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性教學引入到體育教育專業鉛球教學中是為了順應教育改革的浪潮,樹立學生全面發展和創新的教學理念,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體育人才。針對體育教育專業鉛球教學和研究性教學的特點,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實驗法等研究方法,從理論上證實了體育教育專業鉛球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可行性,通過教學實驗得出的結果證明了體育教育專業鉛球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優勢,即:研究性教學比傳統教學更有利于學生掌握推鉛球技術動作,并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科研能力,通過實驗班學生的問卷調查可以看出,研究性教學不僅可以順利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且學生更愿意接受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并將其應用到其他術科教學中。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體育教育;鉛球教學;實驗
中圖分類號:G807.04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4-0063-05 文獻標志碼:A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社會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識經濟時代迫切需要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為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正紛紛投入到教育改革的熱潮中,尤其是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正在進行著一場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研究性學習的提出是其中的重要一環。2005年1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該文件明確指出當前本科教學的主要任務:著眼于國家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加大教學投入,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堅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協調發展,更加注重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研究性學習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親身實踐的過程綜合地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高師體育院校作為培養體育教師的搖籃,應該順應這場教育改革的浪潮,及時改變思想,轉變觀念,積極實施研究性教學,并幫助學生發現所學知識的個人意義,建立并維持能促進學習的心理氣氛。樹立學生全面發展和創新的教學理念,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體育人才,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景性。推動基礎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
體育教育專業鉛球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是指體育教師在充分研究推鉛球教學知識的基礎上,在教學中創設情景,通過引發、鼓勵、指導學生進行問題探討和課題研究,引導學生體驗研究的過程,激發研究的興趣,掌握研究的方法,使學生在積極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具有超前性、自主性、能動性、過程性、開放性、探究性等特征。這完全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觀點,即給學生提供活動的時空,讓主體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基于對當前研究性教學的理解,在研究性教學思想指導下,根據研究性教學和體育教育專業鉛球教學的特點,結合各種課堂教學實踐,問題探討、解決模式和課題研究模式有利于在體育專業鉛球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問題探討、解決模式是指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求動機,引導學生積極地發現問題,通過探討主動地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來獲取知識,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培養他們成為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這種模式主要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所謂課題研究模式是指由教師提供課題,或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設計研究課題,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索,實施研究計劃,完成課題研究,這種模式的實施需要較長時間,在一兩節課的課堂教學中很難完成,一般安排在整個學期中進行。這是一個學習過程,也是為達到學習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活動程序。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從揚州大學體育學院2007級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中抽取2個班共48名學生,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4人,實驗組和對照組均包括女生6人,男生18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網絡、書刊、雜志等收集有關教育學、教學論、研究性教學、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成果和書籍,以及體育教育專業鉛球教學的研究成果和書籍。
1.2.2 問卷調查法
為了獲取實驗所需數據,實驗前、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發放問卷進行問卷調查。
1.2.3 數理統計法
對實驗前、后調查、測驗所得數據,用SPSSl3.O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并進行t檢驗。
1.2.4 專家訪談法
研究中在制定問卷和測試指標時多次聽取專家的看法和意見,保障了研究的順利進行。
1.2.5 實驗法
采用2組前后測實驗設計,將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教學內容為背向滑步推鉛球,男子使用5婦鉛球,女子使用3kg鉛球,在教學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實驗組采用研究性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實驗結束后對2組的各項指標進行測試,并處理分析得出結論。
