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對莫高窟第431窟初唐繪制的南、西、北三壁的觀無量壽經變及供養人畫像和東壁的四大天王像、中心塔柱四面的說法圖進行了全面考察,認為此鋪觀無量壽經變體現了唐代凈土大師善導的“凡夫論”思想,說法圖、四大天王等也與往生西方凈土有關,進而指出第431窟初唐的這次重修,建立了敦煌莫高窟最早的一個往生西方凈土法事活動的道場。
關鍵詞:莫高窟第431窟;佛教信仰;凈土法門
中圖分類號:K879.41文獻標識碼:A文獻編號:1000-4106(2010)04-0034-10
敦煌莫高窟第431窟位于南區中段第三層,
與北周時代建造的第428窟相鄰,窟前有宋代木
構窟檐一座,窟檐前梁存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
題記。洞窟形制為中心塔柱式,時代為北魏。此
窟開鑿于北魏孝昌元年(525)以前至西魏大統十
一年(545),相當于東陽王元榮一家統治敦煌的時
期。此窟四壁原畫西魏時代的夜叉,初唐時洞窟
地面下挖,沿窟一周的藥叉被覆蓋,現在西壁北端
的藥叉已露出來一身。初唐時期重新畫壁畫。本文
將要討論的就是這次重修。
后代重修前代洞窟的現象敦煌石窟中多見,
因此.一般認為后代對前代的重修破壞了原洞窟
的整體布局,不能完整反映原洞窟的藝術、宗教、
歷史及社會等信息:同時重修不是新建,只是修修
補補,因此也失去了新建洞窟應具備的功能與意
義。鑒于此,第431窟初唐重修而繪的壁畫一直沒
有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巫鴻先生以莫高窟第
220窟為例,對敦煌石窟的重修進行了新的定義,
他指出:“我們常常把‘重修’看成是一種令人遺憾
的次要歷史現象。但是每一次重修實際上都重新
定義了一個洞窟?!笨梢?,我們不應該把重修當
成次要的現象,而應作為一次重新定義去思考。第
431窟初唐壁畫就屬于這種現象:中心塔柱四面
下方繪的佛說法圖,南、西、北三壁下部繪的觀無
量壽經變(以下簡稱“觀經變”)和男女供養人畫
像。東壁繪的四天王,以上內容都是重修的產物。
但是,此鋪經變畫是敦煌莫高窟最早的完整意義
的觀經變,其他內容也都具有全新的功能與儀軌。
因此,研究第431窟初唐壁畫為我們了解敦煌觀
經變的產生與發展、凈土法門在敦煌的流傳具有
重要意義。

學界對第431窟初唐壁畫的研究僅限于此幅
觀經變,并且是將其納入西方凈土圖像的范圍進
行探討的。敦煌西方凈土信仰圖像資料豐富,研究
成果較多。王惠民博士對這些資料進行了整理,并
對1998年之前的學術史進行了詳細地介紹。之
后,西方凈土的研究成果依然較多,劉長東博士對
兩晉隋唐的彌陀凈土信仰進行了探討。王惠民
博士將敦煌地區的凈土圖像分為彌勒、藥師、西方
凈土三類進行了全面考察與研究。施萍婷先生
對敦煌石窟中的無量壽經變、阿彌陀經變及觀無
量壽經變的產生與發展進行了詳細研究。楊明芬
博士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凈土信仰為中心,對唐代
西方凈土禮懺法進行了分析。以上成果對西方
凈土信仰與藝術的研究具有推動作用。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第431窟南、
西、北三壁初唐繪制的觀經變及前人未曾深入研
究的供養人畫像、東壁的四大天王、中心塔柱四面
的說法圖進行了全面考察,認為此窟的初唐內容
