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驗的正式啟動,為新一輪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教師的發展指明了道路,時代呼喚的是研究型、學者型甚至是專家型的教師,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和現代教學教育理論,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論與實踐真正結合起來,盡快跟上時代的步伐。
一、對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過程的思考
1.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過程是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體。
在新課程下,數學教學過程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它突出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是數學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選擇課程資源、組織教學活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以及參與研制開發學校課程等方面,必須圍繞實施素質教育這個中心,同時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新課程標準下還要求教師學習、探索和積極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師德素養和專業水平。
新課程標準還認為學生是數學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生的學習應是發展學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因此,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不同學習內容,讓學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體驗等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新課程標準認為教材是數學教學過程的重要介質,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書、校本資源在內的多樣化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發展空間。
2.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是師生相互溝通和交流。
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強師生相互溝通和交流,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因此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而互動必然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
由于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情感交流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討論是情感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方法。教師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與學生的討論是學生參與數學教學過程、主動探索知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要依照教學目標組織學生充分討論,并以積極的心態互相評價、互相反饋、互相激勵,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發揮集體智慧,開展合作學習,從而獲得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新課程標準下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之一就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使之由客體變為主體,使之積極地、目的明確地、主動熱情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真誠交流。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過程中不能與學生交心的老師將不再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教育是非顯露痕跡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是充滿愛心的教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真誠交流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贊美。期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由衷地贊美學生的成功。這可以從心理學上著名的皮格馬利翁-羅森塔爾效應得到驗證。作為教師,應該在數學教學過程的始終,都要對學生寄予一種熱烈的期望,并且要讓學生時時感受到這種期望,進而使學生為實現這種期望而做出艱苦努力。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以肯定和贊美的態度對待學生,善于發現并培養學生的特長,對學生已經取得或正在取得的進步和成績給予及時、充分的肯定評價,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進取心,不斷將教師的外在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更高的內在要求,實現學生在已有基礎上的不斷發展。
3.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的完美實現在于教師與學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新課程標準下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學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的切身感受,理解他們的處境。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熱愛學生,只要你對學生充滿愛心,相信學生會向著健康、上進的方向發展的。因為“教育是植根于愛的(魯迅語)”。“聰明的教師總是跟在學生后面;愚昧的教師總是堵在學生的前面。”
基于以上的觀點,教師在課前應該認真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現有的認知水平,尤其是與新知識有聯系的現有水平;了解他們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準、吃透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設計雙重教學方案:備教學目標,更備學習目標;備教法,更要備學法;備教路,更備學路;備教師的活動,更備學生的活動。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的:“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我們的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明白、記不住,因此,課上教師說得多、重復的地方多,給學生說的機會并不多。即使“說”也只是浮在表面上,并沒有什么深度地說。教師的講為主的數學教學過程,占用了學生發表自己看法的時間,使教師成為課堂上的獨奏者,學生只是聽眾、觀眾,這大大地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實,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走進課堂前,每個學生的頭腦中都充滿著各自不同的先前經驗和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達、訴說。契可夫曾說過:“兒童有一種交往的需要,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跟老師交談。”這就要求教師新課程標準下要轉變觀念,積極創設能激起學生回答欲望、貼近學生生活、讓他們有可說的問題,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變“一言堂”為“群言堂”。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科學知識永遠在演進中,它是一個不斷構造和改組的過程”,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觀正是接受了這種辯證的認識,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過程,是學生認知結構的重組和擴大的過程,而不是單純地積累知識的過程。因此科學的數學教學過程應當注重學生認知結構的構建,在展現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進而發展各種能力。
