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的目的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民族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而新課程的實施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途徑,使學生真正能夠對英語做到“學以致用”。
新課程要求英語教學以交際為最終目的,這就要求英語課堂出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師生與文本互動”等多向互動,而課堂互動的主旨本應在于培養學生的自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然而在近幾年對多所學校的英語觀摩教學中我發現,很多英語教師卻因此而走入英語教學的誤區,完全違背了“課堂互動”的主旨,只是把“課堂互動”當作一場“秀”,以此來表現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不傳統”,使用了新的教學方法。
對“課堂互動”產生的誤區之一是:教師一味地使用英語口語,有的教師甚至完全擯棄本族語,只說英語,也不管學生能不能聽懂,對語法知識也一概不講。這一現象說明有的教師對交際英語中“交際”二字并未完全理解,也或是害怕被扣上“教學方法傳統”的大帽子而在課堂用口語作“秀”。眾所周知,英語交際不僅僅是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應體現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面。雖然用口語教學也是英語交際法所提倡的,但教師應注意語言的“可理解輸入”,只有在學生跨越了“信息溝”,理解了所學語言的前提下,才能真正達到口語教學的目的,否則就難免流于表面作“秀”——教師說的起勁,學生一頭霧水。
“課堂互動”的另一誤區是:有的教師認為“課堂互動”就是“Pair Work”而“Pair Work”也就是讓學生相互間分組分角色按照課本朗讀或扮演。若果真如此的話,這和機械操練或機械背誦有什么區別。實際上“Pair Work”是當代語言學理論中兩種鮮明主張的混合表現形式:一方面強調語言課堂中的活動應模仿真實世界,這里的“角色表演”變成“真實表演”,另一方面強調在追求深層現實主義的過程中,激發出每個學生對內心世界進行想象性的自我表達——即超現實表演。可有的英語教師卻只是讓學生生硬地記住在什么場合中一句該怎么對上一句,或是簡單地把課本對話換幾個人名、地名,結果學生操練幾分鐘后便能朗朗上口,生動表演。從表面上看生動活潑,而這也正是該教師所追求的教學效果,但實質上如果不是在作“秀”,就是在自欺欺人,因為這種表演缺乏認知和知識的廣度,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因此,我們不但要把“Pair Work”看作是一種有用的后續活動,讓學生能及時掌握所學知識點,還要讓學生把這一活動延伸到現實交際,并根據已知信息和所學知識來創造、推導并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誤區之三則是有的教師不能準確把握和轉換教師在“課堂互動”中的各種角色。
英語新課標對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要求很高,教師既是教學者又是組織者、指導者和交際伙伴。但是有的教師誤以為“課堂互動”只是學生間相互交流,而教師只是教學者和監督者,忽略了教師在“課堂互動”過程中的組織、指導和參與的重要性。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只是一種淺層次的交流,教師的指導和參與卻可引導這種互動交流向更深一級發展,使原先的互動交流有一個質的飛躍。同時也能讓學生真正感覺到師生關系的平等,這樣才能充分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融合、情與情的交流,從而把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式和依附中超越出來,以便更好地展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這種效果又決非是簡單的學生間互動交流所能達到的。
總之,英語的“課堂互動”教學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可以去模仿,而是要求教師能靈活采用符合語言教學規律的方法,并將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詞匯、語法進行交際的能力上。把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作為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切莫把“課堂互動”僅看作是一場“秀”。
(作者單位:安徽省全椒縣隆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