2 教學過程設計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中教師先講解,后示范,然后學生模仿,教師糾正錯誤,學生反復練習,直至掌握學習內容。實驗組采用研究性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進行分組,各小組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確定自己的研究計劃,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科研能力等。
教學實施過程分為引導準備階段、指導一探究階段、評價反思階段。引導準備階段在于讓學生進入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造成學生認知矛盾和沖突,使學生產生研究性學習的需求和愿望,動員和發揮學生自身的智慧和才能,鼓勵學生主動投入到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去;指導一探究階段是研究性教學的中心階段,它以系統實施研究方案為任務,以學生整合知識、收集信息、研討求索、問題解決為目的,以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設計、自主實施為特征;評價反思階段主要是對研究活動進行總結、評價和反思,學生通過體驗、探究得出結論后,可以通過交流分享成果。
進行教學評價時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可以對書面材料進行評價,也可以對學生口頭陳述和成果展示情況進行評價,同時要注重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
3 教學實驗設計
3.1 實驗假設
體育教育專業鉛球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能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鉛球技能、科研能力等。
3.2 實驗時間和地點
實驗從2008年9月開始到11月結束,總學時為24學時。地點在揚州大學體育學院田徑場。
3.3 實驗設計模型
實驗采用“單因素完全隨機兩等組前測后測”的實驗設計模型,在鉛球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實驗后結果以實驗組和對照組后測成績的比較為依據,探討2種水平對學生學習興趣、推鉛球技能、推鉛球成績以及教學能力、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影響。具體模型見表1。
3.4 買驗自變量的確定
自變量名稱:研究性教學。
自變量水平一:研究性教學,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等。其中,水平一并不排除水平二的教學方法,而是在水平二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科研能力等。
自變量水平二:傳統教學,教學中教師先講解,后示范,然后學生模仿,教師糾正錯誤,學生反復練習,直至掌握學習內容。
3.5 實驗固變量的測試
在考慮研究性教學自身的特點和體育教育專業鉛球教學的任務、特點以及實際教學條件的基礎上,選取了推鉛球技能、學習興趣、科研能力(從學生獲得研究的體驗、掌握研究的方法與技能、創新實踐能力3方面來體現)等作為本實驗的效果評價,實驗變量的測試方法如下:技評和達標成績的評價由田徑教研室教師組成評價小組進行評價;學生學習興趣的評價主要由學生填寫學習興趣調查表進行評定;科研能力由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三者結合進行綜合評價,學生自我評價通過填寫研究能力調查表得出,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除了按學生研究能力調查表進行評價外,還必須考慮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和研究成果。
3.6 無關變量的控制
1)實驗前對參加實驗的學生進行基礎水平測試(前測),并對前測結果進行均值比較,以選取基礎水平沒有顯著性差異的兩組學生進行實驗。前測指標選擇與推鉛球專項密切相關的內容,包括:身體形態(身高、體重、臂展),專項素質(30 m站立式起跑、立定跳遠、原地推鉛球),學生對推鉛球的心理傾向,是否學過推鉛球等。
2)實驗組和對照組均由實驗者本人擔任教學,2個組的教學內容、教學時數、場地器材均保持一致。
3)為了防止學生因為作為實驗對象而產生心理影響,本實驗采用單盲設計,即研究者本人知道是在做實驗,而2組學生均不知道正在實驗。
4)實驗結束后,2組學生混合,實行考教分離,評分教師由揚州大學田徑教研室的副教授以上專家組成,保證測驗結果的權威性。前測安排在教學實驗前一天進行,后測安排在課程結束后立即進行。
3.7 測試指標的信度和效度檢驗
為了確保測試指標的有效性,實驗前對測試指標及評定辦法,經7位專家評價(如圖2所示),并根據專家意見進行修改補充。問卷的信度檢驗采用重測信度法進行檢驗,測驗的相關系數為0.839,表明兩者高度相關。
3.8 實驗實施過程
3.8.1 準備階段
查閱大量資料,學習有關研究性教學的理念、體育教育專業教學特點、鉛球教學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初步制定研究方案,通過專家訪談多次修改方案,最終確定實驗前測和后測的內容以及實驗的方法等。
3.8.2 實施階段
實驗前測階段:為了保證2組學生沒有顯著性差異,通過多次聽取專家的意見,實驗前對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高、體重、臂展),專項素質(30 m站立式起跑、立定跳遠、原地推鉛球),學生對學習推鉛球的心理傾向等進行測驗。
實驗實施階段:實驗前測結束后立即進入實驗的實施階段,對照組按照水平一的要求進行教學,實驗組按照水平二的要求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中將研究性教學的理念滲透到教學中,教學之前先讓學生觀看有關鉛球比賽的錄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通過誘導啟發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呈現給學生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和任務,然后師生交流互動組成學習小組,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小組,并由小組討論選擇研究問題,教師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人員微調,保證每組4個人,教師引導學習小組進行分工,確定各小組的研究目標和任務。學生在研究目標的引領和教師指導下不斷體驗研究創新的過程,教師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探索反思,及時糾正研究過程中的錯誤和不足,經過幾次反復交流總結直到問題解決,并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展示交流、評價、反思,使學生充分體驗到研究的快樂。
4 結果與分析
4.1 實驗前測結果與分析
為了保證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具有同質性,實驗前對學生關于推鉛球學習的興趣、是否有過教學和研究的體驗以及身體素質、身體形態等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對所得結果進行統計處理,其結果見表2至表5。