二、新課程理念下中學數學教師行為的改變
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
1.組織學生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
現代課程觀認為課程是由教材、教師、學生和環境四大因素構成的。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共同開發者和創造者。組織學生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是教師的一項重要職責。在“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中,教師把日出這一自然現象作為課程資源引入數學教學,學生通過回想日出的景象畫出了兩種日出的圖畫,一幅是美術圖畫,一幅是一條直線和一個圓,在學生都欣賞藝術圖畫的美時,教師引導學生欣賞一條直線與一個圓的數學美和它的價值,同時也反應了自然現象與數學之間的性質。讓學生們看見了自然現象中的數學價值,同時也反應了自然現象與數學之間的聯系。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把變化著的自然現象再抽象成數學問題,引出了直線與圓的相交、相切、相離三種關系。如同日出一樣,生活中許多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司空見慣,并未引起我們的注意,更不用說把它作為課程資源共享。而新課程改革則要求教師做有心人,組織學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發現課程資源。“抽樣方法的實際應用”就提供了一個這樣的案例。在“抽樣方法的實際應用”中,教師首先讓學生統計自己家一天內丟棄塑料袋的個數,這就是組織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課程資源,學生通過統計一天內每個家丟棄方便袋的個數,來統計整個班級所有家庭丟棄方便袋的數據來看全校所有家庭丟棄方便袋的數據,以致看全國所有家庭一天內丟棄方便袋的數據,從局部看整體,在統計方便袋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抽取樣本,學生感受到樣本的代表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從而引導學生更多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探索,在學習的同時更好地認識世界。
2.組織學生營造教室中的積極的心理氛圍。
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營造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讓學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中受到激勵和鼓舞。在“四邊形的復習課”中,教師提供了四個問題讓學生去選擇,這就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的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選擇問題,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在學生獨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發現有一個學生碰到老師的目光馬上就避開,老師意識到這位同學可能是不知道如何著手,教師便與她交流,啟發她組織知識結構圖有幾種類型,這就給學生知識上的啟發和心理上的支持;教師看見一個學生沒有動筆和本,便走過去摸摸她的頭,并用溫和的目光看著她問:你沒有思路嗎?學生點點頭。教師在啟發引導后,讓她與同桌交流,讓同桌幫她選定一個目標。這個看似普通的動作,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信任、關心和理解,學生在老師的關愛下、學生的幫助下,受到激勵和鼓舞,激發起學習的興趣。教師用自己的愛心與學生一起營造了一個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教學氛圍。
3.引導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
新課程改革表現在課堂上的一個重要的改變就是由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學習活動就成為教學事件的主要因素。但是這種學習活動又不能完全由老師包辦代替,只能是幫助和引導學生自己去設計教學活動。激活進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經驗,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在“等腰三角形的識別”中,教師設計了具有生活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只知道一個底角和一個底邊的殘缺等腰三角形補全。這個學習活動有三個特點是:一是生活化,所提出的問題是生活中時常會遇到的。二是具有挑戰性,需要學生認真調動和組織原有知識才能解決問題。三是開放性,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惟一的。因此,這個學習活動具有多方面的價值。這就是所謂的“恰當”。補全等腰三角形這一問題。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兩腰相等是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學生的原有經驗是用量角器和直尺。學生原有的知識不同,有的熟悉兩腰相等是等腰三角形,有的熟悉兩底角相等是等腰三角形,因此學生在勾畫等腰三角形時,就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二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高、頂角平分線、底邊中線重合。從而解決了補全等腰三角形圖形這個生活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把生活中的問題作為課程資源使課程資源達到超水平的發揮。
4.引導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知識的獲得不是復制和遷移,而是學生自我建構。而學生之間的合作交往對這種自我建構具有重要意義。換句話說,這種合作交往有利于學生的自我建構。在“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中,教師引導學生給直線與圓的三種關系下定義在從哪幾方面想,這就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引發學生主動的思考。讓同桌之間交流一下,這是讓學生在組對中交流相互補充自己的想法,在師生之間的交流中,我們看到教師與學生的談話,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直線和圓的定義是從點說起的,激活學生頭腦中原有知識,讓學生在原知識的基礎上,自我建構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含義,在同桌交流中,學生展示的是兩個人的思考,使學生對直線與圓的認識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又加深了一層,在第三次交流中,學生展示的是4到6個人的思考,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直線與圓的關系,又有了新的認識:學生原有的知識是直線與圓都是有點組成的,而圓的定義是用圓心和半徑下的定義。經過三次交流,學生自我建構起新知識,達到優化認知結構的目的。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對學校管理,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課程,教師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要樹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適應新課程,把握新課程,掌握新的專業要求和技能。只有這樣,才能與新課程同行,才能讓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過程更加流暢。
【參考資料】
[1] 汪燦祥. 談數學建構意義下的反思學習[J]. 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2] 毛新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J]. 課程·教材·教法,2008年9期.
[3] 鄧芳嬌. 從反思性教學看反思性學習[J]. 柳州師專學報,2003年01期.
[4] 單中惠. 杜威的反思性思維與教學理論淺析[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5] 鄭菊萍. 反思性學習簡論[J]. 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8期.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廬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