均體現了唐代凈土大師善導的法門。

一第431窟觀經變表達的思想
第431窟初唐觀經變分布于洞窟南、西、北三
壁下方,首尾完整,畫面總長15.4米,高1米,北
壁未生怨,西壁十六觀,南壁九品往生。下面依據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下簡稱《觀經》)分別敘
述此鋪觀經變的內容。

北壁(圖版3)
畫面1:佛坐蓮臺上說法,四菩薩侍立左右,
下方左側四個世俗人跪地,前面一人胡跪,右側二
比丘坐方毯之上聽法。周圍群山環繞。
內容:靈鷲山說法。這是《觀經》的“序分”。一
般來說,序分就是說法圖——眾多弟子、菩薩圍繞
著佛,佛背靠靈鷲山,手結說法印。此序分一反常
態,說法圖中有俗人,前所未有。這可能反映的是
善導的主張:
但此《觀經》,佛為凡說,不于圣也。
畫面2:表現王舍城,上方畫一封閉的建筑,
守衛森嚴,屋頂上目犍連如鷹隼飛來,屋內兩人;
下方右側樹下一人欲進入屋內,左側樹下一男子
右手持劍,左手指向對面一人。此窟的王舍城,是
敦煌壁畫中最宏偉的王舍城,其空間幾乎占了整
個壁面的下部。
內容:閣王幽父、夫人密往及阿閨世質問。
畫面3:中央右側一大型建筑為牢房,內阿閣
世仗劍欲殺母,屋外對面左側兩人求情,其余四人
向屋內鞠躬行禮。
內容:加惡弒母、月光等求情。
畫面4:院內左側上部一佛二弟子從空中降
下,右側佛與二弟子進來,對面夫人跪地,左側一
佛二弟子三菩薩,右側夫人跪地行禮。
內容:韋提希請佛、問緣由。
畫面5:左側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中央佛說
法,右側夫人跪地;畫面末端繪高山,城墻與高山
之間繪有十個方格狀畫面,代表十方凈土。
內容:釋迦說法,化現十方凈土。
西壁
西壁共畫十六個內容,分為上下兩行,共八
列,敘事方式從北向南,對比《觀經》可知,前三個
畫面表現佛為韋提希說法的場面,起著連接未生
怨與十六觀的作用,從第四個畫面開始,分別繪十
六觀的前十三觀,畫面內容見表1。
南壁
南壁為九品往生,共十個畫面,從西至東依次
排列(圖版4),見表2。
第431窟的這鋪觀經變從北壁東側靈鷲山說
法開始,整個北壁表現未生怨;接著畫面轉向西
壁,首先用三個說法圖的形式表現了韋提希請求
往生、佛為阿難和韋提希說《觀經》、教韋提希觀想
等情節,作為未生怨與十六觀之間承上啟下的連
接,然后才用一幅一觀的形式表現出了十六觀的
前十三觀;畫面再到南壁,不僅繪出了九品往生,
而且在最東端的結尾繪出了韋提希聞法見西方凈
土。此經變有頭有尾,完整體現了《觀經》的內容,
是初唐時期敦煌最早的而且也是唯一一鋪觀經
變,具有原創圖像的功能。
根據樊錦詩、劉玉權二先生唐前期莫高窟洞
窟的分期可知,第431窟初唐壁畫的時代為太宗
以后,主要在高宗至武則天時期,可見觀經變是
貞觀后期進入敦煌莫高窟的。這幅觀經變采用橫
卷式構圖,雖然圖解式地表現了《觀經》的主要內
容,但是我們還是發現了畫面中有些內容與經文
不一致,這種情況主要表現在“九品往生”下三品
的畫面中。據《觀經》,下品者均為惡人,他們生平
作惡,臨終時得到善知識引導,念阿彌陀佛,才得
以免罪。而在第431窟下品往生的圖像中。下品行
者雖然身處地獄、刀山、油鍋等惡境,但是最終與
上品、中品一樣,都是由佛引導而進入西方凈土的
(圖版4)。我們將畫面與《觀經》及各家注疏對比
之后,發現此觀經變體現了善導的凈土思想。
《觀經》翻譯較晚,現存譯本為劉宋畺良耶舍
所譯。此經譯出之后,流傳甚廣,且注疏者頗多,主
要有慧遠《觀無量壽經義疏》兩卷、智頡
