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伴隨人的一生,但對它的意識卻主要產生于初中階段,中學時期青少年性心理的發展是指“個體在青少年時期順應自己性的生物學特點和性別的社會性特點的種種心理過程。”中學生恰好處于性生理意識由朦朧到覺醒的特殊階段,隨著自身性生理的成熟,他們的性心理也逐漸發展變化。而且這一時期性意識發展是最快、最顯著的,大致可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對異性的疏離與排斥
異性疏遠期主要發生在青春期初期。這一時期,由于對性別、性角色心理認同的增強,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現,男女生理出現了明顯差別,使得不少學生對自身所發生的急劇變化感到害羞、畏懼、恐慌與茫然,對異性產生了心理封閉,本能的對異性產生了暫時的疏遠,同性交往的趨向增強。例如,不愿與異性同桌,與異性同桌劃分“三八線”等等。
然而,由于生理發育的特點不同,男女生在異性疏遠期的表現有所不同。就生理發育而言,女生要比男生提前兩年,這時男生就會對女生的變化由開始的驚奇、尷尬到后來的逐漸疏遠,甚至由此可能產生自卑心理。但是等到男生發育達到成長高峰時,女生又出現一種“相見不相識”的陌生感。男女學生的這些心理狀態是疏遠期的特殊表現,一般出現在小學高年級至初中一二年級,持續時間為一年。
第二階段:長者敬慕期
在青春發育的中期,中學生常常會對周圍某些在文藝、體育、學習以及外貌上特別出眾者,在精神上引起共鳴,仰慕愛戴,心神向往。這一時期我們稱之為長者敬慕期。在這個時期,青少年之所以敬慕長者通常是基于以下兩個原因:一是異性長者比年齡相當的異性有較明顯的成熟特征。年齡相當的異性,雖然亦有所表現,但遠沒有異性長者的外在特征明顯。因而,就異性的吸引力而言,異性長者占據著明顯優勢。二是異性長者對青春期的不安情緒有一定的安撫作用。長者的呵護使不少學生產生了“愛情錯覺”,認為這是異性長者對自己的“愛”,以此就對異性長者產生崇拜、向往、傾慕甚至愛戀。
第三階段:異性向往期
青少年隨著身心兩方面的不斷發育,對第二性征的發育產生了好奇、不安,甚至恐懼的心理,渴望了解性知識。表現的特點為對異性的關注與接近。當短暫的疏遠與相斥之后,隨之而來的是關注與接近。這一現象在初中二、三年級時逐漸表現明顯,此時會表現為刻意修飾打扮自己,并以各種理由接近異性,來博取異性的喜歡。少數大膽者會以寫紙條、寫信來表示對對方的愛慕。此階段的少男少女正處于鐘情、思春的朦朧狀態,其對異性的關注具有明顯的好奇性、試驗性、模仿性和盲目性,交往指向多是泛泛的,多因相互的好感而自然吸引。
以上三點是我對中學生性心理發展的淺見,接下來我再談談初中生性心理的特點。
人類的性心理是在生產實踐中由文化、宗教、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復合而成,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的演變與發展。因此,它在發展過程中打上了很深的社會烙印。中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性心理活動留有人類性心理痕跡的基礎上,又有與其他年齡階段所區別的顯著特征。具體地講具有如下發展特點:
第一、中學生的性發育提前。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學生性發育的年齡提前了,男生初次遺精平均年齡為14歲左右;女生初次月經年齡平均為13歲左右,比國外中學生相對較遲,但地區差異較大。
第二、接收性信息頻繁化、廣泛化。當前文化活動方式多樣化,信息傳播途徑多樣化,中學生可以從影視、錄像、書刊、網絡等多渠道接收性信息;部分中學生還進入社會娛樂場所,涉足公開的社交場合。他們對性信息的適應性與敏感性增強,并產生了模仿與親身體驗的沖動。
第三、性心理發展出現前傾跡象。歌德曾經說過:“哪個少男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處在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學生由于性心理的發展促使他們對異性產生了興趣,并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異性的吸引。14-15歲的男女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性心理變化急劇,女同學往往會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身材、體態、容貌等方面,經常會為自己臉上的青春豆、體形的胖瘦感到苦惱,希望通過刻意打扮來吸引更多的異性。男同學為了能得到女同學的青睞,處處對女同學體貼入微,還會時不時地在女同學面前顯露一下自己的專長。他們首次出現向往異性、心目中有了特別喜歡異性、關心異性的事情,完全進入從前未有過的,一個新的精神境界。由于渴望了解、接觸異性,所以男女同學之間會通過相互追逐、打鬧和言談議論等去滿足日趨渴望的好奇心理。
第四、性行為出現早期化傾向。14-15歲男女中學生開始明顯地出現性行為現象,如有的中學生會出現“我晚上躺在床上,有時會覺得心神不寧,渾身感到十分燥熱,甚至還會做一些‘黃色’的夢。”心理學家坎農曾提出:“性內驅動力是人類基本的內驅力。性內驅動力并非生來就有,它要到個體進入青春期,性內分泌腺發育成熟并開始大量分泌性激素時才出現。性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使個體產生性的需要,因而引起性內驅動力的產生。”所以,性夢幻體驗是青春期意識發展的心理反應,偶爾出現并不奇怪,問題是隨著夢幻出現后的后遺癥——想嘗試心理。性沖動、手淫、性夢幻等都在這個年齡。要嘗試、要體驗,這就不僅僅停留在追逐打鬧上而會向“早戀”甚至性犯罪的方向上發展。如果正常的心理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容易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能否建立一個良好健康的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由于青少年學生的鑒別能力、是非觀還比較弱,可塑性較強,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所以全社會特別是有關部門對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黃色書刊、電子游戲、不健康網站等不良因素應下大力度堅決取締,使學校、家庭、社會形成三位一體的強大合力。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