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收藏一貫很本土化,這些以中國制瓷工藝、傳統民族紋飾為本,又融合全球各地消費市場口味的外銷紋章定制瓷,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收藏方向。
[外銷瓷]明末清初的200年間是中國瓷器出口最多的年代,那時販賣運往海外的瓷器,統稱為外銷瓷。此時的瓷器外銷形式約有3種:1.明清政府贈送入貢國的瓷器和入貢國附帶貨物經交易而購得的瓷器;2.中國官方商船抵達各國后進行交易的瓷器,如鄭和下西洋;3.民間貿易,如東印度公司和大批出國華僑帶出的瓷器。
被中國瓷影響的歐洲園林
1989年,馬曉偉離開北京,到美國繼續攻讀園林設計專業。他第一次看到紐約中央公園時,有一種莫名的熟悉與親切。他說:“與中國園林太相似了。”
17~19世紀中國的生產作坊為了迎合歐洲市場對異國情調的愛好,在外銷畫、紡織品、刺繡、瓷器、壁紙等物品的裝飾風格上,強調“中國情調”。西方人除了對這些中國器物的品質感到驚訝,也對上面描繪特殊生活方式產生向往。于是歐洲人開始模仿,不僅仿造瓷器,還模仿瓷器上所繪的中國園林,中國風格的寶塔和涼亭在18世紀的歐洲園林隨處可見,并且,這種潮流還傳到了美國。
這一發現讓馬曉偉迷上了外銷瓷,查專業書、參觀博物館實物,馬曉偉將視線集中到了紋章瓷和西洋題材瓷。外銷瓷的規模非常龐大,約有6000多萬件出口到歐洲和美國,但大部分都是實用瓷,帶有家族徽章的紋章瓷數量很少,極其珍貴。譬如十八世紀中葉要定制一套116件帶有家族徽章的套餐盤,(60個平盤,24個湯盤,13個大盤,8個沙拉盤,1個大長盤,2個烤肉盤和托盤,2個裝調汁的船型盤,4個鹽罐),需要的費用就是200~~300英鎊,這在十八世紀的歐洲,絕對是普通老百姓無法奢望的。整個十八世紀,歐美定制的紋章瓷約有8000套,而英國人則消費了當中的3/4。
收藏家馬未都曾就外銷瓷專門撰文,在他眼里,同中國人喜愛的青花、粉彩相比,外銷瓷的收藏渠道和歷史文化背景成為阻隔中國人收藏的重要原因,直到最近幾年,收藏外銷瓷才成為瓷器收藏中一個被逐漸看好的熱點。2009年上海博物館收到荷蘭收藏家倪漢克捐贈的93件明清外銷瓷,填補了中國人很難從博物館近距離欣賞外銷瓷的空白。
時代的縮影
馬曉偉有一件乾隆十八年(1753)的人物盤,中國傳統的墨彩描金,盤沿繪以常見的草葉紋,中心畫面卻是耶穌受難的場景。明晚期傳教士把基督教傳入中國,并迅速普及,到乾隆時期,中國工匠畫這種瓷器已是輕車熟路。這些存世的精品瓷器大多完好如新,因絕大多數并非用來做日常生活之用,而是在瓷器柜中陳列用以炫耀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紋章瓷覆蓋了歐洲貴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路易十五曾定制了一整套紋章瓷,從洗手的手盆,男人剃須后接胡須的盤子到坐便器,甚至包括女性的凈身器,無所不有。馬曉偉收到一件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定制的青花礬紅描金紋章大盤,是典型的“伊萬里”風格,上面有路易十五的王徽。這個盤子太難得了,皇族的紋章瓷市面能見到的很少,大部分在博物館,只有少量的在收藏家手中。
把玩外銷瓷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比如一套康熙時期的西洋題材瓷就把人畫成小丑,小丑手里拿著鈔票,瓷器上寫著瘋言瘋語——我發了,我發了,我股票又漲了。這個磁盤燒造時正好趕上荷蘭炒股成風,很多人炒股發了財,于是諷刺當時人們癲狂狀態的瓷盤應運而生。這是十八世紀西方人在中國定制的,但是卻反映了當時荷蘭的社會現象,一個不了解荷蘭歷史的人,根本無法理解瓷盤背后的意義,很可能把它當做贗品,錯過了這件珍品的收藏。
因為對國外歷史和文化的不了解,對中國人而言,外銷瓷,特別是家族定制的紋章瓷很少有人敢碰。而西方很早就有大量關于中國外銷瓷的著作和研究公布,他們的研究和我們國人不同,西方人下筆的每項內容都是有佐證的。比如一件瓷器上的徽章是哪個家族的,家族定制瓷器的年代,時間具體到哪年哪月;婚姻關系,會詳細到每個人的名字;貿易過程、船和船長的名字等都會有記載。馬曉偉用他收藏的一件紋章瓷作了說明,“這件燒制于1760年至1765年間(乾隆二十五至三十年)的彩粉描金紋章盤是荷蘭德赫利家族定燒的,通盤除紋章外無任何裝飾紋樣,胡博特.約翰.德赫利曾于1740年至1750年在東印度公司工作,1763年返回荷蘭。這些都能在西方關于紋章瓷的書中查到?!?/p>
好貨出自敗家子
到哪里找到真正具有收藏價值的外銷瓷?
國外外銷瓷流散出來大致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家族后代散出來的。比如17世紀定制的瓷器,到了19、20世紀,經過戰亂,很多東西殘缺不全,一套瓷器可能就剩下十幾二十件完整的,東西不全,后輩可能就不要了,會一次性處理掉,讓古董商拿走。常年研究外銷瓷的馬曉偉就認識這樣一個后人,這人什么時候缺錢了,就拿一件家族的紋章瓷來賣,得幾千美元,過幾個月又沒錢了,又拿一件來賣。這是典型的敗家子,但這類敗家子手里的又多半是好貨。
另一類則是收藏家過世后,被拍賣的藏品。今年1月在紐約蘇富比做了一個外銷瓷專場拍賣,287件拍品全部來自美國著名外銷瓷收藏家Elinor Gordon,她從1955年開始收藏,直到2008年才因病停下收藏的腳步。她對外銷瓷研究深刻,并出版了《中國外銷瓷收藏》,填補了當時中國外銷瓷收藏的空白。2009年7月她去世,6個月后藏品即刻被后人拿出拍賣。拍賣物品的一部分被博物館購入收藏,絕大部分則流入古董商手中。
對這些藏家而言,他們把家族徽章和藏品視為自己生命,只要活著,就一定不會出售。因為數量稀少,十分珍貴,許多嗅到外銷瓷甜頭的不法分子也打起了造假外銷瓷的主意。比如這幾年上海、廣州頻繁出現的外銷瓷仿貨,就是造假主用很低的價錢賣到國外,再在西方市場流通,甚至回流中國。這樣的情況,在以前的紋章瓷藏品中是沒出現過的,也從側面見證了外銷瓷被人們低估的巨大升值空間。
小貼士:
1.對任何收藏而言,知識的積累都十分重要。在外銷瓷收藏投資中,一定要了解當地歷史,對家族發展的來龍去脈十分熟悉,并能分清這些瓷器中哪些元素是我們中國固有的,哪些元素是西方的。只有這樣才能清晰判斷它的真正價值。
2.對于外銷瓷的購進,一定要找合作多年的古董商,或是歐美當地有家族瓷器收藏的朋友,否則很容易碰上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