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旨在通過對教材中唐詩宋詞具體篇目的具體操作,探究詩歌鑒賞的方式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從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關鍵詞】詩歌文本鑒賞效率求同存異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幾乎是每一個學生幼時的啟蒙教育內容之一。同時,關于唐宋詩詞的鑒賞著作及評論堪稱汗牛充棟,簡明如《李杜詩》《蘇辛詞》,還有相對權威性的《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等,這些著作學生都不難找到。但如何在這些浩如煙海、眾說紛紜的具體詩詞的百家解說中,解讀出自己的看法和個性,如何從一個高中生的視角,生成對唐宋詩詞流變過程中同作家不同作品,抑或同題材不同作家的系統感知和充分理解,是需要每一個身處教學一線的教師不斷發現、探索、總結和創新的。下面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體驗和感悟。
一、對比性詩歌鑒賞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詩歌鑒賞性話題,但在教學實踐中如何使之更具操作性和規律性,需要教學一線的老師們在工作中不斷摸索、積累。我在《聽潁師彈琴》和《李憑箜篌引》兩首詩的教學中即采用了此法——兩篇同時摹寫聲音的詩文。首先,引導學生認識音樂——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好的音樂要么余音裊裊而繞梁三日,要么一唱三嘆而蕩氣回腸。而音樂、文學作為藝術是相同的。于是我設計的課題為“且從名詩聽妙曲”,讓學生從切實的課堂學習中和對比性詩歌鑒賞進行零距離的接觸。在文本教學之初,通過復習《琵琶行》讓學生重新回憶起一般摹聲詩文的表達方式(描寫、抒情等)和藝術技巧(正面描寫、側面描寫、以形寫聲、以聲寫聲等)。通過學生對兩首詩的反復誦讀和具體詩句的分析,生成師生的共同認識:《聽潁師彈琴》一詩對正、側面的描寫幾乎是平均著墨,并在進行側面烘托時以沉淀“我”的感受為主。作為正面描寫,作者在繪聲的同時繪情(“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繪志(“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可謂是“琴韻繽紛”(此處“繽紛”不僅指我們從詩中解讀出的穎師音樂調式的豐富生動,亦指其音樂內容的搖曳多姿)。而在《李憑箜篌引》中李賀對李憑音樂的正面描繪可謂“惜墨如金”,只有“空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分別從聲、形摹聲,其余幾乎均為側面描寫,并且在對李憑技藝的高超精湛進行側面描寫時,作者完全不涉及自己的感受,而是通過想象聯想、化用神話傳說等進行大膽的藝術夸張,可謂是“弦絲玄妙”(此處“玄妙”就對詩人在側面描寫時的藝術表達技巧及由此傳達出的李憑技藝的無與倫比而言)。
【板書設計】
二、“形勢規律”鑒賞法
在學習李清照的兩首詞時,我告訴同學們,一般詩詞外在形式上的規律應是我們鑒賞的重點和著眼點。引導學生分別指出這兩首詞形式表現的規律點,即《聲聲慢》中開篇十四字均為疊音字,《永遇樂》一詞上闋前三句均為問句。再引導學生由這種形式上的規律性上升到內容上的層次感,即《聲聲慢》中情語(“尋尋覓覓”)、景語(“冷冷清清”)、情語(“凄凄慘慘戚戚”)的情景變化。《永遇樂》中每一個問句的前半句為景語(“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煙濃”、“元宵佳節,融和天氣”),后半句為情語(“人在何處”、“春色幾許”、“次第豈無風雨”)。最后要求學生將內容上的這種層次感上升為深刻性,即《聲聲慢》一詞結合詞人對“雁”“黃花”“梧桐”“細雨”的描寫,及“怎一個‘愁’字了得”的直抒胸臆,從而明確此詞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情景交融表現手法的常見方式之一——以哀景寫哀情;而《永遇樂》詞中的景境是良辰美景,感情卻柔腸百結,是詩詞中融情于景的另一常用技巧——以樂景寫哀情。
此法最大的益處是:教給學生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而讓其運用于學習實踐中。合理問題的設置,不僅大大節省了課堂講解時間,還會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教師的問題既是提問,也是引導點撥,學生的思考回答是張弛有度的,師生的問答使整個教學環節緊湊連貫。
三、“情景置換”鑒賞法
在學習王沂孫的《眉嫵新月》時,由于同學們對這首詞比較陌生,詞中望月賞月的句子難讀、難懂,也不經典。但學生以前學過很多描寫月亮的經典詩詞名句、名篇。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的思路就是以“經典意境”置換“非經典意境”。如:“漸新痕柳綠,淡彩穿花,依約破初暝”用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的意境替換,而接下來的“相逢誰在香徑”則與“同來望月人何處”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句同學們耳熟能詳的詩句,就使《新月》上闋的意境呼之欲出。而在此過程中,即學習了新詞,又復習了舊詩,還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可謂是“一石三鳥”。
此外,我在李清照《永遇樂》的教學過程中也運用了此法。此詞,上闋“四美具”——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而詞人的心情寂寂,對此視而不見,用“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來形容是最貼切不過;下闋今昔對比話無限凄涼之情——同樣的“香車寶馬”卻是“風鬟霜鬢”,又逢“元宵佳節”卻在“聽人笑語”,李清照《南歌子》“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便是對此時此地此景的最佳描繪。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對唐宋詩詞個別篇目掛一漏萬式的敘述和講解,我想真理也正是經歷了這樣一個由個別到普遍的嬗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學之路“漫漫”,我將用自己的頭腦不斷“求索”。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北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