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調查發現,太蓬山現有龕窟104個,造像1470余身,主要分布在太蓬山透明巖周圍的石壁上,東寨門和南寨門也有少量的造像。開鑿時代主要集中在中晚唐,一直持續到南宋,個別龕窟開鑿于清代。太蓬山石窟多為摩崖淺龕,也有部分石窟。造像題材豐富,以天龍八部、千手觀音等最具特色。題刻共111方,與石窟相關的有39方,包括佛教刻經、造像題記、游記等類別。
關鍵詞:太蓬山石窟;形制;題材
中圖分類號:K879.2文獻標識碼:A文獻編號:1000-4106(2010)04-0056-11
一太蓬山石窟概況
太蓬山,古稱大蓬山、綏山,位于四川省營山
縣城東北47公里的太蓬鄉,主峰海拔731.7米,
方圓20多公里。太蓬山有大太蓬和小太蓬之分,
人們通常所說的太蓬山,就是指大太蓬山。這里
有大量的摩崖造像和摩崖題刻,主要分布在透
明巖(圖1)東西兩壁。
文獻里關于太蓬山石窟的記載最早見于南
宋。王象之記:“安祿山題,在透明巖,大唐先天二
年,安祿山造彌勒佛一龕祈求云。”
新中國成立后,太蓬山石窟開始引起學術界
的注意,地方文管所和專家學者在上世紀50年代
和80年代到太蓬山進行過多次考察。這一時期
有關太蓬山的材料多為介紹性的,主要有:《太蓬
山摩崖石刻題記》、《太蓬山》等。1995年,四川
省文史館馮漢鏞、魯子建等人對太蓬山進行了專
題考察,事后發表《楊貴妃馬嵬之謎》、《蜀北仙蹤
大蓬山》、《與峨眉并稱的大蓬山勝跡考》、《營山縣
大蓬山安祿山石刻考釋》等文章,引發了學術
界對楊貴妃、安祿山與太蓬山關系的討論,接著又
有《楊貴妃馬嵬還魂之謎再說》、《唐安祿山題龕的
時代及成因問題窺豹》等論文出現。近年來為
推動旅游開發,當地政府組織編寫了《神奇太蓬
山》和《太蓬山志》等書籍畫冊。2004年和
2006年,西華師范大學蔡東洲教授攜研究生曾兩
度來此考察,獲得了一批新的資料。在此基礎上
完成了《太蓬山“天子讀書臺”辨析》、《太蓬山歷史
文化資源研究四題》等論文。

隨著對太蓬山歷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太蓬山
文物古跡的價值逐漸為學術界所重視。但令人遺
憾的是,目前學術界的討論主要是針對題刻中的
《安祿山題龕》進行的,對大量的唐宋元明清題刻
以及石窟造像的研究則寥寥無幾。
2008年7月,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和
營山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調查隊,赴太蓬山進
行了為期一周的細致調查,對發現的石窟、題刻等
文物古跡重新編號并作了詳細記錄。通過調查,在
太蓬山頂透明巖一帶以及東寨門、南寨門附近發
現104龕,造像1470余身。其中透明巖一帶有95
龕,分別編號透K1-95,分布總長度近400米,現
存造像1450身左右(含千佛龕小佛像1046身)。
從透明巖下至東寨門沿線現存6龕,分別編號東
K1-6,現存造像約20身。南寨門附近造像3龕,編
號為南K1-3,現存造像6身。
二石窟形制
太蓬山石窟可分為龕、窟、剔地浮雕三類(表
1)。其中龕可分為單層龕、雙層龕、三層龕。
單層龕多為摩崖小龕,弧形后壁,多分布在
透明洞內及凌空突起的巖石下面,又可分為三種
形式:平頂龕,龕頂和龕柱交接處成直角或圓角,
如透K21、透K81等;圓拱形龕,龕楣大多素面,有
的龕楣上飾卷草紋,弧形后壁,頂壁交接處呈弧
形,如透K25、透K58等;有鈍尖的尖頂龕:如
透K23。

雙層龕多為中型龕或窟,外龕多方形平頂,內
龕多弧形后壁,頂壁交接處呈弧形,內龕根據龕楣
又可分為兩種形式:平頂龕,有的內龕龕壁與龕柱
成直角,如透K28、透K35等;有的內龕龕壁與龕
柱交接處為圓角,如透K65、透K77等:部分平頂
