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國汽車產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的基礎上,指出要促使我國汽車產業良性發展,必須建立起制度保障、循環動力、優化升級和服務支持系統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汽車產業 良性發展 對策建議
一、引言
1956年7月13日,長春一汽第一輛“解放”牌汽車試制成功,標志著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生產拉開了帷幕。當前,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汽車產業仍能一枝獨秀,超速發展。2009年,我國國產汽車產銷1379.10萬輛和1364.48萬輛,一舉成為世界第一的汽車大國。經過50多年發展,我國汽車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演變,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對國民經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令人振奮和欣喜的成就背后,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汽車產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以便揚長避短,把汽車工業大國發展成汽車工業強國,其問題主要表現在:
1. 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競爭力
長期以來,由于忽視自主開發能力的培育、自主研發投入不足和缺乏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導致了我國汽車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形成了以引進和組裝為主的“市場換技術”的汽車產業發展道路,汽車生產和制造水平在提高,然而產品研發差距卻不斷在拉大,缺乏核心競爭力。
2. 產業結構調整滯后,亟需升級換代
我國汽車產業集中度不高,汽車工業主要分布在長春、沈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區。產銷規模占市場份額90%以上的汽車企業集團數量高達15家左右,小而散的競爭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高油耗車型產銷比例大,新能源汽車發展緩慢;自主品牌汽車的市場占有率不到30%;零部件與整車技術發展失衡,零部件技術(特別是關鍵零部件)發展嚴重滯后,進口依賴嚴重。
3. 物流水平落后,生產缺乏效率
物流水平高低是汽車產業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的關鍵環節。目前,我國汽車物流服務管理粗放、功能單一,服務局限于簡單倉儲和運輸環節,與國外同行的高效優質服務相比存在著很大差距,導致物流成本高昂。加之,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管理多頭、生產自動化程度低、財稅費用較高和生產效率低下,導致國內汽車的生產成本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從而降低了我國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4. 配套服務體系不完善,消費環境有待改善
汽車產業要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完善的配套服務體系和寬松的消費環境。但是,我國汽車消費者貸款購車要通過汽車經銷商、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辦理煩瑣手續,才能貸款購車,滯后的金融服務嚴重地抑制了汽車消費需求;同時,稅費過高、不合理收費、交通堵塞、停車難等配套體系落后,也嚴重制約了我國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我國汽車產業良性發展的對策建議
1. 全面制度創新,構建汽車產業良性發展的制度保障系統
汽車產業良性發展,是各種制度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為此,要深入實施“科技興汽”和“人才強汽”的發展戰略,建立起技術、管理人才和企業家隊伍相結合的智力支持系統;要進一步完善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機制,建立起良好的分配激勵系統;要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技術咨詢、技術轉讓等中介服務,從而形成汽車產業良性發展的制度保障系統。
2. 加強自主創新,構建汽車產業良性發展的循環動力系統
加大自主創新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打造核心競爭力,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必須按照《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要求,加大自主創新投入力度,形成“引進—消化—研發—自主創新”的良性循環。為此,要努力培育自主創新主體,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投融資體系;要積極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新模式,整合產業自主創新資源,創建自主創新活動的綠色通道,最終建立起汽車產業良性發展的循環動力系統。
3. 調整產業結構,構建汽車產業良性發展的優化升級系統
合理的產業結構,是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前提基礎。因此,要大力實施汽車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打破地區、部門和所有制界限,通過兼并、收購和重組,利用資本市場推動資源優化配置;通過提升自主開發能力,形成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不斷提高自主品牌汽車的市場比例和發展新能源汽車。同時,努力實現關鍵零部件技術的自主化,建立起我國汽車產業良性發展的優化升級系統。
4. 完善配套體系,構建汽車產業良性發展的服務支持系統
合理、完善的配套制度,才能有效刺激汽車消費。因此,要繼續實施減征乘用車購置稅,開展“汽車下鄉”活動,加大老舊汽車報廢更新財政補貼支持力度,促進二手車市場發展,修改和完善汽車消費信貸制度,建立更便捷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快道路交通和停車場建設,切實解決行車難、停車難等問題,取消不合理收費,營造良好的汽車消費環境,形成汽車產業良性發展的服務支持系統。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09-03-20
[2]李德玉: 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問題及政策建議.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1):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