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課程方案》中的主干課程——體操類課程為例,從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標準剖析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體操教材建設的現狀及其對策。在收集和整理1961—2000年以來我國高等體育院校編著的各類體操教材,以及教材建設的有關文件、體操教材建設的相關會議等資料的基礎上,界定了高等體育院校體操教材建設的4個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打造高等體育院校精品體操教材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精品課程;體育院校;體操;教材建設
中圖分類號:G807.04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3-0055-03文獻標志碼:A
2001年8月,教育部下發《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以后,逐步推出了《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以及《關于組織開展2003年度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評選表彰的通知》等。教育部在2年時間內接連發布了一系列文件,其中心思想就是為了把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和深化教學改革切實落到實處。
所謂“精品課程”,在2003年4月8日引發的《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中給出了界定:“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并且將“重視教材建設”列為高等學校建設精品課程要重點抓好的7項工作之一,即精品課程教材應是系列化的優秀教材。精品課程主講教師可以自行編寫、制作相關教材,也可以選用國家級優秀教材和國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勵建設一體化設計、多種媒體有機結合的立體化教材。
2003年3月13日,在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就精品課程建設召開的在京部分高校知名專家學者的座談會上,有專家認為,精品課程建設,就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為先導,以建設相應層次的、具有較強針對性和適用性的優秀教材為核心,以提高師資隊伍素質為前提,以教學內容現代化為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平臺,以科學的管理體制為保障,是集觀念、師資、內容、技術、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體建設。
在教育部已公布的2003~2006年度國家精品課程名單中,普通高等學校有1034門課程,其中體育學類為14門課程,占1.35%。由此可見,加速創建國家精品課程已成為高等體育院校課程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為此,筆者以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課程方案》中的主干課程——體操類課程為例,從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標準分析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體操教材建設的現狀與對策。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對1961—2005年以來我國高等體育院校編著的體操講義、體育系通用體操教材、體育學院專修通用體操教材,以及教材建設的有關文件、體操教材建設的相關會議等資料進行了系統收集和整理。
1.2 數理統計法
采用Excel對所獲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和圖表制作。
2 結果與分析
2.1 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體操教材建設發展階段與成績
2.1.1 引進外國教材與結合我國實際自編教材階段(1952-1961)
這一階段大概持續了9年。我國一方面在引進外國體操教材的同時,各體育學院的體操教師在翻譯外國有關體操教材、書籍和報刊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實際開始編寫出了自己的體操教材或講義,從而不僅解決了體育學院學生沒有體操教材的現實問題,也為我國體操教材的建設開辟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1961年初,中央書記處提出了解決高等學校教材問題的任務,指出教材要做到“從無到有、課前到書、人手一冊、印刷清楚”。1961年4月,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在中宣部領導下,教育部和文化部聯合召開了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和藝術院校教材編寫計劃會議,開始有領導、有計劃地組織全國學術力量,展開教材建設工作。國務院28個有關部委及其所屬出版社,按專業分工,采取“選、編、借”的方法,編審出版了大批通用教材。
1961年5月在上海編選出我國體育學院第1部《體操》本科講義,由此拉開了我國體育院校《體操》教材建設的序幕。這本由人民體育出版社于同年8月出版的《體操》本科講義,是由9位體操專家參加,共編選出21章,采用了理論在前、技術在后的排列編寫體例,字數達到33.8萬、插圖380幅,印數1萬3500冊。體育學院第一部《體操》本科講義的誕生,為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體操教材建設奠定了較為科學的體系構架。