龕有佛帳形頂,如透K27、透K74等。圓拱形龕,有
的內龕龕楣上無裝飾,如透K13、透K53(圖版23)
等;有的是桃形龕楣,如透K29、透K45等;有的拱
頂龕為佛帳頂,如透K37、透K41等。
三層龕:數量很少,內外三層皆為方形平頂,
如透K5。
太蓬山石窟大多數開鑿較淺,實際上是石龕
或摩崖龕像,真正的石窟目前僅發現四處,按形制
可分單室和雙室兩種,其中單室窟又可分穹窿頂
窟(透K1)、方形平頂窟(透K18)兩種;雙室窟分前
后室,如透K9、南K2,其中透K9為僧房窟。
龕窟之外,太蓬山透明巖還發現有三處剔地浮
雕,如透K32、透K38(圖版24)、透K47(圖版25),題
材為西方凈土變,佛像、樓閣、蓮莖清晰可見。
三造像題材
太蓬山摩崖造像內容豐富,主要題材有千手
觀音、千佛、釋迦佛、阿彌陀佛與聽法菩薩、西方三
圣、三世佛等,大一點的石窟造像背后還有人形化
的天龍八部、飛天、菩提樹、蓮花、樓閣等。
最常見的組合形式有一佛二弟子、一佛二弟
子二菩薩、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一佛二弟子
二菩薩二天王、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
千手觀音,其他組合還有三佛、觀音地藏、西方三
圣、一菩薩二弟子、三坐佛四弟子二菩薩二力士、
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六金剛、一佛二弟子二
菩薩四供養人二力士、一佛二弟子四天王、二菩
薩、三菩薩、七坐佛二菩薩以及佛、菩薩、土地爺、
道教天尊的單身造像等(表2)。

透明巖東西兩壁各有一處剔地浮雕.即透
K32和透K38兩龕,表現的是西方凈土變中的阿
彌陀佛與五十二聽法菩薩,只是由于龕像被破壞
或在開鑿之時即有所簡省,造像中菩薩的數量并
沒有達到52之數。太蓬山石窟還保留了不少唐代
建筑,如透K1、透K32、透K38、東K4等,這些建筑
大多保存較好,結構比較清楚,為古建筑研究提供
了難得的實物材料。
四相關題刻
太蓬山有從唐代至民國的大量摩崖題刻,目
前已發現111方,其中39方位于14個龕窟內或
龕門、龕楣等處,其中透K7龕內2方,透K8龕內
4方,透K9內1方,透K13龕內外2方,透K16龕
內2方,透K29外龕左壁3方,透K36有1方,透
K45外龕2方,透K48龕內16方,透K52龕楣1
方,透K53龕外右側2方,透K66龕內1方,透
K67龕內1方,南K2外龕1方。根據題刻內容,這
39方題刻可分為佛教刻經、造像題記、游記、其他
等類,分別介紹如下。
(一)佛教刻經
1.透K7龕,位于透明巖景區人口里走左側巖
壁上,透K6左側,為單層方龕。其后壁淺龕左側鐫
刻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1方,被小龕打破,經文
大多不存。
2.透K8龕,位于透K7左側,為單層方龕。其
后壁淺龕左右兩側鐫刻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圖版27)1方,被小龕打破,經文大多不存。
透K8龕右側壁上有“第二奉請辟毒金剛,第
三奉請黃隨求金剛”兩句文字,乃是《梁朝傅大士
頌金剛經》之文。
3.透Kg龕,位于透K8左下方,俗稱打鼓洞,
是前后室的僧房窟。窟門和后壁均有題刻,文字漫
漶。難以辨認。前室主尊頭光處隱約可見“真身
……不懸心”等小字,可能為佛經。
4.透K13龕,位于透K12正下方,為外方內圓
拱形雙層龕。外龕左側壁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題刻1方,從《法會因由分第一》至《應化非真分第
三十二》的全部經文,有5000多字。
5.透K53龕,位于透K51上方突起的山崖上。
龕外右側有很多小字,隱約可見“……方便陀羅尼
