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個人都踩著快節奏的步伐過日子,時間久了,便開始對過去的生活充滿向往。
上海虹橋開發區的一個工地邊,兩位老太太蹲在地上,用黃沙認真擦拭著不小心燒糊的鍋底。她們,比忙得熱火朝天的建筑工人生動多了,過著具體而仔細的生活,那是過去的生活。
那時候,生活是相當細致的,什么都從長計議。夏末秋初,豇豆老了,即將落市。于是,勤勞的主婦便購來一籃籃豇豆,撿好,洗凈。用針穿一條長線,將豇豆一條一條穿起來,晾干。冬天就好燒肉吃了。用過的線呢,清水里淘一淘,理順,收好,來年曬豇豆時好再用。電影院里沒有空調,可是供有紙扇,放在檢票口的木箱里。進去時,拾一把,出來時,再扔回去,下一場的人好再用。這種生活養育著人生的希望,今年過了有明年,明年過了還有后年,一點不得馬虎。不像今天,四處是一次性的用具,用過了事。這樣的短期行為,揮霍資源不說,還揮霍生活的興致,多少帶著些“混”。
梅雨季節時,滿目的花尼龍傘,卻大多是殘敗的。或是傘骨折了,或是傘面脫落下來,雨水從不吃水的化纖布面上傾瀉而下。過去,傘沒有現在那么鮮艷好看,也沒那么多的花樣:兩折、三折,還有自動的機關。那時的傘,多是黑的布傘,或者蠟黃的油布傘,大而且堅固,雨打下來,那聲音也是結實的,啪、啪、啪。有一種油紙傘,比較有色彩,卻也比較脆弱,不小心就會戳一個洞。但是油紙傘的木傘骨子排得很細密,并且那時候的人,用東西都很愛惜。用過了傘,都要撐開了陰干,再收起來。木傘骨子和傘柄漸漸地,就像上了油,用得越久越結實。鐵傘骨子,也絕不會生銹。傘面倘若破了,就會找修傘的工匠來補。他們都有一雙巧手,補得服服貼貼,平平整整。撐出去,又是一把遮風避雨的好傘。
那時候,工匠也多,還有補碗的呢!碎了的碗,只要不是碎成渣,他就有本事對上茬口,再打上一排釘,一點不漏的。今天的人聽起來就要以為是神話了。小孩子玩的皮球破了,也能找皮匠補。藤椅,藤榻,甚至淘籮壞了,是找篾匠補。有多少好手藝人啊。
細細一比較,現在的生活其實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質被匆忙地吞吐著。而過去的生活,才是細嚼慢咽,沒被稀釋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