2.1.2 體操教材建設恢復階段(1972 1979)
1977年,鄧小平同志曾多次對教材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并指出:“關鍵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現代化科學文化的先進水平,同時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1978年,國務院2次發出文件,指出:“中央和地方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把教材當作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嚴肅對待,認真搞好。”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務院29個部委初步恢復了教材工作機構,加強了教材編輯出版力量,建立專門的教材編審辦公室,成立了各專業、各學科(課程)的教材編審委員會。1978年6月,教育部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工作座談會,專門研究教材建設工作,制定出1978—1980年教材編選計劃。
1979年初,14位體操專家匯集北京編寫并出版了我國第2部體育系通用《體操》教材。這本體操教材在總結1961年編寫經驗的基礎上,注重了國際體操發展趨勢,積極吸納了當時的相關研究成果,編寫出18章共41.5萬字和473幅插圖的體操教材,印數達到12萬4500冊。
2.1.3 教材建設逐步走向正規階段(1980—1985)
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高等學校教育事業和科研工作取得了迅猛發展,對教材建設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980年原國家體委召開了全國體育學院院長會議,制訂出1980—1985年教材建設計劃。1981年2月23日在北京召開了全國體育學院體育系《體操》教材第一次編寫工作會議,制定出1980—1985年編審工作計劃。1982年2月,中央領導同志又強調指出,在出版工作中,教材的出版工作任何時候都要放在第一位。
為了編寫好1985年全國體育學院體育系通用《體操》教材,在原國家體委直接領導下,由北京體育學院負責成立了“飾操教材編審組”。從1980年10月至1985年5月期間,共召開編寫工作會議4次,串編定稿會議1次,按預定計劃完成了任務。1985年5月,在北京編寫出我國第3部體育系通用教材《體操》。這本《體操》教材認真總結了1979年的編寫經驗,吸收了國內外體操研究新成果,并結合我國實際和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由14位專家參加編寫,共21章、43萬字、553幅插圖,印數達到19萬3000冊。
2.1.4 逐步形成教材特色階段(1986—2000)
原國家教委在遵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三個面向”的精神,組織制定了1984—1990年高等學校教材編選計劃,繼續編選各專業,特別是應用學科、空白學科和新興學科急需的教材。盡快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進一步修訂和重編一部分教材,更新教材內容,逐步解決“從有到好”的問題,爭取到1990年,高等學校開設的必修課和主要選修課能有一套比較完備、質量較高、具有中國特色、適合教學需要的教材。
1986年5月26日至30日,原國家體委在西安召開了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會議,討論制定了教材委員會工作條例,討論制定了《七五》期間教材建設規劃,討論確定了各教材小組名單。這次會議的召開對體育學院的教材建設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出現了教材建設的新局面。
這個時期體操教材建設的第1個特點是將普修教材與專修教材分開,從而較好地解決“了解體操”和“專攻體操”這個長期存在的學科問題。1989年出版了體育學院普修通用教材《體操》,1991年又出版了體育學院專修通用教材《體操》(上下冊)。
第2個特點是體操教材建設突出我國的特色。2000年出版的體育院校專修通用教材《競技體操高級教程》和體育院校普修通用教材《大眾藝術體操》為我國體操教材建設突出針對性和適用性開創了值得大書一筆的重要一步。《競技體操高級教程》的編輯出版,標志著我國幾十年來在競技體操運動訓練實踐中所積累的成功經驗得到了較為系統的總結和提煉,為競技體操專項訓練理論的構建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大眾藝術體操》的編輯出版則可以說為體操教材走出以“競技體育為中心”的思維定勢和教材體系,回歸了體操運動所固有的功能和特點——貼近大眾、貼近生活、貼近一切體操運動的愛好者。
2.2 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體操教材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們在肯定50多年來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體操教材建設取得巨大成績的基礎上,同時也發現要把體操課程建設成精品課程,在教材建設方面還存在著諸多需要攻堅的課題。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面對我國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騰飛以及人民大眾的健康需求等對體育專門人才所提出的高標準、多層次、強能力的新趨勢,如果再不重新審視以往教材建設中所存在的并且已經顯現出來的不適應新要求的教材體系,體操學科還會遭遇到比目前更為艱難的困境。這種評估,既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危言聳聽!