……滿三……即于佛前而說咒日……阿婆……帝
二……”等小字,應為《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
品第二十八》的經文。此刻經被南宋紹興七年
(1137)李忠彥題詩打破,經文大多不存。
(二)造像題記
1.透K13龕龕外右側石壁上,鐫刻朱倫之《普
濟寺碑記》1方,占壁寬98厘米,高115厘米,字
徑2.5-3厘米,左起豎排31行楷書,碑文多漫
漶,模糊不清,現錄文如下:
□錄□承宣□□所□載……,紫生
……紫光……/朱倫之□(泰)然當奉□
□□愧宜書□□□天復七年丁卯七月□
□朔……/□承委□之恩□□□忠貞□
□□□廣生前……親□門宗會□德風
……/□□(盡)親之□美……維圣良山
門我陳公……泉簡之榮不□□刀之仨
□□□教下□□□/人人皆□□十王
……恭黃□及旌憧……十□□之……
之夫□潔已□□/□敢□□□崇……聽
……久奉……應利之藜芳歷一翠云鷹
……/□王□龕□新梨□廿五莊其□崇
齋……圣侯□□□力不……/□□□
□開人□□□想光帥之□□恩……/
□保之……德思惠□惠……不……公與
……/□聆其……施忍六日……/岳公
日普濟……山人……荒欠……興……/
……歷感□□順三冬……施之□僧……
三峰之材完三□住仙/……于□聲□勉
□力日□其……知生……化……,五月
七日□□王念其□□□次……不□刀□
□云□□流去……/……庶成□山……
營旅之鐘道野□□院還□插心之□至□
□歲□/……主老生……包□壬□散避
于□□鄉里……罪/□□遠□□徒來
……/高峰□□十有……帥之……山于
夜……/已……家□門……二十……不
可改其……石刀名……/□□□部降
……感真……/宿……教……門……乃
有……/……法……問□□靈異……/
……瑞氣□龍而……祥……湛湛……,
……大□有……三十……/天□□□李
使君三……郡牧□□□王子……,……
以地名……于□至,……沙不……有人
……范/……工心王……于/普濟寺
在碑文中有“天復七年丁卯七月”的字樣,據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第三》記載:“(天復)三年八
月,唐封建蜀王。四年,唐遷都洛陽,改元天祜,建
與唐隔絕而不知,故仍稱天復。六年,又取歸州,于
是并有三峽。七年,梁滅唐,遣使者諭建,建拒而不
納……秋九月己亥,建乃即皇帝位。”天復本是
唐昭宗的年號,天復四年(904)唐哀帝即位后把年
號改為天祐,但由于時局動蕩及地理位置的閉塞,
當時的蜀人并不知道,仍采用天復年號,天復七
年(907)九月王建稱帝,第二年才改年號為武成元
年(908),因此整個907年都稱為天復七年。朱倫
之在天復七年七月鐫刻《普濟寺碑記》時,唐朝已
于四月滅亡,所以此題刻的時代應是五代時期。
該碑刻中有“人人皆□□十王”、“陳公”、“岳
公”等,反映的可能是十王信仰。
2.透K16龕,位于透K15左下方、透K13左
側,為雙層方龕。外龕左右兩側各有題刻1方。
(1)后壁上龕主尊為千手千眼觀音像。左側龕
壁上部刻乾寧二年(895)《馮可振造像碑記》(圖
版28):
右弟子馮可振所造功德意者先去/
大順元年七月內偶因公行經過遂發,心
于此大蓬置造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菩薩
一龕愿乞親眷萬福壽命/遐遠前件功
德今蒙成就以乾寧/二年正月十五日設
齋表慶訖,弟子渠州大竹場衙典馮可振
和/南謹白當寺住持僧師海題
該造像題記右起豎排8行,楷書,占壁面寬
34厘米,高43厘米,字徑3-3.5厘米,一改平時
左起豎排書寫的風格。馮可振造的這身千手千眼
觀音菩薩,說明晚唐時太蓬山已有了密教信仰。
(2)透K16龕右側龕壁還有大唐文德元年
(888)刻寫的《修十王生七齋記》1方:
大蓬秀立山普濟寺眾修十王生七齋
記□蓬州龍興寺論律大德僧得充述/
賢劫千圣第四仁師□開八萬四千提
接漂淪萬有或化之以□凈佛剎或怖之
