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演示實驗是中學物理課堂必不可少的環節,本文從五方面改進演示實驗,從而達到促進課堂有效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演示實驗有效教學效果
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中學物理教學必須以實驗為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實驗是最活躍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它包括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演示實驗是指為配合教學內容由教師操作表演示范的實驗,它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把要研究的物理現象清楚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增補演示實驗和增強演示效果
根據教材,有時為突破難點,可大膽增補一些現象明顯、生動有趣的演示實驗,創設新的情景,從而刺激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激發內在學習動力和求知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
比如在初二物理《浮力》一節中,為了說清楚浮力是液體或氣體對物體向上的托力,可以在原演示實驗基礎上,再增添以下兩個實驗:
1.把一可樂瓶底部去除,倒置,把乒乓球放入后加水,盡管乒乓球浸沒在水中,但由于水不能到達乒乓球的底部,它不會浮起。
2.把剛才的可樂瓶口摁入水槽里,當乒乓球底部與水接觸時,球馬上浮起。這幾個實驗串聯在一起,學生很容易理解浮力是向上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識點。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二、將驗證性演示實驗改為探索性演示實驗
因為探索性實驗可使學生處于不斷的思考狀態中,重視對演示實驗過程及結果的分析討論,教師結合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加以科學的誘導、點撥,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現象到本質,追求知識真諦。在實驗教學中,要盡量再現實驗的設計過程,多讓學生想想:“為什么要這樣做?”“換種方法行不行?”
比如:初三《磁體與磁極》中顯示永磁體周圍的磁場。
整個過程分三部分,第一如何證明有磁性,第二用小磁針的偏轉來表明磁場對它產生磁力的作用。用一排小磁針繞著磁體放置,發現它們的偏轉方向各不相同,引出磁場。第三研究磁場。為了更好的研究,提出疑問,學生自然會想到用更小的磁針,從而引出用鐵屑,這些鐵屑在磁力的作用下,順從地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著,讓我們看到那些依著曲線從一極走向另一極的方向。可以看出鐵屑怎樣從磁鐵的每一極輻射開來,又怎樣在兩極中間連接起來,形成一些短弧和長弧。這樣,鐵屑就讓我們親眼看到了物理學家所想象的情景,就是每一塊磁鐵周圍存在著的看不見的磁場情景。
三、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培養感覺興趣和操作興趣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要創造,非你在用腦的時候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去想不可,手腦在一塊用,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
例如:初二物理《速度》一節中活動:哪張紙片先落地。
實驗器材:取兩張16開的白紙,一張對折一次,另一張對折兩次。注意兩邊要向上疊起一部分。將它們從同一高度自由釋放,哪張紙片下落得會快一些?
讓兩張紙片從同一高度落下,哪張紙片下落得會快一些?或許個人有個人不同的見解,怎么樣才能證明各自的結論呢?那就用事實說話,讓學生養成用實驗的方法證明結論。
這個實驗器材簡單,效果明顯,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完成,自己動手又動腦之后印象就比較深。同時可培養學生實驗技能,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養成科學態度和學習科學方法。
四、把演示實驗改為微型實驗
由于課堂就這么點地兒,如果說上文中的學生實驗動作幅度比較大,最好在走廊上完成,可能對別的班級產生一定的影響。那么現在說的微型就是小的,坐在位置上就可以完成的。
比如初二《聲音是什么》一節中活動:固體可以傳播聲音嗎?我們可以改成學生微型實驗:手指輕輕叩擊桌面,聽聲音的強弱。再把頭放在桌面上,使耳朵貼著桌面,再用同樣大小的力叩擊桌面,聽聲音的強弱并進行比較。本實驗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兩人合作完成。效果明顯。
五、利用多媒體術手段來優化演示實驗
中學物理實驗應加強多媒體計算機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可將聲音、圖像、文字等集于一體,促使視聽一體化,學生借助觀看多媒體計算機上播放的難以親身體驗的物理現象的圖片資料。比如初二物理《人眼看不見的光》中,為了說清楚紅外線和紫外線的應用,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視頻和圖片來完成。再比如《分子運動》中,為了演示分子運動,我們除了做紅墨水在熱水和冷水中的擴散實驗,也可添入顯微鏡下的分子運動視頻作為輔助,更具有說服力。
總之,演示實驗在物理教學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只有明確了演示實驗的重要性,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才能使學生的觀察和思維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促進課堂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 萬小軍. 物理演示實驗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應用.《實驗教學與儀器》2004年11期.
[2] 鄭秀梅. 化學演示實驗的改進對化學教學的促進.《新思考》2009年07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市蘆墟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