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要采用文獻研究和大樣本問卷調查,對北京市群眾體育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的基本成就、北京市群眾體育活動開展情況、北京市備形態群眾體育發展狀況和北京市群眾體育工作存在的不足與發展對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和研究,旨在準確把握現階段北京市群眾體育發展的總體狀況和特點,為制定北京市“十二五”群眾體育發展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北京市;群眾體育;現狀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4-0001-05文獻標志碼:A
2000年,北京市體育局與首都體育學院曾聯合對北京市群眾體育的現狀進行了首次調查研究。2001年以來,奧運會的申辦與成功舉辦使得北京市經濟社會在獲得巨大發展的同時,北京市群眾體育工作進入了一個全面、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群眾體育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系統、全面、科學地了解和評價北京市群眾體育的現狀,把握現階段群眾體育的特點,同時也為科學制定“十二五”北京市群眾體育發展規劃提供依據,2008年北京市體育局申報了2008年全市調查研究關注課題“北京市第2次群眾體育現狀調查”,并委托首都體育學院成立課題組,負責調研工作的技術規劃和實施。調查工作歷時1年半完成,經歷了工作籌備、問卷編制、實地和人戶調查、數據匯總、數據處理、總結分析等6個階段。全市共有1 000多名各級體育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體育院??蒲衈員、研究生和社區工作人員參加了此項調研工作。本次調研涉及的主要內容包括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現狀、基層群眾體育(公共)健身場所現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現狀、社區體育發展現狀、青少年體育發展狀況、新農村建設中的體育發展現狀、基層群眾體育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群眾體育政策法規制定及執行狀況等18個方面。
1 研冤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研究和問卷調查法,共設計4套問卷。其中針對北京市各區縣體育局(問卷1)、街道/鄉鎮(問卷2)、社區/村委會(問卷3)的調查,采取向相關部門發放問卷,由相關部門負責人填寫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針對居民個人的調查(問卷4),由調查員攜帶問卷入戶,由居民個人填寫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
問卷1、2的調查是全面調查,問卷3、4采用抽樣調查,將分層抽樣、整群抽樣、簡單隨機抽樣結合在一起,本著抽樣的隨機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進行抽樣。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4260份,有效問卷13314份,回收率93.4%(見表1)。
2 北京市群眾體育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的基本成就
2.1 組織保障:群眾性體育組織網絡基本成型
申奧成功以來,北京市將加強群眾體育組織網絡建設作為深化群眾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群眾性體育組織數量迅速增長,類型不斷增多,結構更趨于優化。目前,全市100%的街道、鄉鎮、社區和95%的行政村建立了體育組織,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興辦、組織類型多樣、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群
2.2 制度保障:群眾體育管理法制化程度提高
在政策法規制定方面,2001 2008年,北京市為發展群眾體育制定了2部地方法規,3部政府規章,市級群眾體育法規40件(見表3),市級體育部門規范文件34個,區縣級法規共有218個,部門規章23個。8年中制定的市級群眾體育法規的數量與1985年至2000年15年間制定的法規數量相同。同時,執法隊伍初步建立,執法力度不斷加強。
2.3 物質保障:體育場地設施大幅增加
首先是大中型體育場館建設呈現較快增長,從1995年的1381個增加到2008年的6 149個(如圖1所示),其中包括體育場94個,體育館37個,游泳館446個(室內374個),各種訓練房1739個。大中型正規體育場館設施13年增長了4.6倍。
其次是全民健身工程建設提前實現目標。截止到2008年6月30日,北京市提前完成了全民健身工程的規劃配建目標,實現了100%的街道、鄉鎮、社區和行政村均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的目標。2008年底,全市配建全民健身工程6 790個,其中市級健身工程17個,標準健身工程659個,居家工程6114個。
此外,專項球類場地、體育特色公園建設充分體現地方創新。截止到2008年底,共建有90個全民健身專項球類活動場地。與此同時,北京市推進體育設施建設與城市、環境、園林建設相融合,建成了天壇公園等11個體育特色公園?;厩闆r見表4。
2.4 資金保障:群眾體育經費逐年提升
