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稻城亞丁阿西黑陶: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調查報告

2010-01-01 00:00:00張超
民族學刊 2010年2期

[摘要]稻城緊鄰亞丁一帶的阿西黑陶有許多鮮為人知情況,迄今學界無一篇相關文章。筆者在較長時期的田野調查基礎上,初步梳理出其品種、特征、起源、工藝流程、主要工具及與之相關的傳統非物質文化內涵。作為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技藝的一種,從某種意義上講,積淀的文化價值超過其功能、技藝本身。

[關鍵詞]稻城亞丁;阿西黑陶;民族民間非物質技藝;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C952;K8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91(2010)02—0106—09

基金項目:本文為西南民族大學2009年民族語言文化資助項目(09SZD00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超,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院長。四川 成都610041

稻城亞丁阿西土陶燒制工藝①于2008年6月14日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墨竹工卡、尼木、林芝、日喀則、江孜等地同類工藝一樣,在藏區享有較高聲譽;②該村斯瑪依家42歲的降初,被確定為四川省甘孜州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說起來,稻城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一個小縣,但其三怙主雪山地理上涉及“兩省、三州、五縣”,③文化在川滇藏交界處有一定代表性,也是與信仰等有密切關系“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圈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迄今該區域民族學等研究幾為空白,諸多問題亟待普查。1975-1980年筆者在亞丁山村插隊勞動,至今仍收藏阿西部分陶品,也曾參與其制陶過程,較熟悉情況;為探討其民族民間非物質工藝文化,1998年、2003年和2007年三次重返當地進行補充調查(兩次在阿西制陶人家小住),記錄、搜集了較系統材料。這里,對相關情況進行初步梳理:

一、其品種、特征、源流、工藝流程及主要工具

(1)其品種、特征

20世紀70年代中期,筆者在亞丁一帶測公路、砍木頭、炸巖石、架伸臂橋,走遍赤土河及其支流俄初河兩岸,常見遠近藏族村民及縣城等城鄉漢族人家用阿西黑陶制品,主要是生活用具。如今當地人家能找到的實物有11、12種:a5535④(砂鍋罐,雙耳大肚,煮面塊等用)、33 ɡue55(熬面塊罐,單耳大肚,盛煮湯等)、(盛湯罐,單耳大肚,用盛煮酸水等用⑤)、(壺)、(奶渣鍋,雙耳大肚)、(牛奶鍋,雙耳大肚)、(盛物罐)、(酒甄子,雙耳,釀青裸酒用)、(火盆罐,雙耳,盛灰燼物烤火用)、(盛水罐,雙耳大肚)、55(陶笛,民間樂器,有小孩人作口哨玩)、(尿盆,小孩老人用,未分性別),等等。

當時是“文革”后期,貢嘎郎吉嶺寺⑥大殿被貢嶺區糧食局挪用為庫房,其它建筑也拆的拆,挪作它用的挪作它用,無一位在寺活佛、僧人(其他寺廟,如雄登寺,被拆得連大殿地基也不好找了),沒人公開燒制宗教活動用品。但當地畢竟曾是宗教社會,以前相關活動頻繁,當時即使如此,在村里仍感受到濃郁的宗教氣氛。⑦筆者在村民家也經常見到阿西黑陶宗教活動制品。如:()“藏八仙”,寶瓶狀吉祥八瑞圖。人們為祈福而埋神樹下,或放神山下香臺外,或埋白塔中心,或放經堂里菩薩前,或放家里倉庫),包含:(寶瓶);(勝利幢,埋在瑪尼堆里面,放置于喇嘛寺廟頂的裝飾用品);(金魚);( 金輪);(海螺);(寶傘);(吉祥結);(五妙欲、蓮花狀)。此外,還要大量經堂用具:(缽)、(圣水壺)、(酥油燈)、(酥油組燈)⑧、(香爐)和(喇嘛火爐),等等。