十六觀。唐貞觀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謁見
道綽,修學方等懺法,又聽講《觀經》。后入長安光
明寺,傳凈土法門30余年,被稱為“彌陀化身”。善
導的凈土宗繼承了道綽的圣道門與凈土門的劃
分,提出只有凈土一門才是末法時代的唯一法門,
其指導思想主要是“他力本愿說”和“凡夫論”。善
導認為眾生都是根機低劣的凡夫,主要體現在對
九品往生的解釋上。對于《觀經》九品往生者的身
份,中國佛教各派的看法是不同的,以凈影寺慧遠
的看法最具代表性?;圻h以四地以上菩薩為上品上
生,初、二、三地菩薩為上品中生,種性以上菩薩為上
品下生;以小乘前三果之圣者為中品上生,見道以前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吉藏《觀無
量壽經義疏》一卷、善導《觀無量壽經疏》
四卷,其中善導注疏流傳最廣。
善導(613-681),得《觀經》悲喜交集,乃修習
內外二凡為中品中生,見道以前凡夫為中品下生;以
始學大乘之人未辨階位,故依過之輕重分為下品上
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而善導則認為九品往
生是求生凈土的實踐方法,九品的身份皆為凡夫,
即上品上生者是修學大乘的上善凡夫,上品中生
者是大乘的次善凡夫,上品下生者是大乘的下善
凡夫,中品上生者是小乘根性的上善凡夫,中品中
生者是小乘的下善凡夫.中品下生者是世善的上
福凡夫,下品上生者是造十惡輕罪凡夫,下品中生
者是破戒次罪凡夫,下品下生者是具造五逆等重
罪凡夫。他還強調往生的主要力量是憑借
阿彌陀佛的愿力而并非是往生者自身。
善導的凈土思想在唐代及以后的社會上影響
廣泛,他也因此被認為是凈土宗的實際創立者。有
關往生西方凈土的,有唐代僧人少康的《往生西方
凈土瑞應傳》、宋代沙門戒珠撰《凈土往生傳》、明
代沙門襪宏的《往生集》,等等?!锻分羞€專門
列出了尼僧、婦女、惡人以及畜生往生的情況,
可見善導之后往生西方凈土之盛。關于善導凈土
法門廣泛流行的情況,謝路軍先生已經有過討
論,此不贅述。
唐高宗時,武則天用所謂脂粉錢于洛陽龍門
造立大盧舍那佛像,善導曾擔任檢校,永隆二年
(681)三月十四日示寂,世壽六十九,可見他主要
生活于唐太宗后期至高宗時期。他的思想形成與
傳播也在這一時期。在傳播凈土法門的30多年
中,善導不僅書寫《阿彌陀經》十余萬卷,而且畫凈
土變相幾百幅。關于他畫凈土變相的數量,文獻記
載不盡相同,《往生西方凈土瑞應傳》載:
寫彌陀經十萬卷,畫凈土變相二百
鋪,所見塔廟無不修葺,佛法東行,未有
禪師之盛矣。
而《新修凈土往生傳》載:
諸有嚫施將寫阿彌陀經,十萬余卷,
所畫凈土變相三百余堵,所在之處,見壞
伽藍及故磚塔等,皆悉營造。
《龍舒增廣凈土文》也是記載善導繪制凈土變
相三百余幅。

無論是兩百還是三百幅。都說明善導在抄寫
《阿彌陀經》的同時,也繪制了大量的凈土變相,鑒
于善導主修《觀經》并且是九品往生注疏的集大成
者。這里的《阿彌陀經》應該主要是《觀經》,繪制的
凈土變相也應該以觀經變為多。
西方凈土思想雖在唐初已經有了很大的發
展,但是當時絲綢之路并不暢通,因此,武德至貞
觀初年此思想并未傳到敦煌。這種情況直到貞觀
十六年(642)才有所改變。據載,貞觀十三年(639)
唐政府派侯君集等率軍征高昌:
上猶冀高昌王文泰悔過,復下璽書,
示以禍福,征之入朝;文泰竟稱疾不至。
(十三年)十二月,壬申,遣交河行軍大總