近幾年北京市各級政府對群體工作投入數額見表5、6??梢钥闯?,從2006 2008年,各級政府對于群眾體育辦公和活動的經費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后開始回落。中專職人員72人。區(縣)社會體育指導中心管理人員141人,其中固定人員126人。街道(鄉鎮)的體育專職工作者人數較少,全市317個街道(鄉鎮)共有1 107名群眾體育工作人員,專職人員有341人。見表7。立了一級國民體質監測站。截止到2007年底,北京市已建立覆蓋全市的248個三級監測站,其中一級國民體質監測站1個,二級監測站18個,三級監測站229個,培訓了1500名監測人員。
3 北京市群眾體育活動開展情況及特色
3.1 居民群眾體育鍛煉參與情況
3.1.1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及結構
2008年,參加體育健身的北京城鄉居民占72.4%。與2000年的調查結果相比,不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下降約5%,見表9。
按“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標準(每周參加3次及以上,每次鍛煉持續時間30min及以上,每次鍛煉的運動強度達到中等及以上的人)進行統計,2008年北京市16~75歲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43.2%,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如果將北京市16歲以下的在校生按當然體育人口計人在內,北京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總人口為49.1%。這一數據較2000年的調查(41.8%)提高了7.3%,比第3次全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的28.2%高出20.9%。
其中:男性為45.5%,女性為54.5%;年齡段在25~45歲之間比例為39.4%,46~59歲比例為37.7%,16~24比例為7.8%;大學生和研究生學歷的為20.4%,占到被調查人口總數的1/5。
3.1.2 參加體育鍛煉的行為特征
在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每次活動時間在30min以下的為15.7%,30min以上的占56.2%,這與2000年調查數據(51,8%)相比,提高的幅度約為5%。在鍛煉頻率上,每周鍛煉3次以上(包括3次)人群占49.1%,在鍛煉強度上,在中等以上的人群占62.8%。從組織形式看,與朋友、同事在一起健身的占40.6%;在單位鍛煉僅占8.2%,輔導站俱樂部鍛煉僅占6.4%。鍛煉時間多集中在早上和晚上,分別占46.3%和57.3%。走路、跑步排位最高,羽毛球、爬山、乒乓球排在前5位。
3.2 大中型群眾體育活動開展
北京市群眾體育活動在奧運的帶動下如火如荼展開,2001--2008年間,圍繞“奧運行動規劃”和“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的目標開展了多項活動,形成了一批如北京國際健走大會、北京萬人太極拳表演、北京市迎奧運“和諧社區杯,,社區乒乓球比賽和北京市迎奧運“和諧社區杯”金秋全民健身籃球比賽等15項群眾體育的品牌活動。2004-2008年的5年期間,北京市共舉辦市級群體系列體育活動1 491項次(見表10)。2007~2008年,各區(縣)共自辦群眾體育活動分別是570次、596次,承辦上級指派的群眾體育活動分別是76次和97次。見表11、表12。
2001年以來,北京市連續舉辦4屆全民健身體育節,參賽人數逐年增加(見表13)。
4 北京市各形態群眾體育發展狀況
4.1 社區體育發展狀況
近年來,北京市大力加強“三邊工程”建設,實施體育組織、健身設施、體質測試、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指導、群體活動“六進社區工程”,并取得巨大成績。2008年底,北京市有固定活動場地、活動人群、社會體育指導員組織指導的全民健身晨晚練輔導站4905個,晨晚練活動人數15914萬人。全市已建立14個國家級、45個市級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近年來北京市社區體育發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4.1.1“體育生活化社區”的創建成為我市社區體育工作的創新點
北京市率先提出和闡釋了“體育生活化社區”的創建設想和基本內涵。自從2005年1月景山街道“黃化門體育生活化示范社區”試點工作啟動,截止到2008年底,北京市已有75個社區被命名為“北京市體育生活化社區”。
4.1.2 社區體育運動會的舉辦成為社區體育活動的亮點
近年來,北京市各社區均組織開展各種類型的社區運動會,并形成了政府支持、社區組織、專業策劃、商業贊助、媒體宣傳、多方籌資、全民參與的運行機制。
4.1.3 首家基層社區體育協會的成立成為社區體育自治的新起點
2005年9月,黃化門社區全民健身協會正式誕生,成為全北京市第一個社區級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民間組織,突破以往由政府統管的模式,實現了社區體育自我管理,表明社區體育的社會自組織能力上升到一個新臺階。
4.2 農村體育發展狀況
4.2.1 組織與管理情況
北京市現有鄉鎮182個,100%的鄉鎮成立了全民健身領導機構。全民健身晨晚練輔導站1390個,配備專兼職體育干部303人,每個鄉鎮均建有文體活動站;全市行政村共3974個,95%的村委會建立了體育組織嗍。成年人體質測試站達到207個。農村體育骨干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僅2007年度就培訓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近2 000名,目前郊區縣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已達到1萬4477人。
4.2.2 場地設施建設
