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是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內容,它一個綜合性工程,是一個復雜的充實、完善和塑造靈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必須循序漸進地采用一定的方法、使用恰當的形式完成對被教育者的“雕琢”,使之全面發展,而運用辨證法管理班級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藝術手段。
一、亦管亦放,有所為有所不為
“無為”治班的真諦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是指班主任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引導的作用,為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創設一個寬松、和諧、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為班級的班風學風建設、選擇班干、指導學習方法等。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學生的坐立行走、衣著打扮,大到班級的建設與發展,以及學生的思想動態、理想前途等。班級管理,管的是事,理的是人。班主任要管的是班級制度的制定、實施、監督和反饋,以及一些思想傾向性的苗頭;理的是學生。“有所不為”即在班級管理中對于學生的正常個性發展和一些無關大礙的“小節”不要整齊劃一去包辦、代辦、命令辦。在班級管理中要管放結合,要相信學生,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潛能,特別是一些班級的具體事務應大膽放手。例如:勞動的分工、公物的保管等。班主任切忌充當“管家”、“保姆”、“警察”的角色,管得過多往往會造成學生的過分依賴心理,遏制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和獨立性,使之缺乏自我教育與管理能力,最終的結果是班主任自身陷入一些日常雜務,疲憊不堪。
二、亦言亦行,言傳身教
作為班主任首先要“口勤、手勤、腿勤”,所謂“口勤”即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學校的規章制度、安全教育、人生、理想前途、學習方法要多講,講清、講透。經驗豐富的班主任要善言,并深諳“言”之技巧:有時是和風細雨,潤物細無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時是暴風驟雨,雷厲風行,擲地有聲,立場堅定。當然,班主任在言時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語言要清晰、明了、邏輯嚴密,切不可羅里羅嗦,婆婆媽媽,想哪兒說哪兒。
班主任要有言更要有行,要有言必行,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盡量不做,以自己的言行來感召學生,使他們“親其師,信其道”。另外,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班主任要有細心、耐心、恒心、韌勁,要反復抓,抓反復。
三、亦堵亦疏,堵疏結合
采取“堵”的方式,如實行的“全封閉管理”,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學生受到校外不良影響,制定嚴厲的懲罰措施設置“高壓線”以控制學生的某些越軌行為等等。這在一定的程度上減少學生犯一些錯誤的可能性,在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是必要的,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小氣候”。然而過度使用“堵”的方式,動輒“盯、嚇、壓、罰”,容易使自己和學生形成對立面從而增加教育的阻力,將學生培育成了“溫室里的花朵”,最終的結果是學生將來走向社會也不能很快適應。所以,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應亦堵亦疏,堵疏結合,“疏”為前提,輔之以“堵”。多民主,少壓制;多激勵,少批評;多引導,少說教;多用情,少用氣。通過“疏”來培養學生辨別是非與自我管理與教育的能力,從而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例如:第一次下雪,同學們都很興奮,非常想玩雪。但是玩雪容易出現將衣服弄濕,將雪帶到教室,影響衛生,甚至帶來安全隱患等。所以班主任都會說一說,一位班主任采取的是“堵”,嚴禁玩雪,結果學生只是不敢當他的面玩;有經驗的老師則采用堵疏結合的辦法,允許玩,但要“約法三章”:注意安全、不準將衣服弄濕并將雪帶到教室,影響衛生。學生自然欣然接受,班主任也達到管理目的。
四、亦嚴亦寬,剛柔并濟
班主任在管理班級中要有張有弛,亦嚴亦寬,剛柔并濟,將依法治班與以德治班有機結合。依法治班即在管理班級中要有規可依,有規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紀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視同仁。班主任要與學生一起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使得“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嚴格管理。在管理中要一視同仁,公平公正;重視“首因效應”,避免“破窗效應”,促成大家養成好的習慣。以德治班即班主任在管理班級中要以人為本,進行人性化管理,要做到:剛性的制度,柔性的管理;嚴明紀律,有情的操作。對于不同素質、不同性格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嚴不是冷面無情,寬也不是無原則地遷就縱容。
五、亦賞亦罰,賞罰分明
詹姆斯認為:“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孫云曉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賞識教育就是教師以賞識的目光看待學生,注重學生的優點和長處。為此教師要有一雙善于捕捉學生身上閃光點的“火眼金睛”對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不斷的贊賞,反復的激勵,使學生有一種被發現,被認可,被重視的感覺。賞識學生應遵循以下原則:賞識無價不能吝嗇,要及時賞識不能當馬后炮;賞識要真誠有度,恰如其分,莫要虛偽過分。敷衍的賞識讓學生感到虛偽和無聊;過度的賞識使學生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甚至會產生自滿,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教育不能沒有批評、懲罰。但教師要學會等待,學會批評,對學生的差異、失敗和錯誤要寬容,去喚醒學生,使其學會反思,認識自己,增強責任感。作為教師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自身修養,大度、寬容,學會制怒;另一方面要學會批評的藝術: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不擴大、不否定一切。要有理有度,注意批評的語言和語氣,做到“潤物細無聲”,避免不公正、不尊重、簡單粗暴。例如,我班一位平時較懶的同學在大掃除的時候不小心打碎了一塊玻璃,我是這樣教育他的:“手破了,疼嗎?你看,再小的事情如果不小心、不仔細都做不好,相信你以后會注意的,是不是?”他欣然接受。如果換成“你長眼是干什么吃的?連這點小事都干不好,你還能干什么?廢物一個!”一句話否定了學生的一切,對孩子的傷害可想而知。因而要避免埋怨,埋怨只會使學生在“我是壞孩子”的意念中自暴自棄,沉淪下去,批評的目的是“亡羊補牢”避免“破窗效應”。
總之,班級管理面對的是有生命的學生,有鮮明個性的孩子。我們在教育中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運用辨證的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教育的征程中沒有平坦的大道,但我深信,只要有一顆對學生的無私愛心,有執著教育事業的熱心,有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的誠心,有完成教師使命的信心,我們就一定會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姚王鎮城東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