為在校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創業的場所或實驗設備,提供創業資金和創新獎勵基金以及為創業競賽和創業社團提高專項資助等有形的創業支持。創業教育軟環境主要包含學校領導對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創業鼓勵相關制度建設和活躍的校園文化等。學校要不斷加強“硬環境”的建設,建立創業基地,引進試驗設備并提供專項創業資金的支持。在“軟環境”的建設方面,學校要充分發揮校友和企業家成功創業對在校學生自主創業的示范作用,定期舉辦“創業論壇”,開展科研競賽、創業交流,開設創業教育課講座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實施創業教育。
參考文獻:
[1]朱先奇:構建中國特色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J].光明日報,2008-4-9
[2]許燕平孫紅剛宋娟:創業型大學生培養體系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8,(4)
[3]趙天武: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策略[J].襄樊學院學報,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