管、吏部尚書侯君集,副總管兼左屯衛大
將軍薛萬均等將兵擊之。
十四年(640):
(八月)癸巳,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
君集平高昌,以其地置西州。
十二月丁酉,交河道旋師。吏部尚
書、陳國公侯君集執高昌王麴智盛,獻捷
于觀德殿,行飲至之禮,賜醣三日。
十六年八月:
以涼州都督郭孝恪行安西都護、西
州刺史,高昌舊民與鎮兵及謫徙者雜居
西州,孝恪推誠撫御,咸得其歡心。
可見唐政府在貞觀十三年對高昌用兵,次年
就平高昌,再兩年后以涼州都督兼任安西都護,至
此絲綢之路才真正重新暢通。也就在同年敦煌翟
氏家族在莫高窟修建了第220窟。
莫高窟第220窟東壁門上和北壁均有貞觀十
六年題記,南壁繪制西方凈土變一鋪,河原由
雄、勝木言一郎等日本學者以及寧強、王惠民
等中國學者均認為是觀經變。施萍婷先生認
為觀經變一般有未生怨和十六觀,而第220窟至
少沒有表現佛說《觀經》的緣起未生怨以及十六
觀,因此不是觀經變。此窟內容繪制于貞觀十六
年,即使南壁是觀經變,也與善導倡導的凈土法門
無關,因為貞觀十五年善導在山西隨其師道綽學
習方等懺法,貞觀十九年(645)道綽圓寂后才到長
安,注疏《觀經》以及形成理論當在貞觀十九年
之后。
善導認為九品往生者皆為凡夫,對第431窟
九品往生的內容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第431窟
九品往生中,畫出了九位現實中將要死去之人,其
中有僧人、世俗之人,善居士、平生作惡之人,而且
中品下生者竟是一個身穿窄衫小袖長裙的女性,
可見此九品往生圖代表了世間各個階層的各種群
體。他們不管是信奉大乘還是小乘,死后均可達到
不同階位,由阿彌陀佛引導進入西方凈土。甚至那
些平生作惡之人也可以往生凈土。這鋪觀經變中
的往生者,只有在善導的思想形成之后才會出現,
以前的各家注疏者均認為只有圣人才可以往生西
方凈土。第431窟九品往生,表現了凡夫都可往生
凈土,這與善導倡導的凡夫論是一致的。此后敦煌
的其他觀經變,除盛唐第171窟九品往生內容與
第431窟基本相同外,第217窟的九品往生繪于
凈土莊嚴相的水池內,形象較小,很難看見,第
148窟的九品往生則以九個化生來表示,甚至有
的觀經變不將九品往生單獨畫出。這些觀經變反
映了唐代不同時期對《觀經》信仰的理解。由此可
知,善導的凡夫論思想在最初傳人敦煌時受到了
充分地肯定,因此出現了均繪九品往生的圖像。隨
著時間的推移,其他佛教各宗派的發展,人們對這
種往生的信任也發生了變化,九品往生也就在敦
煌后期的觀經變中消失或以其他形式被改變了。
另外,善導還認為,一切凡夫皆可倚仗阿彌陀
佛的愿力得以往生,以念佛為正業,把讀經、禮拜、
贊嘆、觀察作為助業,即使是罪大惡極之人只要通
過念佛等活動均能往生。這一點,第431窟九品往
生圖的下三品中得以體現,身處下品的三位行者,
在臨終之時有善知識的教導,口念阿彌陀佛而往
生凈土。據《觀經》記載,下品往生者都不是由阿彌
陀佛接引進入西方凈土的,下品上生者阿彌陀佛
遣化佛、化觀世音、大勢至來迎,下品中生者是化
佛、菩薩來迎,而下品下生者,觀世音、大勢至以大
悲音聲為其廣說實相除滅罪法,根本就沒有佛、菩
薩來迎。第431窟九品往生的下品三幅圖中,各畫
一人坐于蓮花臺上,背后均有頭光,從前面上品、
中品的六位行者往生凈土的畫面來看,只有佛繪
有頭光。跟隨佛乘云的兩菩薩及往生的行者均未
畫頭光,可見這三個畫面中有頭光的乘云飛行者
為佛,由此可斷定下品行者也是由佛接引進入西