80年代初,國家宗教政策松動,當地重建寺院,村里人家經堂重新使用,正常宗教活動得以恢復;發展商品經濟,蟲草、松茸等山貨熱銷海外,當地每年有近半年淘金潮涌動,阿西黑陶人家也紛紛加入,制陶一般都放在冬春兩季。隨著生活條件好轉,人們越來越習慣用金屬、外來瓷器及塑料制品,無論貢嘎郎吉嶺寺院,還是村子普通人家,都用上黃(紅)銅質用品,黑陶質的宗教活動用品、經堂用品用得少了,特別是“藏八仙”這類制品精度要求高,工藝復雜,燒制起來不出活兒,人們用金屬制品替代(經濟有困難的干脆用“嚓嚓”制品)。⑨80年代末以來,發展香格里拉旅游,公路兩旁不少人家蓋起藏式賓館,⑩外觀富麗堂皇,房間滿目吉祥畫圖,配上一色的黃(紅)銅鍋碗瓢盆,錚亮剔透,顯得金銀器味兒十足。即使如此,大多數人戶,包括城鄉漢族干部人家烹飪、盛放食品、飲料仍然用黑陶制品。以香格里拉鎮所在地原呷擁村為例,2008年筆者曾在該鎮作過統計,該鎮農轉非居民78戶人家(2006年6月),一直在使用黑陶用具。盡管鎮旁大電站發電數年了,四季電力足,祖祖輩輩用的火堂,不必再用,多數人家用鋼爐、電飯煲、電炒鍋,但沒一家完全停用黑陶生活用具。該村老人說,“電爐上鍋煮食物還易糊呢”。其間,阿西人為蟲草、松茸淘金忙,黑陶制品燒得少,質量下降,有的人干脆托人從外地(如香格里拉縣等)用幾乎高出近1番的價格去購買,有的還帶回阿西沒有的品種,如:“鬲”(ɡe55,無把,能盛啤酒3-4斤);曾在當地工作過的漢族干部退休后回內地多年,仍離不開阿西黑陶制品,輾轉托人來購買,不厭其煩盡管不銹鋼鍋碗盆壺及內地砂罐品種多得很,價錢也不太貴。

作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技藝的一種產物,阿西黑陶在今天時代還撐起如此局面,實屬不易。筆者認為,這除人們某種 “敝帚自珍”特定文化情結外,其產品還具有現代工業制品不可替代的特性。這不是羅列“木乃伊”歷史事象,而是其在現實生活中鮮活存在的理由:

價廉實用20世紀70年代中期,村里人買經常盛酥油茶的壺、熬粥鍋、盛水罐、盛湯罐和釀酒壇等5件制品,除釀酒壇價錢每個2-3元外,其余價錢每只在0.3-0.8元間。2003 年、2007年筆者親眼見到村里人同樣買這5件制品,除釀酒壇特別外(購買人做民俗旅游生意;村里人已很少釀青稞酒了,一般買啤酒喝),價錢每只288-388元,其它幾項價錢10- 35元/個(排除游客購買旅游紀念品的情況,對村里人來說,價錢確實便宜)。

無論釀造還是烹飪,金屬、外來瓷器及塑料制品經久耐用,攜帶方便,但要確保其不生銹,無污染,儲存食品較保鮮,就難。阿西黑陶制品在這方面恰有優勢:只要方法得當,耐燒、耐用;釀酒,味純;燒茶,清香;煮食,不易糊;保溫,在較長時間里能保持食品鮮香。這些也正適合現代人高品質生活之需!

物美特別作為一種實用物品,也是當地民族民間工藝品,其外型樸實大方,地域風格突出,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以經常用來盛酥油茶的壺為例: 從整體上看,這種黑陶制品坯質較細膩,在不同光線下呈現紫、青等色澤, 有“黑如漆”之譽。壺體主干鑲嵌小白細瓷片(它們系內地細瓷碗破碎后加工而成,體現不同地域、民族文化融合),黑白分明, 裝飾性強,醒目別致而生動,在視覺上具有一定沖擊力;壺體下部紋飾,以抽象刻畫紋為主 ,圖案平行線、方格菱形等形(有的這部分用繩紋,或壓印紋,或用附加堆紋加固),從細部上來看也別有情趣。這樣的制品,置于當地或康南其它地方碉房,以及康北崩科式藏族民居,即使與室內一色的錚亮剔透的黃(紅)銅鍋碗瓢盆相配,反差明顯,但又很協調,真正體現青藏高原藏族傳統文化底蕰;置于漢式民居或內地現代化廚房,也顯別致、醒目,憑添民族文化色彩。

(2)其起源等問題

阿西黑陶技藝何時產生,源流情況又怎樣?

