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是知識的“強者”,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弱勢”地位,從而引發學生思維惰性、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等問題,新課程標準要求構建自由、民主、合作、探究式的課堂,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更新觀念、放下架子,適時適當地向學生“示弱”,讓學生動起來,對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師生共同的進步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示弱教師課堂教學新課程標準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學森之問實質是:教育如何從目前的知識型、技能型培養模式向創造型、發明型培養方法的轉型。試想教育如果不能真正的使人的創造性得到解放,只是局限于一些背書知識與技術細節上的話,怎么能造就各行業的創新型人才呢?中國基礎教育多年來存在的應試教育問題,在現實中始終得不到解決。現在很多學校實情是:教師教的累,學生學得苦,培養出一批批應試人才。在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是傳道者、授業者、解惑者,教師的言論有著絕對的權威性,而學生則處于從屬的地位。學生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師要及時點撥,因此,學生成了儲倉、麻袋,教師只負責朝里面裝知識,而被裝的知識僅僅是課本上的或者是老師經過加工整理的現成知識,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記憶,按照老師的方式理解就可以了。于是,教師的“強勢”造成了學生的“弱勢”。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所帶來的結果就是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學生的創造性和學習興趣每況愈下。在新課程改革大力推行的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使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創造性的學習呢?很多教育教學工作者都在孜孜不倦地從各個方面、各種渠道積極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答案。在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課堂教學中教師適時適當地向學生“示弱”,讓學生“逞強”,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適當地向學生“示弱”有利于保護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1.“示弱”是新課程標準對我們的要求
以前我們站在講臺上,從形式上就居高臨下,講起課來滔滔不絕,講到興起時,甚至手舞足蹈,眉飛色舞。老師醉了,學生也醉了,而這樣又有什么好處呢?只能是不斷“神化”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拉開師生間的距離,這些是與新課改思想相背離的。現代教育觀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人的發展。“為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確立的核心理念,現代的教學課堂是一個自由、民主、合作、探究式的課堂。這就首先要求老師摒棄“師者為先”的想法,走下“神臺”,適時適當的向學生示弱,變講為主的“一言堂”為民主、合作、開放式的“學堂”,這樣我們背后黃卷青燈的備課才不是徒勞。
2.“示弱”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會遇到“攔路虎”,有時真是急煞人啊!我們會怎么做呢?是避重就輕,繞道而行;還是和和稀泥,說一些模棱兩可的話;或者是瞞天過海,將錯就錯呢?為了維護老師的權威,我們很可能選擇其中的一種做法。可是我們不要忽視學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我們在教學中和稀泥,他們在學習中也會學著和稀泥,我們這不成了借刀殺人,誤人子弟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坦誠一點,勇敢面對,關鍵時候,可以放下架子,請學生們幫幫忙。“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古人尚能如此豁達、實事求是,我們難道要逆歷史潮流而動不成?而且,我們應該教會學生實事求是,這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所在。
3.“示弱”是因為我們真的“很弱”
教師學會示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確很“弱”。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有時感到預定的教案不那么符合教學實際,有時深感自己的知識儲備不那么充足,這些很正常。今天的社會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知識每天都在更新,每天都會有很多新鮮事物產生。而這些新東西,我們未必都能及時捕捉、了解。而學生是一個群體,一個人知道一點,那他們加起來就是一個知識的寶庫。而且這個寶庫里面的知識每天都在變幻更新。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1學習《細胞的衰老和死亡》一節,在介紹了細胞程序性死亡的“端粒學說”時,就有學生舉手說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就是研究“端粒學說”的,老師還不知道呢,我們的學生已經在密切關注了。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我們有時確實比學生“弱”多了。
4.“示弱”有助于增強學生信心,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學中,老師發揮過于出色,就會使學生心理感到壓抑,反映遲滯。這就像一個玻璃瓶里裝有兩種不相融的氣體,一種氣體極度膨脹,另外一種氣體就會被壓縮。這樣的教學模式只會使學生信心不足,從而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那就更談不上質疑了。而有意地“示弱”,比如說“這個問題老師不是太清楚。你能告訴老師嗎?”“談談你的看法,老師很想知道。”“這個概念圖應該怎樣構建才是最合理的呢?誰能教教老師?”等等,這些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老師也有不會的問題,老師也會有錯,從而增強信心、找回自我,也使得他們敢于向老師提出問題,敢于以懷疑的目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而這些是很重要的。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會上,倫敦經濟學院長霍華德·戴維斯就認為“懷疑精神”是人類最可貴的品質,只有對先人持懷疑態度,才能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我們的教學正是要喚醒孩子們身上的這些特質。
5.“示弱”能使我們的課堂更加積極和高效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交往,是師生心境的開放,是主體性的凸現。崔永元《實話實說》的節目做得很好,就是因為他營造出了一個平民化的寬松的談話環境。觀眾樂于說、敢于說,從而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師在課堂上“示弱”,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必要的時候把講臺讓給學生,讓學生來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之間通過探討,自己找到問題的最佳答案,并在“主宰”課堂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激發靈感、增強信心,體會到收獲的喜悅。例如:在學習生物必修三《種群的數量變化》一節時,我首先在黑板上畫出了“J”形和“S”形兩種曲線圖來,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分組自學和討論,然后請各組派代表上臺向大家解釋兩種曲線所表達的含義,其他組給予修正和補充,于是,在同學們的“齊心協力”下,加上老師適時的點撥,這節課的重難點就迎刃而解了。這樣,課堂不僅更加輕松、活躍,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有很大的提高。
6.“示弱”有利于青年教師的業務成長
教師的主動“示弱”,解放了學生的思想,增強了學生的信心,營造輕松、愉悅、平等的課堂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學生的思維解除了老師權威的“枷鎖”,將會變得更加活躍和積極。于是,學生的靈感來了,允許他們講出來,教師則可以隨時了解當前學生的認知水平,了解一堂課的教學和學習效果,從而可以更好地為下一步教學做準備,做到有的放矢、層層推進,從而更有效地進行“因材施教”。從這個角度來看,適時適當的“示弱”,有助于教師自身特別是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學業務的成長。
同時,我們也應該特別注意:“示弱”并不是對學生聽之任之、放任自流,而是通過教師的智慧,恰當地引導學生在各種各樣的展示中提升自信、體現個性、學有所獲。教師的示弱更不是不思進取,放松自我要求,也不是在課堂上一味裝傻扮懵,那樣可能會弄巧成拙。只有適時、適當地“示弱”,才會使我們的教育教學不斷推陳出新、更加高效,隨之帶來的效果是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保護、課堂效率的提高,和師生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貴紅.創設愉快課堂環境引領學生健康成長[J]. 中學生物教學,2006(7)25-26.
[2] 郭永峰.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學習情景的假設[J]. 生物學教學,2006(8)19-20.
[3] 《陶行知教育名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