方凈土的。不過此處的佛與前面六幅中的阿彌陀
佛形象有很大的區別,此處是表現化佛接引,為了
以示區別,有意將后三幅化佛畫成與前面阿彌陀
佛不同的形象。由此可見,下品往生中也畫出了佛
接引行者往生西方凈土,這明顯體現了善導倡導
的九品凡夫皆能進入凈土的思想,更進一步強調
了下品惡人也能往生。從以上看來,第431窟觀經
變的創作者對《觀經》以及善導的思想相當熟悉,
并且能夠融會貫通。
二第431窟繪制供養人畫像的目的
善導認為韋提希夫人也是凡夫,并非圣人,這
就為凡夫經過念佛、觀想之后見阿彌陀佛、進入西
方凈土樹立了榜樣。從第431窟的壁畫內容來看,
韋提希進入西方凈土,實際是為洞窟的功德主及
供養人提供了往生凈土的依據。
第431窟南、西、北三壁觀經變下方繪有男女
供養人多身。北壁未生怨下方共畫男供養人31
身,侍從8身,均面向東排列(圖版3下部)。其中
第1、3、4、5身為比丘,第1身無榜題,第2身模
糊,第5身題榜較寬。其余均為世俗供養人,第6
身,高34厘米、題榜寬12厘米,右手持香爐,后跟
兩侍從;第7、8身為單身,均雙手持香爐,高30厘
米;第9身,高28厘米、題榜寬9厘米,供養狀,后
跟2侍從,頭朝后,似乎與后面人對話;第10身,
高27厘米,題榜寬10厘米,供養狀,后跟2侍從;
第11身,高27厘米,題榜寬3厘米,雙手持香爐:
第18身,高29厘米,題榜寬7厘米,雙手持一長
柄香爐,后跟2侍從;其余供養人身高在27至29
厘米之間,題榜寬3至4厘米。這些題榜的高度與
畫像等身,原來有許多題名其身份的文字??梢姲?/p>
題越高、越寬,表示其身份越顯赫。
南壁九品往生下方均繪制女供養人,西側一
角壁畫殘損,現存供養人27身,榜題22方。供養
人均面朝東排列(圖版4下部)。第1身為比丘尼,
第2、3身世俗人,后各跟一侍女,第12身后跟隨
兩侍女,其他均為一人,無侍女,為供養姿態。南壁
后部靠西側角有女供養人兩身。

西壁供養人可分為兩個部分,南側緊接南壁
并與南壁供養人相連,屬于南壁女供養人的行列。
南側畫女供養人一身,后跟一男侍從(車夫),再后
跟兩侍女;后畫一輛牛車,車后車夫拉著韁繩,一
頭肥牛臥地休息。北側供養人緊接北壁。朝向與北
壁供養人相同,屬于北壁供養人行列,均為男性。
共17身,身高在24至26厘米之間,題榜寬約3
厘米,第1身扭頭與后面人對話,第17身供養人
也扭頭與后面牽馬侍從對話(圖版5)。第18身為
侍從,躬身向前面的供養人行禮,手中拉著后面兩
匹馬的韁繩,其后又畫3匹馬,馬中間的馬童在打
瞌睡。
此窟的供養人畫像,整體來看可分為南北兩
排,均面向東為供養狀。北面一排為男供養人,從
北壁東側開始一直延伸到西壁中部,前面是五個
比丘作引導,后面為世俗男供養人,接著是這些人
家里的管家、仆從、馬童等。最有意思的是這些仆
人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頗具生活氣息。西壁供養人
第一身應該是管家類的人物,他并沒有畢恭畢敬
地禮佛供養,而是向后面的人傳達命令;排列在最
后的一人也是如此,正回頭命令后面的馬夫牽馬,
后面一馬夫躬身向此人行禮,手握韁繩牽著兩匹
馬。再往后,一個馬童正在抱頭酣睡,周圍三匹馬,
馬的韁繩攥在馬童手中(圖版6)。另一排女供養
人,均面朝東為供養狀,從南壁東側開始,前面一
身比丘尼作引導,后面女供養人,一直延伸到西
壁。西壁南側不僅繪有女供養人的侍女,而且繪制
了女主人乘的牛車、牛以及車夫等。
另外,中心塔柱北面說法圖右側,弟子與菩薩
之間的下方畫一身男供養人,高42厘米,雙手持