□(拮)趣傍生使迷醉知方/盡省髻珠衣
寶□□隆俱回八政之門大不恩議難具詳
或說人能和道非道和人其有住持像季廷
建和/裼者則寺主宣□(會)□□手任也
上人戒撿清肅行苦冰藥仁慈接物恭穆謙
和同學徒□潔志鮮心射無私/修崇殿宇
顯敞難同□師尊儀金容□□(曬煖)繼
先師之遺軌夕惕虔虔踵先師之言心餅
除邪僻言發/□(裔)應同志相扶戮力修
□□將周備一日謂門徒羅公目夫有為福
利開導人天予豈獨善一身安然自處浮生
若/寄能幾何岸樹井□不□傳危脆乾城
水沫具擬比真不堅砣石乞貪生豈虞身后每
開干生七金權七兮之功/□前日辦修營
□□日□□功德信士羅弼公等宿德善目
道根深厚朝僧向佛念咒持經□□□家不
忘恭/敬聞慈福善悲□變□□入寶山懷
珠抱玉寺主上人一岌依教典誘導信心
愿積資銀將防險道□信士/□□人既承
教育□□崇遍告鄉村廣岳開道步萬重之
山險不憚劬勞歷百返之縈紆豈詞/□
□開菀之狀□□物豐盈□(歸)普濟之名
藍香國□足蓉石隱玉而光輝水含珠而川
媚若非□道高物/□何以感勘者望告充
生渠避祲訪禮刊住山□伯數□日茲咸
羔奉命聊記日月豈盡殊動□(觀)/安芥
成空善目人□乃為贊日秀立名山□
□真金佛龕□□□異人間游人曾到竟日
忘還□□□頓息□/□□□開會公既會
日□□悟羅啟虔誠身心惶怖□□□巖
保佑□□□□□防身后苦佛照鑒十王
保護慎□,□道情堅固□□邑人超具凈
山寺主僧□□僧□□□□□□□□□
□都□(付)當有頭罪私公彌恭/維大唐
文德元年歲戊申十二月甲子朔十六日己
卯滿目糴表慶畢捻持僧□禮書記
該題刻左起豎排16行,計635字。整個題刻
成縱長方形,寬67厘米,高152厘米,字徑4厘
米,楷書陰刻。題刻中間有上下兩道斷裂紋,致使
部分文字無法辨認。
《修十王生七齋記》反映了晚唐太蓬山地區的
十王信仰。十王信仰的主要活動是修齋薦福、寫
經造像等,每七天為一齋。在我國許多地區,喪俗
中的祭祀活動從“一七”、“二七”、“三七”直至“七
七”共四十九日。“七七”過后又有“百日”、“一周
年”、“三周年”三次重要的祭祀活動。“七七”加上
后面三次,共十次,據成書于唐末的敦煌本《佛說
閻羅王授記四眾逆修生七齋功德往生凈土經》(以
下簡稱《十王經》)說,十次齋祭分別由十殿閻君主
管,所以被稱為十王齋,又叫七七齋、七七祭。為
已亡的人修七七齋叫修亡七齋,為活著的人修七
七齋叫修生七齋。十王齋本是親人為亡靈追福之
佛事,后來擴大到為在世的人提前預修生七齋。
《十王經》對此解釋道:“若是生在之日作此齋者,
名為預修生七齋,七分功德,盡皆得之。若亡歿已
后,男女六親眷屬為作齋者,七分功德,亡人惟得
一分,六分生人將去,自種自得,非關他人與
之。”《十王經》宣揚生前預修生七齋比死后再
修亡七齋亡靈將會獲得更多的功德,這就具有更
大的誘惑力,使得社會上預修十王生七齋的人會
更多。
由上可知,太蓬山普濟寺的僧眾在大唐文德
元年(888)十二月與蓬州龍興寺的法師得充、太蓬
山普濟寺方丈一岌法師一起,為一個名叫羅彌的
門徒舉行了預修十王生七齋的活動,并在十二月
十六日在太蓬山透明巖西壁的石壁上鐫刻下了
《修十王生七齋記》。
3.透K29龕,位于透K28左下方,“晚霞晨暉”
四字的正下方,為外方內圓的拱形雙層龕。外龕左
側有先天二年(713)鐫刻的《安祿山題龕》一方:
大唐先天二年歲在辛丑七月朔十五
日弟子/安祿山稽首和南盡虛空通法界
常住一,切諸佛但弟子業緣五濁受蔭閻
浮恒為/二豎相催四蛇所逼加以法王垂
澤梵帝流恩伏/聞大圣大慈能救眾生之
苦真實不虛遂發/微心于此蓬山敬造彌
勒像龕一鋪合家心/愿上為□□帝主
人王七代父母下及法界蒼生/普同供養
謹白
該造像題記豎排左起8行,楷書陰刻,高56
厘米,寬38厘米,字徑3.8-4厘米,保存基本完
好。依題刻內容,一個叫安祿山的人由于疾病纏
身,為祈求神靈保佑,于是在大唐先天二年(713)
開鑿彌勒像及龕一鋪,這是目前發現的太蓬山最
早有確切紀年的石窟造像題記。至于題刻中的安
祿山是否即范陽反臣安祿山,學術界一直存在
分歧。