只要我們深入分析我國高等體育院校幾十年來已經形成的體操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就不難看出:第一,在體操教材的體例和內容等方面,可以說創新的成分實在太少,更新的速度太慢;第二,在國內外體操運動日新月異,體操項目群不斷拓展的現實面前,我們的體操教材卻始終難以突破原有體系的定勢,表現在普通民眾喜聞樂見的、大街小巷中早已經熱練起來的體操項目(例如各種健美操、健身秧歌、公園中的“蹦蹦床”等)和體操練習(例如形體練習、跳繩、街舞等)卻難以進入到教材中;第三,教材單一,缺乏層次性、多樣性和針對性等。
單一的教材體系也使學生在走出校園、面對不同社會需要時表現出近乎于“束手無策”的無奈。體操普修學生離開了“單杠、雙杠”等競技體操項目就不會開展體操運動了;而體操專修的學生面對少年兒童的體操訓練卻不知從何“下手”,甚至連看一場體操比賽也不敢妄加評論,因為他們既不能準確報出運動員的最后得分是多少以及為什么,甚至連運動員所表演出的優美動作“叫何名”也說不出等。
在這種情況下,帶給體操運動的結果也只能是體操教學訓練的路子越走越窄;只要一提起“體操”,普通民眾的第一反映就是在電視上看到的國內外競技性體操比賽,或者說普通民眾就會不由自主地從自己所熟悉和喜愛的競技體操運動員、藝術體操運動員或技巧運動員那驚險優美的高難度表演中聯想到自己的無能為力,并在體操運動“難與險”的潛意識下,“身體力行”的美好愿望就難以達成,由此得出的結論也只能是體操運動是專業運動員的事情,或者說體操運動只能看,而不可能自己練。這就是為什么我國的體操運動在國際體壇上的優勢地位越來越強,而體操運動的普及程度卻越來越弱、體操人口越來越少的一個根本原因之所在。
因此,體操課程要向精品課程建設行列中邁進,就必須建設一系列精品教材,并在學科理論、前沿問題、熱點問題、可操作性案例等方面體現出教材的多樣性;就必須改變長期以來我國體操教材的結構、內容變化不大,甚至是一本教材適用于專科、本科直至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局面;就必須及時反映出國內外體操運動蓬勃發展以及體操學科的前沿成果;就必須適應社會進步對體育人才素質,尤其是體育人才應具備的體操素質所提出的新要求等。
2.3 打造高等體育院校精品體操教材的對策
周遠清同志認為,精品教材要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特別是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既傳授知識又引導能力的提高。要通過精品教材提高學生相應的素質。要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這是在精品教材建設過程中特別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由此來看,體操教材就是要根據我國的社會發展、體育事業發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進行建設,就是要把體操教材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層次性、多樣性緊密結合起來。
1)層次性:從我國高等院校體育人才培養的層次性來看,既有專科、本科層次,又有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層次。一部教材很顯然難以滿足上述各層次學生的需要。教材建設的層次性還要體現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建設不同層次“精品課程”所需要的“精品教材”。換句話說,體操教材就必須根據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進行建設,否則,就必然出現“吃不了”與“吃不飽”的問題以及“校內學習”與“校外應用”兩張皮的現象。這是當前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體操教材建設中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多樣性:就是要從人才素質培養的諸多方面建設體操教材。我們知道,就高等體育院校本科的體操課程而言,既要面對體育教育專業、運動訓練專業以及其他專業(例如體育新聞、體育管理等)學生的體操普修(實踐)課,又要面對體育教育專業的體操主修課程、運動訓練專業的體操專項課程等。不同專業或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應當具備的體操素質是有區別的。因此,體操教材建設就要形成“套”:了解與掌握、講授與自學、理論與實踐、中國與外國(原著)等。
3)先進性:就是要把教育改革的新思想和新理念、體操教學改革的新成果,以及國內外體操運動發展的新動態和新趨勢反映在教材之中。在體操教材建設的先進性上,應當注意2個方面的問題:第一,不同層次體操教材的先進性不要追求“整齊劃一”。或者說,研究生層次的體操教材的先進性應當有別于專科、本科層次,任意照搬與挪用都不可能體現出“先進”。第二,先進性要體現在有助于引導學生熱愛本門課程,有助于啟發學生善于思考、勇于創新、勤于實踐等能力的培養。
3 結論
1)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體操教材在50多年來的建設歷程中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即引進外國教材與結合我國實際自編教材階段(1952—1961)、體操教材建設恢復階段(1972—1979)、體操教材建設逐步走向正規階段(1980—1985)和逐步形成教材特色階段(1986—2000)。
2)高等體育院校現行體操教材已不能適應高標準、多層次、強能力體育專門人才的培養需求,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第一,在體操教材的體例和內容等方面,創新的成分太少,更新的速度太慢;第二,體操教材始終難以突破原有體系的定勢;第三,教材單一,缺乏層次性、多樣性和針對性等。
3)高等體育院校體操教材建設要重點突出“三性”:層次性,即體操教材必須根據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進行建設;多樣性,即體操教材建設就要形成“套”:了解與掌握、講授與自學、理論與實踐、中國與外國(原著)等等;先進性,即要把教育改革的新思想和新理念、體操教學改革的新成果,以及國內外體操運動發展的新動態和新趨勢反映在教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