長柄香爐,頭戴幞頭,衣服顏色原為紅色,現變為
黑色,面目模糊,后跟一男隨從,高26厘米;左側
相同位置畫一女供養人,高36厘米,后跟一身女
侍從,高21厘米。這兩身供養人像明顯要比其他
供養人像高大。從形態來看,相對而立作供養的兩
人可能為夫婦,他們應是繪制第431窟初唐壁畫
的窟主。
供養人開窟造像繪制壁畫,首先是做功德,此
外,還應該有其他的目的。對九品凡夫特別是下品
惡人來講,要往生凈土首先要做的就是今生滅罪,
而最直接的滅罪方法就是造觀經變及觀想。善導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載:
又若有人,依《觀經》等畫造凈土莊
嚴變,日夜觀想寶地者,現生念念除滅八
十億劫生死之罪。又依經畫變,觀想寶樹
寶池寶樓莊嚴者,現生除滅無量億阿僧
祗劫生死之罪。又依華座莊嚴觀日夜觀
想者,現生念念除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又依經觀想像觀、真身觀、觀音勢至等
觀.現生于念念中除滅無量億劫生死之
罪。如上所引,并是現生滅罪增上緣。
繪制觀經變、依照觀想,且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
號,不僅可以今生滅罪,而且可以往生凈土。從佛
教功能角度來講,第431窟的初唐供養人被繪入
洞窟之中,首先是為了體現功德主們虔誠供養、一
心向佛的態度。這些功德主本人不可能時時念佛、
誦經、依經觀想,于是繪制了自己的畫像,榜題內
寫著“弟子某某一心供養”,以此來表示本人念佛、
禮拜、供養觀經變達到今生滅罪,從而最終達到往
生西方凈土的目的,表達了功德主們希望往生凈
土的美好愿望。
第431窟初唐供養人畫像為我們展示了一個
大家族的全部成員禮佛、供養觀經變以及參加法
會的宏大場面。從功德主的角度來講,繪制并供養
觀經變,目的就是為了今生滅罪,死后往生凈土。
這些供養人畫像還生動地表現了他們參加法會的
不同心態。那些位于隊伍前面的人不管男女均是
畢恭畢敬地虔誠供養。位于隊伍后面的男女仆從、
馬夫等則沒有他們主人那樣虔誠,他們各負其責,
忙著自己的工作,有的忙里偷閑打瞌睡。這反映
了中國古代不同階層人民對待佛教法事活動的
態度。
三第431窟初唐壁畫體現的功能
以上,我們討論了功德主們念佛、繪制供養觀
經變達到了滅罪的目的,那么,對于根機低劣的凡
夫來講,怎樣才能往生西方凈土呢?善導不僅提出
眾生需要依靠阿彌陀佛的“愿力”才可往生凈土的
理論,而且也為凡夫如何往生提供了方法,就是做
往生西方凈土的法會。善導在《轉經行道愿往生凈
土法事贊》中對此作了規定,其儀軌是:
第一,請護法神,即請四天王等護法。
奉請四天王,直入道場:奉請師子
王,師子亦難逢;奮迅身毛衣,眾魔退散
去;回頭請法師,直取涅粲城。
第二,是嚴凈道場。
凡欲為自欲為他立道場者,先須嚴
飾堂舍安置尊像、幡華竟。眾等無問多
少,盡令洗浴著凈衣入道場聽法。若欲召
請人及和贊者盡立,大眾令坐。使一人先
須燒香散華周匝一遍竟。然后依法作聲
召請。
道場內必須安置佛像,但是《法事贊》沒有指
明安置什么佛像,從后面奉請的諸佛來看,不僅安
置西方凈土教主阿彌陀佛像,還安置釋迦牟尼、十
方諸佛等其他佛像。
第三,是奉請諸佛以及諸覺聞、菩薩等。
第四,是行道、懺悔發愿、誦經等具體活
動“。
這一系列活動,就是通過凈土法會,祈求死后
往生凈土。那么第431窟初唐壁畫除了觀經變以
及供養人畫像外,其他東壁的四大天王、中心塔柱
四面的內容在洞窟中又是起著怎樣的作用呢?
