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勿庸贅言,但在新課改背景下,該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走入文本,多元解讀,從而有創意地個性解讀探究,發展創新思維能力,形成良好地語文學習習慣,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呢?
一、激發興趣
傳統語文教學唯教師、唯教參、唯權威,學生沒有主動權、發言權、被動接受,因而興味索然,乃至課堂上教師教得津津有味,學生卻學得昏昏欲睡。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必須轉變舊的觀念和僵化的教學行為,深入到學生中去,做學生學習的伙伴,努力營送出一種融洽民主的學習氛圍,師生之間相互溝通,啟發,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被尊重感,成就感,讓他們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其次教師要探討多種多樣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爭取每節課都能令學生耳目一新,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當然,激發興趣積極最有效的措施是促使他們對知識及智力活動產生興趣,這就需要創設問題情境,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比如在教學《琵琶行》時,如問“琵琶女與作者白居易二人有什么相同的遭遇?”就顯得直白無趣,但是當轉變角度,提問“白居易為何而哭(江州司馬青衫)”時,學生探究興趣頓濃,他們經過熱烈探討,潛心研讀,迅速地理解并掌握了全詩的主題。
二、鼓勵大膽質疑
興趣是學生深入學習的前提和起點,要實現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目標,必須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從而個性多元地解讀文本。
質疑是個體智力發展的生長素,更是語文教學的活力之源,“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學習中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有價值,然而由于學生知識水平、能力、生活經驗的限制,閱讀時往往不能或不善于發現問題,不知疑在何處,惑在哪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相機點撥、明確,“授之以漁”,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能力教學目標,因此必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1.倡導學生樹立批判、反思意識。閱讀教學時,要求學生打破權威觀念,以平等的心態走近文本,敢于進行閱讀反思、批判,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在情感、道德人性上和文本進行民主交流,完善人格,提升人文素養。
2.培養“問題習慣”。“問題意識”是一種心理品質,也是一種思維習慣,需要不斷地強化和刺激,因此實際教學時,首先讓學生針對文本,經常反問自己,有沒有問題,有什么問題。其次要求就閱讀文本至少提出5個問題,并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把這作為日常教學常規,這樣就最大限度地激活了他們的主體狀態,有效地培養了他們質疑問難的習慣。
三、科學質疑的方法、角度
新課程閱讀教學關注學習過程,強調學生的個性體驗,但是質疑不是漫無目標,更不是隨意為之,必須授之以漁,引導學生緊扣文本,掌握科學質疑的規律,從而使學生在閱讀時有自己獨特的思考角度和方法,得出自己的個性看法和見解,獲得全新的過程體驗。總結起來方法如下:
1.矛盾法:針對文本內容前后不一致互相矛盾的地方展開質疑提問。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有學生提出:“賈寶玉與林黛玉只是初次相見,卻為什么會有似曾相識之感”?問題一經提出很多同學都認真思考起來,經過點拔誘導,大家認識到這不僅僅是照應了《紅樓夢》中前文的木石前盟,更是寫出了寶、黛二人性格中共同的叛逆精神,不俗靈性的心有靈犀,從而理解了二人愛情的固有基礎。
學習《柳毅傳》時,有一位同學提出了一個新奇卻值得思考的問題:“龍女在荒郊野外放牧的為什么是一群以羊的形象出現的雷霆之類呢”?后經大家討論的確:這恰是作者有意的曲筆,它象征著龍女外在柔弱、溫順,而內在卻具有反抗精神的性格。
可見,學生一旦發現文本內容的矛盾之處,思維急劇撞擊,便會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2.對比法:要求學生在閱讀時,站在贊同或批判的角度對文本內容進行思考質疑,或是站在文中人物的各自對立面解讀,或是對文本的經典主題提出異議與批判。如學生針對《項鏈》主題的傳統觀點,大膽反對,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人生唯有經歷磨難,心態才會成熟平靜,去掉虛幻,回歸勤勞善良,而試圖走不正常的途經來實現自己的夢想,終究是竹籃打水。
3.置換法:要求學生對文本內容,人物、場景、作者采取置換替代法,去感悟體驗。如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有位同學認為施耐庵寫林沖怒殺陸虞侯三人的最后一段,讀起來不夠解氣、有力,于是我讓大家嘗試自己寫一段,很快他們就寫出了金庸版、古龍版、現代電視特技版、自創武功版等多種版本,交流時大家熱烈的程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訓練了他寫作能力,使得他們獲得了全新的過程體驗。
4.假設法:要求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對文章的內容、語言,文中人物的職業、命運、地點提出種種可能的假設,努力探究思考,從而更好地解讀感悟文本,創造性地提出個人的見解。
同樣是《林沖風雪山神廟》的教學中,有學生假設:如果店小二在偷聽三人談話時,被發現了,故事的情節會如何推進?這一問題引發了同學們極大的興趣,有的說店小二可能會被殺;有的說店小二也許會被收買進而出賣林沖等等不一而足。
另外一個學生則提出官府如要發布通緝令追捕林沖,這通緝令應怎樣寫?如要反駁通緝令,為林沖正名,你從文中能找出哪些證據?最終問題的解決使大家既領悟了作者塑造林沖這一形象的精妙之處,也獲得了諸多新奇的個性體驗。
5.以今評古法:用現代人的觀點去設想、評析古人。學習《夢游天姥吟留別》時,大家都認識到像李白那樣正直、有才華的知識分子在封建社會是不會有用武之地的,他只能寄情山水,借酒澆愁,尋找心靈的自由。于是有學生就提出這樣的疑問:“李白如果是生活在人人皆可大顯身手的現代社會,他會有怎樣的生活?他會不會成功?”在大家的熱烈探討中,有說李白也許會開個旅游公司,大發其財;有的則認為李白會長期舉辦寫詩培訓班……而另一個學生則認為李白即使生活在平等自由的現代社會,仍然會處處碰壁,因為他是個性情沖動的詩人,豐富多變的情感,會使他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缺少寬容大度,從而在這個需要競爭更需要與人友好協作的現代社會中被淘汰出局,所以他依然只能在其詩歌中宣泄不平,在山水之中尋找安慰。
由此可知學生的思維只要引導得當,常常會出現令人驚嘆的思考成果。
6.比較法:要求學生對內容相似的文本進行鑒別分析,提出問題,尋找相異之處,如比較同是大家閨秀具有反抗精神的杜麗娘和崔鶯鶯的形象,找出二人性格的不同點。
7.聯想拓展法:對文本內容,由此及彼地提問質疑,拓展思維空間,梳理整合紛繁眾多的信息,聯系生活實際,從而訓練出較高的創造性能力。
當然質疑的思維方法有很多種,而且有的并非語文學科所特有,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討、摸索,使之適應語文學習的規律,有效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大膽地懷疑一切,獲得個性體驗,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多角度地解讀文本,從而在熏陶感悟中全面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