2003年,京郊農村只有25%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到2008年6月,鄉鎮和行政村的全民健身工程配建率達到100%。據統計,2004—2008年共投資6133萬元,為2193個行政村配建全民健身工程(見表14)。目前,京郊13個區縣農村健身工程總數3696個。
4.2.3 青少年體育發展狀況
目前,北京市有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15所,市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193所,區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267所。2000年至今,北京市共創建了8批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至2008年底,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共128個,開展的體育項目有30多個大項,近50個小項,極大地豐富了青少年學生的課余生活。
2005 2008年,北京市體育局聯合其他部門利用北京市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開展了多期青少年奧運項目體驗營活動。2007年以來,北京市各中小學校紛紛推出了陽光體育系列活動,引導學生走向操場,走向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5 北京市群眾體育工作存在的不足與發展對策
5.1 群眾體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北京市群眾體育工作存在著6個方面的問題。一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體育部門工作方法和運行機制的進一步完善,而許多的問題體育部門自身是難以解決的,需要財政、規劃、編制、民政等相關部門間的溝通、協調與聯動。
1)市民體育健身意識有待增強,體育生活化程度還很低。由于缺乏身邊的場地、身邊的組織,全民健身活動高潮并未轉化為市民普遍的體育生活方式。于2005年啟動的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工程,迄今為止只建設了75個,僅占全部社區總數的不足3%。已創建的體育生活化社區,社區體育組織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體育生活化的理念真正融入市民生活,還缺乏政策、環境、設施等方面的支持。
2)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不能滿足市民健身需求,綜合性、有規模、室內外結合的社區體育健身中心缺乏,居民身邊的基礎體育設施嚴重不足,市民參與度高的羽毛球、乒乓球、籃球、網球等場地極度匱乏,很多幾萬人的大型社區沒有一處公共體育場地。
3)群眾體育屬于公共產品的范疇,其供給應由政府主導。目前,北京市群眾體育服務供給還處于政府直接舉辦向購買服務轉變的過渡階段。市、區政府用于提供體育公共服務、滿足群眾健身需求、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與維護、組織建設、話動開展的經費投入明顯不足,制約群眾體育的發展。
4)群眾體育體育組織化程度(至少參加一個體育俱樂部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低,基層群眾體育組織的建設未受到足夠重視。目前,開展的群眾體育活動多數都是依靠行政系統推動,缺乏基層體育組織的支撐,市、區(縣)、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體育組織之間的關聯度不高,協同性不強,作用發揮不明顯。
5)北京市各級群體干部數量不足,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街道、鄉鎮缺乏體育管理人員,基層群眾體育工作無人落實。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宣傳力度不夠,實際發揮作用的指導員數量少,不能滿足健身指導需求。
6)群眾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有待完善,群眾體育的發展方式主要依靠政府投資,社會化程度不高,政府與社會事權不明,管辦不分的現象依然存在。
5.2 北京市群眾體育發展對策
1)明確工作目標,建立與“建設世界城市”和“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要求想適應的群眾體育目標體系,營造國際體育中心城市適宜的群眾體育氛圍。
世界城市既是國際金融中心、世界航運中心和國際信息中心,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體育是城市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建設是世界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國際體育中心城市應擁有國際一流的體育設施、濃郁的大眾體育活動氣氛、世界級體育賽事和運動隊、發達的體育產業和較強的國際體育影響力。其中,濃郁的大眾體育氣氛則是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群眾體育發展的重要標準。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要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構建親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和標準,大力普及體育知識、發動體育參與、提高市民體育健身意識,營造國際體育中心城市適宜的群眾體育氛圍。
