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興規劃周年調查 商業領袖一線解讀
八大支柱產業的困與興
“最困難的一年,最出色的答卷”,這是在今年“兩會”上代表與委員們對于過去的2009年中國經濟的概括與總結。
而在一年前的全國“兩會”上,《英才》記者拜訪了20位企業領袖,他們分別來自中國經濟12個重要的產業領域(見2009年4月刊《英才》)。彼時,對于金融危機后的經濟走勢,對于產業發展的政策傾向,這些企業家內心中還滿是憂慮和渴求。
2009年2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有色金屬產業和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至此,國家確定的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物流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全部出齊。2010年2月2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貫徹落實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今年的“兩會”上,《英才》記者針對性的拜訪了產業振興規劃所覆蓋的鋼鐵、石化、裝備制造、汽車、物流、電子信息產業及振興規劃未覆蓋的電力和金融等八大支柱性產業中具有代表性企業和企業家。以期從他們過去一年的感受和企業的變化中,探尋產業振興規劃對于各產業的價值和影響,以及這八大支柱性產業的發展趨勢。
當然,一年的時間或許太短。解決一些產業積淀多年的矛盾和所面臨的結構性的問題、產業集中度的問題、變革推行效率等問題,絕非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憑借振興規劃或者4萬億就能立竿見影的收到效果。
最終,我們所期望看到的是,這些產業,這些企業,在市場的變化中,在政策的推進下,更加積極地調整自己,持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從而成長為世界一流的企業,從而支撐中國經濟的明天。
五大電力集團乃至電網公司,都在致力于多元化盈利模式的挖掘。
“按現在的市場情況看,集團火電板塊今年大概再虧損50個億左右。”中國電力投資集團董事長陸啟洲對《英才》記者說道,“但是我們有煤炭、水電、核電、有色金屬、金融……現在就是搞火電不賺錢,搞什么都賺錢,就差搞房地產了。”
尋找火電外的支撐,似乎成了中電投扭虧的必由之路。事實上,幾乎五大電力集團乃至電網公司,都在致力于多元化盈利模式的挖掘,單純發電的舊有模式正在逐漸遠去。
2008年電力行業陷入政策性巨虧。五大電力合共虧損約325億元。其中中電投虧損67億元,旗下6家上市公司除露天煤業(002128. S Z)外,其余5家電力上市公司全線虧損。
陸啟洲說,中電投去年火電投資比例已從原來的70%-80%下降到44%,而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投資比例大幅上升至56%。
從2009年5月以來,關于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即將出臺的消息陸續傳出,但至今仍然止于傳言階段。不過,對于我國五大電力集團中唯一擁有上馬核電項目資格的中電投,核電的爆發讓陸啟洲對中電投的未來有了更清晰的布局。
除了加大水電、核電等新能源投資以外,中電投扭虧增盈的另一促進要素是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加大了對一次能源投資的比重,在產業鏈協調發展中降低了各環節的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
“如果發電企業不占有一定的煤炭資源風險太大,也很難改變煤電不對等的市場地位。”陸啟洲說,2009年中電投的煤炭產量為4300萬噸,占集團年耗煤量超過了三分之一,在五大發電集團中比例最高。
“今年我們煤炭產量可達5400萬噸,基本占到集團電煤需求的40%。再過一年,我們就要達到7000萬噸,可能就達到50%。”陸啟洲說,中電投在東北的電廠基本是自己生產的煤炭供應,既降低電廠的生產成本,也平抑了東北地區的煤價。
不僅僅是發電業務和其上游煤炭開采業務,中電投還向下游方向投資了鋁業、港口等相關產業,有色金屬、金融業等已經成為中電投的主要利潤支撐。中電投的多項業務板塊,在2009年也成功搭上了產業振興規劃的快車。
以有色金屬為例,中電投在蒙東發展煤電鋁聯營,該地區主產褐煤,低熱值煤,向外運輸不經濟,所以用這部分煤坑口發電,可降低發電成本;同時用于生產電解鋁,不僅能提高發電機組的利用小時數,也能降低電解鋁的生產成本,提高整個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整體競爭力。
而在黃河上游中電投采用的是水電鋁聯營模式。中電投在黃河上游占有大量水電資源,但當地水電上網電價低,與其低價外送不如自己用,這樣既能提高水電競爭力,同樣能降低電解鋁的生產成本。目前,中電投已成為中鋁之后,國內第二大電解鋁生產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