4.透K36龕,位于透K35左側,透K36右側為
雙層方龕。外龕左壁上部有一方題刻,風化嚴重,
只有“……紹□州□□仙氏……處士鄧子……”幾
字可辨。
5.透K45龕,位于透K43左側、透K46右側,
為外方內圓的拱形雙層龕。外龕左右壁各有題刻
一方。左側鐫刻“□元年正……當寺住持……敬鐫
造釋迦……”,右側壁小字鐫刻“……風出日開
……心長……”。
6.南K2龕,位于南寨門右側,為前后室窟。外
龕左壁陰刻:“乾隆六年仲夏,記共式十一文。”
(三)游記
1.在透K7龕后壁淺龕下方有嘉定八年(1215)
程德降等游太蓬題刻一方:
嘉定八年四月十八日郡假守/眉山
程德降詣山恭閱/累圣奎畫且為邦人致
雨旸之/禱退憩巖中憑欄酌酒飄然有/
御風凌云之意邑令金泉張興孠/權尉普
慈汝伯城來會客侯應昌/揚州老同來男
立之侍奉命謹書
該題刻左起豎排7行楷書,寬97厘米。高
134厘米,字徑7厘米。程德降,眉山(今四川眉山
市)人,嘉定八年(1215)游太蓬時為蓬州咸安郡臨
時郡守,當時他與營山縣令張興早等先閱覽了御
書樓的皇帝御書,又參與了當地百姓求雨活動,接
著與眾人在透明巖飲酒休息,并題寫了此文。程德
降后來調任知綿州事,主持再建了綿州城。
2.在透K8龕內,有游山題記2方。
(1)后壁淺龕正下方為嘉定二年(1209)宋德
之題刻:
□□□□留題/嘉定二年歲已巳利
州路/提點刑獄宋德之巡行郡/邑九月
癸丑至蓬山恭覽/兩朝御書慨想/承平朝治
之極功三日不/忍去囝辦公事宇文□
□利/州觀察推官張起良從行
該題刻左起豎排8行,楷書陰刻,寬123厘
米,高135厘米,字徑8-10厘米。題刻的上半部
分和左半部分損壞嚴重,大部分文字已難以辨認。
據《宋史·宋德之傳》記載:“宋德之,字正仲,
其先京兆人。隋諫大夫遠謫彭山,子孫散居于蜀,
遂為蜀州(今四川崇州)人。德之以應舉擢慶元二
年(1196)外省第一,為山南道掌書記。召除國子
正,遷武學博士……時吳曦在西陲,皇甫斌在襄
漢,郭倪、李爽在兩淮,德之預以為慮。除太常丞.
出知閬州。會曦變,托跌足以避偽,事平,始赴閬。
擢本路提點刑獄。”
由此可知,宋德之在吳曦叛亂時稱病未到閬
州赴任,后被提升為利州路提點刑獄。嘉定二年
(1209)九月,他巡行到太蓬山,參觀了御書閣并刻
石留念。
(2)淺龕左下方題刻:
漢中聶遠職在右班當戎寄承,恩領
郡來□/宸奎侍行□□□□□載/時嘉
熙戊戌十月□□□書
該題刻在《宋德之題刻》的左側,寬77厘米,
高99厘米,字徑9厘米,左起豎排5行楷書。題刻
下半部分損毀嚴重,多數文字模糊不清。
3.透K48龕,位于透明巖東壁,透明洞東出□
右側lO米處,為單層大型方龕。龕內至少有南宋、
明、清、民國等四個朝代的16方題刻,現將宋代題
刻列出如下:
(1)左側龕壁上部送子觀音立像右側上方題
刻為:
厭次李翁天倪,以檄來良山,同游大
蓬透明巖,周覽久之。紹興癸丑十一月初
九日題,太華康敘辨之同登。
右起豎5行楷書,寬36厘米,高44厘米,字
徑4-5厘米,題刻上有一斜裂縫。
“厭次”為宋代縣名,今屬山東省惠民縣。由文
字可知,李天倪應該是奉命千里迢迢來到良山縣
辦理公務,并順便游覽了太蓬山透明巖。值得注意
的是,李天倪題刻與透K16龕《馮可振造像碑記》
同為右起書寫,與太蓬山其他眾多題刻左起書寫
不同。
(2)左側龕壁上部坐像右側題刻為:
邑令金泉張興孠,挈家來游。嘉定乙
亥孟春十有八日。
該題刻左行豎3行楷書,殘寬79厘米,殘高
62厘米,字徑3-4厘米,右上角石壁開裂,缺失
部分文字。
張興早,金泉(今四川金堂縣東南五十里)人,
嘉定年間(1208-1224)為營山縣令,嘉定乙亥
(1215)攜家人與咸安郡臨時郡守程德降一起游覽
了太蓬山。
(3)龕后壁正上方吳幾復《龍馬歸槽》題詩:
向晚斜陽逗夕暉,晦暝煙障幾重圍。巖頭洗
耳增高爽,隱隱重岡露翠。
文字大多脫落,現僅存4字。字徑4-5厘米,
殘高14厘米,殘寬17厘米,左起豎3行楷書。
據《輿地紀勝》卷188《蓬州》記載:“吳幾復,