第431窟中心塔柱四面下方初唐均繪有說法
圖。宋代又對此窟進行了重修,并修建了木構窟
檐,中心塔柱正面(東面)被宋代的供養人覆蓋,但
從中心塔柱南、西、北三面說法圖布局來看,東面
初唐也應該繪一鋪說法圖。中心塔柱北面的說法
圖,中間結跏趺坐佛,右手結印,左手撫膝:兩側各
畫一弟子一菩薩。左側弟子坐于從地涌出的蓮花
臺上,施禪定印;右側弟子坐姿與左側相同;左側
菩薩也坐于從地涌出的蓮花臺上,左手持飄帶,右
手置于懷中;右側菩薩坐姿與左側的相同,左手持
凈瓶做傾倒狀。塔柱西面繪釋迦多寶二佛并坐說
法圖。佛均坐于須彌座上,手指表面涂金。二佛中
間上部有一寶塔,塔內坐佛。塔外左右兩側各畫一
菩薩,均為立像。左側菩薩,右手持蓮花,左手手指
指向下方;右側菩薩左手上舉,右手提凈瓶。二佛
中間下部為蓮花。塔柱南面繪說法圖一鋪五身。中
間佛結跏趺坐于蓮臺上,手結印;左右各畫二菩
薩。左側外菩薩雙手持長柄香爐,身飾瓔珞;內菩
薩頭戴寶冠,左手隱于佛座后,右手持經卷:右側
外菩薩坐于蓮臺之上,左手托缽,右手為灑水狀
(可能表現菩薩灑香露);內側菩薩坐姿與左側相
同,右手隱于佛座后,左手上舉。此說法圖可能是
阿彌陀佛說法圖。
東壁門南畫兩身天王:第1身高130厘米,左
手托塔,雙腳踩踏小鬼,身穿盔甲;第2身左手持
劍,右手上舉,雙腳踏小鬼(圖版7)。門北,第1身
天王身高130厘米,左手撫按腰間寶袋,右手上
舉,踩踏小鬼;第2身高130厘米,雙手持舉弓箭,
雙腳踩踏小鬼(圖版8)。
我們將第431窟初唐壁畫的內容及所處的位
置繪出了示意圖,從壁畫內容及示意圖可知,洞窟
南、西、北三壁的觀經變,下方的供養人,東壁的四
大天王以及中心塔柱四面的佛說法圖,這些內容
均是一個整體。
莫高窟第431窟是北魏至西魏時期開鑿的中
心塔柱窟,原為北朝繞塔觀像所用,唐代繼續沿用
這種儀軌。初唐繪制的壁畫,整個東壁繪四大天
王,起著護法神的作用;中心塔柱四面繪佛說法
圖,北面說法圖是釋迦說法;西面繪二佛應該是釋
迦與多寶,南面應是阿彌陀佛說法;左側菩薩手中
所持經卷可能是《阿彌陀經》。中心塔柱四面說法
圖的內容表現的既是嚴凈道場過程中所安置的佛
像,也表現了需要奉請的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
十方諸佛、西方極樂世界諸覺聞、菩薩等,加上洞
窟南、西、北三壁觀經變的未生怨、十六觀、九品往
生等,均與《轉經行道愿往生凈土法事贊》中布
置道場的內容全部吻合。由此可見,此窟初唐壁畫
整體內容是為了作往生西方凈土法事的道場而設
置的。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往生西方凈土法事的過
程:首先請護法神,東壁繪四大天王,是為護法:然
后是莊嚴道場,安置釋迦牟尼、阿彌陀佛以及十方
諸佛等佛像;接著根據安置的佛像進行奉請,即奉
