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改變學生“愁作文”的現狀,我致力于寫作教學的探索。隨著研究的深入,我深感在“作文”這一非常個性化的活動中,教師的角色定位至關重要。由于“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我們的作文教學普遍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重知識傳授,輕情意培養,而“作文連著健康的生命”,教師居高臨下,缺乏人文關懷的教導在不知不覺中堵住學生作文的源頭活水,往往事倍功半。我調整自己的角色,立足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重視學生“自悟”,把自己定位于“引導者”、“合作者”、“賞鑒者”,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寫作的興趣,使其作文由“被動”變“主動”,其作文水平顯著提高。
一、教師要做學生思想情感的引導者
學生作文是運用文字表達思想情感的過程。而中學生在作文中往往不會寫真情實感,不敢寫真情實感。不會寫真情實感是因其缺乏對生活的細心體味感悟,不敢寫真情實感是因其自覺思想境界不高,情感不感天動地。加之教師往往以“思想不深刻,感情不充沛”來評價學生文章,使得學生不能正視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里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教師如何認識學生本身,我以為學生本身是個正在成長的生命。其思想的膚淺,甚至錯誤,情感的稚嫩,甚至貧乏,都是正常的現象,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學生成長,教師要做學生思想情感的引導者,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從兩方面進行思想感情的引導。
(1)引導學生重視自我體驗
語文學科鮮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學中表現尤為突出,“我”是作文的靈魂,人文合一是作文的規律。學生作文中常常丟失了自我,代之以“我們”“大家”“英雄”“偉人”,走入編造的誤區。引導學生重視自我體驗,教師就要好好珍視學生的心聲,傾聽其大膽發出的不成熟的“心音”。我通過創設展現自我情感的情境引導學生,例如“我的體驗”“我的成長”“我的快樂”“我發現的美”等命題本身就是讓學生把我的思想情感靈魂熔鑄于作文中,讓我們從中看到一個個有血有肉、生機勃勃、個性鮮明的“我”。
(2)幫助學生升華思想情感
當學生敞開心扉,抒寫心事時,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習作中,流露著個體的孤芳自賞,顯出生活的壓抑、無奈,反映出茫然甚至消極的人生態度。這時候,教師要在價值觀念、道德行為、生活觀念、人際關系、擇友標準、審美情趣等方面做引路人。幫助學生提高認識,升華情感。這一環節,切忌空發“人生宏論”,而要千方百計提供思想碰撞,情感沖突的機會。使學生自我選擇,自我認識,自我提高。讓文章成為認識生活的過濾器,把矯情、浮躁、淺薄濾去,讓真誠、健康、深刻呈現出來。
二、教師要做學生的合作者
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個體差異非常大,我們過去習慣于文前指導,面向全體學生有一定的作用,而在實際作文訓練中,教師是否考慮過合作者的角色呢?結合我的實踐經驗,我以為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與學生合作。
(1)幫助選材
在命題作文中學生常常無從下筆,這時候教師可讓學生先講述自己的相關生活,從中幫助學生進行分析篩選,去粗取精,去舊布新。在這樣的合作中,學生逐步把生活中的原材料與寫作內容聯系起來,這種牽線搭橋的作用在學生作文中極為重要。
(2)提供材料
由于學生閱讀量、知識積累一般都落后于教師,所以在作文中學生需要的資料不齊全時,教師及時提供幫助,如以“生命”為話題作文時,我在《讀者精華本》《劉墉文集》中篩選一些關于生命的哲理性論述,印發給學生,使學生化解引用之難。同時教給學生如何搜集材料,意義深遠。
(3)“下水”幫修改
教師寫下水文,不一定是整篇嘗試,我在作文教學中多次親自幫助學生改一兩處,特別是在訓練學生語言凝練生動時,把學生文章中累贅、空泛的文字稍加改動,使學生產生直觀對比,印象非常深刻,其影響力不言而喻。
三、教師要做學生作文的鑒賞者
學生完成一篇文章,無論篇幅大小,質量好壞,都是內心情感的結晶,是他們苦思冥想的成果。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深刻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稟賦是被賞識的渴望。寫了作文渴望得到老師的賞識,是學生寫作的直接動力之一。一個學生從小到大寫了不少作文,而讀者往往只有教師一人,老師應該滿足學生的這種渴望,以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和熱情。我認為教師要成為學生作文的鑒賞者,先賞后鑒,在賞中鑒。欣賞是最重要的,教師在充當讀者時,應始終把自己定位于學生的朋友,為學生的每一點成功而喜,進而表揚,激勵。或書面或口頭,洋溢一片贊賞之情。在此基礎上,要做一個客觀的評價者,以學生樂意接受的方式,指出作文的不足,不夸大,不縮小。評價的目的是為了給學生指點迷津,促其提高。
新的課程標準呼喚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的正確定位會打開作文的新局面。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