嘉韋占五年(1060)為太守,游袞山,有二父老譙寶、
黃仁贊拜于庭下曰:‘鄉民被使君之政久矣,今聞
還朝,故來相別。’且歌曰:‘使君來兮,父母鞠我;
禮化行兮,民無寒餓;使君去兮,不可復留;人意悵
悵兮,淚雙墮。’”另據《方輿勝覽》卷68“蓬州”
條記載:“蓬州,郡名咸安……袞山,在城西十五
里,隸營山縣……有龍馬槽,石形隱隱,如龍鱗之
狀。郡守吳幾復詩‘蒼石皺紋龍跡在,清泉涵泳海
源通’。”
可知,吳幾復在嘉祐五年(1060)前后任咸安
郡太守。《龍馬歸槽》詩就是他任太守時,游覽袞山
龍馬石時所作。
(4)龕后壁右上角陰刻嘉定癸未(1223)年鄧
少庚的《韻太蓬》題詩:
龍巖鄧少庚,字文佩,偕男坤錫,以嘉定癸未正
蒲熙載元甫、杖履來登,小雨新霽,寸眸千里,
相與坐白石,挹翠微,酌空明,飲巖麓。酒
干,興逸揚被褊褥尺,欲駕天風游汗漫,
忘其身之在塵世也。
一藤直上訪幽棲,空郭煙霏翠濕衣。
青壁倚天開勝概,碧云凝砌隱仙扉。便從
禪窟求蓬石,不用天臺訪子微。飲罷飄然
疑羽化,清風喚起玉川歸。
題刻位于送子觀音像右上側的石壁上,左起
豎9行行書,殘寬87厘米,殘高44厘米,字徑
1.5-2厘米。由于巖壁脫落,題刻左側的文字多
缺失。同治《營山縣志》卷29《藝文志》收錄有此
詩。
4.透K52龕,位于透明洞東出□右側突起的
山巖下。圓拱形龕楣上刻:
顏南營士趙驥楊晉鮮于份趙炎□□
□丑來/宋嘉定庚辰(1220)書云前八日
楷書陰刻,寬20.6厘米,高15厘米,字徑
5-7厘米,文字自左向右隨圓拱形龕楣呈弧形排
列,中間部分文字隨石壁脫落。
(四)其他
1.透K29龕,外龕左壁上刻清遠居士《刺安祿
山》詩:
妖胡作逆罪滔天,翠輦倉皇幸蜀川。千載業
緣磨不盡,卻來邀福向金仙。
該詩在《安祿山題龕》右側的巖壁上,左起豎
3行行書,寬29厘米,高43厘米,字徑2.8-3.2
厘米。石壁脫落,文字多損壞,有進一步脫落的危
險。
外龕左壁下刻紹定二年(1229)朱時敏《安祿
山題龕辨》:
按唐書睿宗先天元年明年改元延和是年明皇
受內禪明年改元開元開元/二十九年明年改天寶
天寶十四年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反明皇幸蜀/肅宗
即位于靈武改元至德至德二載祿山為其子慶緒李
豬兒殺之祿/山本營州柳城胡姓康母阿史德為覡
居突厥中因禱于軋犖/山而妊故以軋犖山為名軋
犖山少孤母改嫁虜將姓安延名偃者既長偃攜以歸
/國又因唐山軍安道買與偃相厚善約兩家子為兄
弟軋犖山遂冒安氏/之姓更名祿山祿冒姓更
名系在長成之后而大蓬所書安祿山姓名
乃先/天二年唐書無先天二年而此以先天
二年書或是朝廷改元詔未下之時故/止以
先天紀年此未足以證其訛惟安祿山則必
是當時一編民適然同此姓/名耳蓋祿山入
于肅宗至德二載年五十余今自至德二載
逆數之至睿/宗延和元年凡四十六年是時
祿山僅十來歲尚未冒姓更名又自營山/柳
城至大蓬地之相去如此其遠則大蓬所書
祿山姓名非范陽反臣信矣/俗人承訛不復考
證不知曾不足以為此山之榮而反以污十
二仙之清景/紹定二年夏至太守雍國虞公
委蓬池簿尉劍陽朱時敏辨正其事/命邑令
廣漢何充勒石其旁以一洗大蓬千載之羞
《安祿山題龕辨》位于《安祿山題龕》右側的石
壁上,左行豎16行楷書,整個題刻寬65厘米,高
76厘米,字徑2.4-2.8厘米。該文由南宋朱時敏
作于紹定二年(1229),由于石壁脫落,左邊7行已
模糊不清,下面也有近三分之一的面積脫落。
該題刻作者朱時敏依據《唐書》,認為太蓬山
題刻中的安祿山并不是天寶年間的反臣安祿山,
而只是當地的一個平民百姓。
據雍正《四川通志》卷33《選舉》“進士”條載:
“朱時敏,劍州人。”而題刻落款為“劍陽朱時
敏”。北宋蘇轍《欒城集》卷36《論蜀茶五害狀》載:
“至去年八九月間,劍州劍陽一鋪人全然走盡,沿
路號茶鋪為納命場,此遞鋪之害四也。”由此可
知朱時敏為劍州劍陽(今屬四川劍閣縣)人,曾考