請諸佛以及菩薩等光臨道場;之后是行道,根據第
431窟的形制及內容布局,行道者應該是右繞,一
邊繞塔,一邊觀看觀經變;最后是懺悔、誦經等活
動,誦讀的經主要是《阿彌陀經》。法會的具體活動
與步驟在洞窟中不能體現出來,但是《法事贊》提
供了完整的往生西方凈土法事的全部過程,使我
們可以想象到唐代往生西方凈土信眾是如何在這
個窟中進行法事活動的。第431窟初唐的壁畫內
容都與往生西方凈土法會的儀軌相符合,因此是
借用中心塔柱原有的功能,達到行道往生西方凈
土的目的,所有內容都是為往生道場服務的。
第431窟是敦煌莫高窟唐代第一個表現善導
凈土法門、修行往生西方凈土儀軌的場所。初唐壁
畫是重修北朝洞窟而繪的,其內容以及所涉及的
儀軌具有首創之功。第431窟初唐壁畫是重修的
產物,減弱了原建洞窟的完整性,但是此窟的觀經
變以及洞窟作為往生西方凈土道場的功能,對以
后敦煌石窟觀經變的發展演變以及凈土洞窟的建
造,都有重要的作用和劃時代的意義。
初唐第431窟之后,敦煌石窟中的觀經變在
整個唐代都有長足的發展,共出現觀經變89鋪,
其中莫高窟84鋪、榆林窟4鋪、西千佛洞1鋪。對
于這些觀經變,施萍婷、王惠民等先生均有詳細地
調查和研究,特別是施萍婷先生從第431窟開
始.對敦煌石窟中所有洞窟的觀經變從構圖方
式、內容演變與發展、藝術特色等都進行了詳細
的研究??v觀整個唐代敦煌石窟藝術中觀經變
的發展。盛唐時期觀經變出現了22幅,雖然比吐
蕃占領敦煌時期的數量少,但是內容設置、構圖
方式、繪畫水平等方面都達到了巔峰,特別是盛
唐的第172窟,出現了洞窟主室南北兩壁均畫觀
經變的現象,更有甚者第171窟主室東、南、北三
壁均畫觀經變,被稱為盛唐敦煌的凈土窟。施萍
婷先生對第171、172窟的觀經變的內容進行了
詳細的考證。楊明芬博士從佛教義理
角度對敦煌第171、172窟進行了分析,認為這兩
窟不僅是用來禮拜,而且還是進行凈土禮懺的場
所。不管是觀經變的繼續發展還是以觀經變為
主要內容的凈土窟的出現,無論是凈土信仰的流
行還是為往生凈土而設立禮懺、法會等道場的出
現。均以莫高窟第431窟的觀經變及往生凈土道
場為肇始,以后的洞窟盡管壁畫內容更為豐富、結
構更加合理,藝術表現手法也呈現出了多樣化,但
是均沒有脫離第431窟初唐觀經變及凈土道場的
功能范圍。由此可見,第431窟初唐壁畫在敦煌石
窟藝術與佛教史上地位之重要。對此窟初唐壁畫
及儀軌的研究,為我們重新認識重修洞窟或洞窟
的“重構”方面的藝術特色和佛教內涵會起到了積
極的作用,不管是一個時代的原建洞窟還是重修
洞窟,均表現出了這個時代盛行的佛教思想以及
流行的佛教藝術在當地傳播與吸收的情況。
第431窟初唐的觀無量壽經變以及往生凈土
道場儀軌的出現,標志著敦煌佛教凈土時代的
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