2)統籌兼顧,分類指導,確保群眾體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①注重對郊區縣體育發展的政策傾斜,力促城鄉群眾體育一體化發展;②實現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良性互動和資源共享;③繼續重視和發揮中國特色的單位體育對群眾體育的帶動作用(特別是對中青年人體育需求的滿足),大力開展職工體育活動,彌補當前社區體育服務能力的不足;④要兼顧群眾體育發展的公平性,力促群眾體育的全生命周期、全人群覆蓋。繼續實施以青少年體育為重點的全民健身戰略,不可忽略幼兒體育發展,加強老年人體育組織建設,保障農民和殘疾人的體育權益。
3)強化政府群眾體育事業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區分體育公益性事業和經營性產業,優化公共體育服務的結構和布局,擴大公共體育產品和公共體育服務的覆蓋范圍。
①繼續推進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移,更大程度地發揮社會體育組織的功能和作用。②明確政府與社會的事權劃分,正確處理政府體育主管部門與社會體育組織之間的關系,保證社會體育組織開展活動的獨立性和自主性。③明確區分體育公益性事業和經營性產業,避免“一刀切”;強調事業、產業協調發展;確保體育行業的公共服務改革緊扣時代脈搏和國家改革發展主題。④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既不斷增加公共體育服務的總量,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體育服務,又著力優化公共體育服務的結構和布局,擴大公共體育產品和公共體育服務的覆蓋面。⑤充分調動和發揮全社會參與體育、興辦全民健身事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推動群眾體育的社會化進程。
4)加大對群眾體育組織建設的支持力度,出臺具體措施鼓勵社會各界興辦基層體育組織,提高體育鍛煉的組織化程度。
在群眾體育各項工作中,群眾體育組織和隊伍建設相對比較薄弱。①積極扶持群眾體育組織,積極協調財政、民政、稅務等部門為各類群眾體育組織建設、發展提供經費和政策支持;②重點建設基層組織,制定具體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各界興辦體育協會、俱樂部、健身輔導站(點),不斷擴大基層體育組織的數量;③加快改革進程,有序推進體育社團實體化改革;④注重群眾體育組織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培養。
5)加強群眾體育管理者隊伍建設,增加街道體育專業管理人員,注重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骨干、體育志愿者的培養。
①街道辦事處(鎮)是基層群眾體育活動的主要組織者,應加強街道辦事處(鎮)的管理力量,增加街道辦事處(鎮)的經費投入,設立專門機構和管理人員;②加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力度,積極探索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的途徑和方法;③建立群眾體育骨干培訓體制,選拔培養一大批熱心群眾體育工作的骨干,發揮體育骨干的中堅作用;④重視群眾體育志愿者資源的開發研究,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志愿服務的行列中。
6)加大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和管理力度,重點建設中小型、專項型、適用性強的體育場地設施,提高現有場館利用率。
①要重視郊區縣在城市化進程中的體育場地設施規劃,繼續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并納入各級政府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爭取更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②進一步加大以全民健身路徑工程為標志的全民健身工程的發展和創新力度,重點建設中小型、專項型、適用性強的體育場地設施,如健身房、小型球類綜合館、網球場等,提高各項工程建設的針對性、適用性;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現有公共體育場館的利用率,進一步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和學校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逐步改變體育場地資源不足、利用率不高的狀況;④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城市公園、廣場,開辟休閑健身設施和場所,政府投資興辦的公共設施,應當為晨練和晚練活動提供必要的健身條件。
7)加大對群眾體育事業的資金投入,拓寬群眾體育的資金投入渠道,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
①提高群眾體育事業經費和基本建設資金的比例,并隨財政收入增長同步增加;②積極研究鼓勵社會力量興辦群眾體育事業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組織和個人興辦面向大眾的全民健身經營服務實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③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組織和個人以捐贈等形式支持群眾體育活動,并給予減稅、免稅的優惠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