中進士,南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1233)任蓬池
(故治在今四川儀隴縣東南六十里)簿尉。
2.透K66龕,位于透明洞東出□左側,為外方內
圓的拱形雙層龕。龕內觀音立像左側榜書“遐觀”二
字,據傳是唐代道士爾朱真人所書,殘寬29厘米,殘
高106厘米,字徑23-36厘米,現在“遐觀”二字左
半部已脫落。據同治《營山縣志》卷26《人物志》載:
“唐,爾朱真人,名通微,號歸元子。其先出元魏,遇異
人得道,唐末浪跡成都市中。曾于大蓬修煉,寒暑數
易。一日覺悟,勃然而起,曰‘我非自苦也’。□吟十
絕,飛升而去,至今蓬山尚存爐灶。”
在觀音立像右側還榜書“透明洞”三字,為明
代陳周政所題,寬44厘米,高123厘米,字徑
28-38厘米,豎行楷書,石壁脫落,僅存殘跡。據
《四川通志》卷34《選舉》載:“崇禎辛未(1631)科
進士陳周政,營山縣人。”
3.透K67龕,位于透K66左側,隔凡巖右側,
為外方內圓的拱形雙層龕。龕內榜書“隔凡”二字,
據傳也是爾朱真人所題,殘寬39厘米,殘高120
厘米,字徑24-36厘米。現在僅存一個“凡”字。
五石窟年代
上述題刻中有明確紀年的共13方。其中屬于
造像題記的僅5方。時代最早的是透明巖西壁的
透K29,為唐先天二年(713)開鑿。其右側的透
K25、透K27等龕與透K29位置、形制、題材、風格
相近,開鑿時間也應當比較接近,有可能都在盛唐
時期。透K16號龕右側壁刻大唐文德元年(888)
《修十王生七齋記》,左側龕壁上部刻乾寧二年
(895)《馮可振造像碑記》,因此此龕的開鑿年代至
遲應在888年,其左側的透K17(千佛巖)及透K18
(古禪窟),其右側的透K9(打鼓洞)和透K13(《金
剛般若波羅蜜經》所在龕)等龕的外龕同透K16一
樣,均敞□平頂,因此它們的開鑿年代,也應當在
晚唐至五代時期。
位于透明巖入□處的透K1龕,頂飾蓮花藻井
圖案,與龍門石窟蓮花洞的藻井風格相似,時代為
北朝至唐初。在透K21、透K22、K23的主尊身后
均有圭形背光,且背光中飾飛龍,與太蓬山其他塑
像后的舟形身光和通身大背光明顯不同。此種圭
形背光多見于北朝造像,如龍門石窟的賓陽中洞
的北魏造像和山東廣饒縣張郭隋代造像主尊身后
就有類似圭形背光。因此,不排除透K1、透K21、
透K22、透K23的時代早至唐初的可能。
透K43、透K45兩龕均為外方內圓的拱形雙
層龕,桃形龕楣,主尊座下有一寶瓶,瓶中吐出盛
開的蓮花,雕出蓮蕾、荷葉,粗大的蓮莖托起主尊
和弟子、菩薩的圓座。這一風格的造像在川北還見
于廣元皇澤寺第15窟右壁的補造小龕,時代在隋
末、唐初貞觀年間;還有廣元劍閣橫梁子2號龕
和6號龕,開鑿于貞觀二十一年(647)。因此,透
K43、透K45兩龕的開鑿年代有可能在唐初。
透K23為單層尖頂龕,在太蓬山僅此一處,與
周圍龕窟完全不同。此種風格的尖楣龕見于廣元
皇澤寺第45窟中心柱下層東壁小龕,為武周時
期開鑿的。加之附近的透K29龕開鑿于武周與開
元交替時的先天二年,這就不能排除透K23及其
附近的透K21、透K22、透K24也是武周前后作品
的可能性。
東壁透K36、透K37的龕右側壁各雕一長方
形螭首碑,半圓形碑首上刻飾夔龍,碑額中央刻有
蓮花。這兩碑首與巴中石窟南龕第093龕、麻石埡
第5龕的碑首相似,而巴中石窟南龕第093龕開
鑿于唐會昌六年(846),麻石埡第5龕開鑿于唐
開元二十八年(740)。另外,透K37號龕的佛像
頭上有螺髻,上身內著僧祗支,外披敷搭雙肩袈
裟,結跏趺坐,兩腳用袈裟緊裹,佛座為束腰六角
形;菩薩上身飾復雜瓔珞,肩上的帔巾下垂反折橫
于胸腹之間兩道。這些造像特點和風格起于初唐,
盛唐時最為流行,與龍門武則天時期的造像風格
類似”。綜上,透K36、透K37及相鄰的透K35的
開鑿時間有可能在盛唐時期。
透K32、透K38為剔地浮雕,內容為西方凈土
變,畫面中央為阿彌陀佛,旁邊有眾多聽法菩薩,