從表中可以看出,實驗前對照組和實驗組學生各項身體素質、身體形態、原地推鉛球達標的測試結果以及學習推鉛球的興趣、經歷等,經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O,05),說明2組學生的各項情況基本相同,可以證實實驗做到了齊同比較。
4.2 實驗后測結果與分析
4.2.1對學生學習推鉛球興趣的影響
興趣是個體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學習興趣是一種力求主動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知識的意識傾向,濃厚的學習興趣會使個體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效率。推鉛球教學是一項極具開放性的活動過程,要求教師和學生能更積極主動、精神飽滿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合作、互動共同完成教學目標。研究性教學打破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教學思想,學生從研究目標的確定、研究方案的設計、問題解決方案的實施等教學過程都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的熱烈氣氛,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中我們分小組給學生提供鉛球、實心球、壘球等器材,讓學生創編各種手臂力量練習的方法,然后各小組派代表進行演示,學生為了使本小組表現得更好,大家都積極開動腦筋努力創編出各種練習方法,形成了“你追、我趕”的學習氣氛。此外,我們還組織了諸如“雙腳夾實心球跳比賽”“將實心球準確投入鐵筐比賽”等小游戲,學生在游戲中不僅提高了專項素質,而且激發了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為了驗證實施研究性教學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實驗后讓學生填寫學習興趣調查表進行評價,從表6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對推鉛球學習的態度和興趣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4.2.2 對學生推鉛球技能的影響
運動技能是指通過練習而鞏固下來的,自動化的、完善的動作活動方式。針對學生的特點,實驗組在技術動作教學前我們利用多媒體播放世界優秀運動員的技術,給學生展現了近乎完美的運動技術,有利于在學生大腦中形成正確的運動技術表象,學生對學習新的技術動作躍躍欲試,為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術動作打下堅實基礎。在學生初步掌握技術動作的分化階段,我們利用高速攝像機對實驗組學生的動作進行拍攝,并播放給學生觀看,通過與優秀運動員技術動作的比較,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找出動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糾正方法,學生根據討論結果再進行練習,這樣學生就能快速準確地掌握運動技術。
為了了解研究性教學對學生推鉛球運動技能的影響,實驗后對背向滑步推鉛球的技術動作進行評價,表7顯示,實驗組學生的技評成績明顯好于對照組,2組具有顯著性差異。
4.2.3 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影響
科研能力是指一個人在其所從事的專業中,以科學的思維和適當的方法,對未知領域進行科學探索,獨立確定科研課題,設計實驗方案,并按方案組織實施實驗研究,及時收集整理實驗資料,進行科學分析,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是一個人專業知識深度和廣度的綜合體現,可反映其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開始前教師組織實驗組學生觀看世界優秀鉛球運動員的比賽實況錄像,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借助學生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提出各種問題,教師指導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對問題進行調整并確定要研究的問題,然后教師介紹一些研究的方法和研究方式,指導學生如何查找資料、如何處理分析資料。例如,在看完影像資料后,有同學提問:“為什么會有側向推鉛球和背向滑步推鉛球?這2種姿勢哪種更占有優勢?”全班同學都唧唧喳喳地討論,此時教師借助同學的熱情和困惑點,教給學生通過書籍、中文數據庫、找老師咨詢等資料收集方法,將學生分組,各小組分工,制定研究計劃,最后小組確定了諸如:“推鉛球技術演變與發展趨勢”、“鉛球初學者如何快速掌握推鉛球技術動作”等切合實際的研究課題,最后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三者綜合進行評價。
為了探索研究性教學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影響,實驗后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對學生在研究活動中的表現情況采用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的方式進行評價,從表8中可以看出,實驗后2組學生科研能力的成績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說明研究性教學在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方面要優于傳統教學方法。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1)體育教育專業鉛球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是指體育教師在充分研究推鉛球教學知識的基礎上,在教學中創設情景,通過引發、鼓勵、指導學生進行問題探討和課題研究,引導學生體驗研究的過程,激發研究的興趣,掌握研究的方法,使學生在積極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
2)體育教育專業鉛球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師生關系融洽、和諧、熱烈的課堂氣氛。
3)體育教育專業鉛球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具有超前性、過程性、探究性、開放性、自主能動性等特征。
4)體育教育專業鉛球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不僅能促進學生快速掌握運動技能,而且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5.2 建議
1)本研究以鉛球教學為例探索了研究性教學的實施,建議在其他術科教學中加以推廣。
2)體育教育專業應嘗試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體育教育專業在傳授運動技能的同時,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科研能力以及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上。
4)體育教育專業應不斷進行實驗和探索,吸取各種教學方法的優點,彌補研究性教學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使研究性教學在課改的大環境下迅速、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