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
——愛因斯坦
作為教師,我們比誰都清楚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有多么重要。缺乏想象,再精彩的文字也只能是白紙黑字,無法形成一幅幅繽紛多彩的畫面;缺少想象,斑駁陸離的古墻也只能是一段殘垣,璀璨的文化長廊中就會失去一個傳奇的故事;沒有想象,人類也許還停留在“茹毛飲血”的時代,文明沒有進步,社會沒有發展。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只只展翅欲飛的小鳥,知識是他們飛翔的空氣,想象就是他們飛翔的翅膀。
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發散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而寫作想象作文就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有效做法。當然,作文教學不能脫離文本教學,尤其是七年級的學生,剛剛升入初中,還未適應初中語文教學。這就要做到讀有文本,寫有依據,先有形式,而后在內容上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就結合平時的課文教學,指導學生寫作想象作文,以啟迪學生的思維。
比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天凈沙》)時,除了按常規教學進行反復朗讀、幫助學生想象詩歌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外,我還給學生推薦了張繼的《楓橋夜泊》和張曉風的《不朽的失眠》,讓學生反復閱讀,找出詩文之間的聯系,指導學生明確《不朽的失眠》是作者對詩人張繼創作《楓橋夜泊》的過程的想象,再現了古代文人落榜后的失意和悲傷。你知道張曉風為什么能把張繼創作《楓橋夜泊》的過程描述得如此逼真嗎?那是因為張曉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了解了張繼的生平,掌握了《楓橋夜泊》的創作背景,憑借豐富的想象跨越了時空的限制,引領我們走進了這合情合理而又感人肺腑的文章。課后作業只有一個:在四首詩歌中任選一首,查閱相關資料,寫出一篇描述詩人創作過程的想象作文。同樣的做法,在學到七年級下冊“課外古詩詞背誦”中的《春夜洛城聞笛》《逢入京使》時,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查閱資料,以幫助他們理解詞的內容、了解詞人的生平,而我所要的就是一篇想象作文。眾學生不負師之望,如數上交作文,且有不少習作均有可取之處。以古詩詞教學為依托,進行想象作文的寫作訓練,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動手查閱資料的習慣,鍛煉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邏輯性。當然,學習古詩詞不能因寫而忽視了誦讀,要把誦讀和寫作有機結合起來。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還要根據所選文本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想象作文的寫作訓練。在學習《風箏》、《羚羊木雕》和《皇帝的新裝》后,我開始并沒有按本單元的寫作要求去直接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而是讓學生在明確任何一個小東西的背后,往往都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的前提下,比較這三篇文章的寫作內容和寫作順序,然后找自己喜愛的或珍藏的小飾物之類的東西,對它的來歷進行推想,仿照這些文章的寫法,編寫一篇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的想象作文。其中,李雅瑩的《約定》、楊卓的《紐扣》、初夢瑤的《蝴蝶的墳墓》、陳夢雨的《讓愛插上翅膀》不僅情節生動,而且富有情趣。這樣,既鍛煉學生語言表達的條理性,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既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又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小事物都是一篇好文章,只要你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觀察,用自己美好的心靈去感悟。
僅靠幾次的想象作文訓練就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做有心人,做用心人,去精心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想象,以口頭作文或片斷訓練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拓展學生思維。如教學《豐碑》,在探究到將軍知道被凍僵的老戰士就是軍需處長后神態和動作的變化時,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能想象出此時此刻將軍心里想的是什么嗎?他想對軍需處長說些什么?教學《傷仲永》,我就讓學生查閱資料或與家長交流,找一個與仲永的成長經歷相似或相反的事情,仿照課文先記敘后議論的形式,寫一個故事片斷。教學《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我重點抓住“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和“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兩句話,讓學生按小組討論交流在全文中的作用,然后在班內交流。……這樣,就能不斷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活躍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
從“指導”到“放手”,從“仿寫”到“自由”,從“課內”到“課外”,把閱讀、說話和寫作訓練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和課后查閱資料結合起來,讓閱讀成為寫作的基礎,讓寫作成為閱讀的升華,不僅能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而且能開啟學生的想象,不斷讓學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還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使他們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以陶冶他們的性情。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實驗小學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