所有造像俱坐于彎曲蓮莖托起的圓座上,兩側各
有一座兩層或三層的天宮樓閣,佛和樓閣周圍有
伎樂、菩提樹、祥云、飛天、蓮花化生,等等。此種風
格的西方凈土變造像多出現在中晚唐,但以剔地
突起技法雕刻西方凈土世界的方式在川北地區還
不多見。
在龕內后壁雕天龍八部和雙菩提樹,龕頂懸
圓形華蓋,內龕龕楣為佛帳形等,是四川唐代石窟
較常見的形式。在太蓬山石窟中,后壁雕刻菩提雙
樹的有東K2、東K3、透K36、透K37、透K41、透
K45、透K48正壁右上部小龕,雕塑天龍八部的有
透K25、透K27、透K37、透K41等龕,龕頂懸圓形
華蓋的有透K9、透K13、透K41、透K71等龕,內龕
為佛帳形龕楣的有透K27、透K37、透K41、透K74、
東K3、東K4等龕,以上這些風格還見于巴中石窟
南龕062號、西龕44號、水寧08號龕等,時代在
武周至天寶時期。
在雍沿《蓬山十三詠》詩文的下方,透K51龕
內雕刻七坐佛二菩薩,緊貼地面,位置比《蓬山十
三詠》低,應晚于該詩文,而雍沿詩序中有“元韋占戊
辰季夏初一日前進士雍沿圣淵題”,元祐戊辰
(1088)是北宋哲宗年號,說明透K51有可能開鑿
于北宋或稍晚。
透K52位于透K51左側,圓拱形龕楣上有“宋
嘉定庚辰書云前八日”的題刻,這表明透K52的開
鑿時間應早于南宋嘉定庚辰(1220)時期,因此該
龕可能開鑿于南宋或更早。
透K51、透K52及其附近的透明洞內多為單
層淺龕,龕小且造像簡單,完全沒有了透明巖西壁
龕窟造像的大氣豪華。同時,這一帶石壁上有大量
南宋時期的詩文題刻,落款處署年有“紹興三年
(1133)”、“慶元乙未(1199)”、“寶慶丙戌(1226)”
等,說明東壁與透明洞內的許多石窟造像有可能
開鑿于宋代。
太蓬山有四個寨門,均修建于清朝中后期,在
南寨門右側山崖上有一石窟,編號南K2,外龕左
壁有“乾隆六年仲夏”等陰刻小字。因此可以推測
南K2龕開鑿于清代。
綜上所述,透明巖西壁的石窟開鑿時代為初
唐到晚唐五代時期,其中盛唐、晚唐的石窟規模最
大,裝飾最繁縟,內容最豐富。從西壁前走轉過透
明巖巖角到達透明巖東壁,東壁按龕窟開鑿的時
間可分為兩段。從透K35至透K53之間的龕像多
是唐代開鑿的,從雍沿《蓬山十三詠》題刻往里走
直達“飛仙橋”題字處,包括透明洞在內的龕像時
代都較晚。這里位置偏僻、山巖陡峭,緊鄰萬丈深
淵,因此石窟大部分為單層淺龕或小龕,不及西壁
大氣,部分石窟應屬于兩宋時期。兩宋以后,太蓬
山地區開窟鑿像的活動趨于沉寂,直到清代才又
有了一些零星的維修和妝彩活動。
六結語
太蓬山石窟形制多樣,前期多為中型龕,外方
內圓拱形的雙層龕占大多數,豪華的佛帳龕內往
往飾有雙菩提樹,門楣多裝飾團花、卷草紋和風
鈴,龕窟的左、右、后三壁多設低壇基,壇基上造
像;后期多單層拱頂的小龕,素面龕楣,雕刻簡單。
造像題材豐富,有明顯的演變軌跡。前期造像
中的一佛二弟子、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兩種組合最
為普遍,造像衣著華貴,有的龕內鑿飛天和人形化
天龍八部。隨著唐朝中后期密宗的影響,太蓬山石
窟中的密教造像增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千手千眼
觀音菩薩像、西方凈土變相等。唐末到宋代,造像
風格發生了變化,單身造像增多,衣著趨于簡單和
世俗化。
太蓬山位于巴中正南方,和巴中同在米倉山
南面,東鄰渠江,歷史上著名的米倉道正好經過這
兩個地方。得天獨厚的位置使得太蓬山和巴中一
樣,成為石窟寺傳播過程中理想的傳播地,這也使
得太蓬山石窟與巴中石窟存在許多相似之處,如
螭首碑、外方內圓帳形雙層龕、五十二聽法菩薩題
材、人形化天龍八部等等。同時,太蓬山石窟也
有不少自身的特點,如方形窟、蓮花頂窟、剔地浮
雕技法、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