迄今,未見當地寺院及民間有這方面藏文記述,漢文史志文獻也缺乏更早的記載。[1]2007年7月,筆者調查中, 多次訪談過阿西村有2位老人,一位是西烘家白馬拉姆(82歲),一位是阿珍家卓牡(80歲),她們早年分別從仲堆、仲麥二村嫁往阿西的,她們分別告訴筆者,其祖輩時阿西村就有人燒制黑陶,至于究竟何時開始,最初的師傅是誰? 兩人都說不清。白馬拉姆說:“那時雖沒有汽車路,到處都是柏樹、松樹,走哪里去也不方便,但我們阿西附近常常住滿了馬幫、馱腳,干什么?等‘傻樣’(盛湯罐)‘日怪’(熬面塊罐),多可憐呵!村里那幾家小房戶人家,有時連去拜三怙主(神峰)都沒空。天天在村里趕活兒,忙。那時候也很少見到銅呀、鐵呀的什么東西。村里人燒了東西能換青稞和‘醍’(奶酪)!”

筆者詢問她們所知道的什么時期村里黑陶品種、產量最多,質量最好?阿珍卓牡老人不假思索地說:“邦宗家大阿里在的時候,村里黑陶最好。為什么?那時候路沒有現在好,去哪里也不方便,也很少見到內地的東西。村里人做事靜得下來,燒陶很專心呀!”邦宗家大阿里,是當地一帶有名的赤土土司阿依多之父,原赤土麥色。他與其子主政統管包括亞丁一帶在內的日瓦(今香格里拉鄉),木拉、赤土、蒙自、東義(1962年以后改為區)5個大自然村,這一區域與四川木里、鄉城、理塘及云南香格里拉等縣地接壤。其家族馬幫生意隊伍在當地最大,涉足于昌都、理塘、康定等地。 由此,阿太卓牡老人所說的,當時阿西燒陶人“有時連去拜三怙主(神峰)都沒空”是實情。推算起來,這大約是在清末至民國3、40年代以前(即19世紀末——20世紀2、30年代)。再往上,還沒找到別的其他線索。

不過,在以往調查中,筆者較系統地記錄了流傳于赤土河中游及其支流俄初河兩岸遠近村子里的(“安管”),這種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間歌謠娛樂形式(20世紀70年代中期前還流行),在藏區浩瀚的諧體詩歌中讓入耳目一新。[2]其中,不少作品涉及阿西黑陶題材(另文再作討論)。考慮到這種口頭歌謠娛樂形式流行年代因素,以及從阿西村西南角(白土)大坑深度來推測,估計人們取此粘土制陶至少有近百年歷史(與藏區其它地方黑陶制品用一種粘土不同,阿西黑陶用[ 紅土]紅、白兩種粘土)。

一般認為,距今7000多年前產生的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原始黑陶工藝已基本成熟,距今4000多年前此種工藝達到顛峰狀態(指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1977-1979年西藏昌都卡若村文化遺址兩次發掘,顛覆了此前人們有關青藏高原制陶技術由唐代中原內地傳入的認識。離阿西一帶并不太遠的昌都卡若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4000—5000年以前),其陶器雖帶著黃河中上游馬家窯、橫斷山脈地區乃至長江流域原始文化等多種因素,[3]但為藏族遠古先民在藏東這一區域最具創造性的歷史文化實證。稍后的拉薩曲貢新石器文化遺存情況又有進一步發展。據其陶器外觀、器形、色彩、紋飾、質地等來看 , 此時藏族先民制陶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利用氧化一還原技術 , 還掌握陶器中夾砂等原料抗燒破能力 , 使用陶輪工具, “無法歸屬現有任何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系統”,[4]完全可能是一種由當地發展起來土生土長的文化,并與后來土蕃文化間有直接傳承關系(它與昌都卡若遺址,吉隆等4縣“藏北細石器文化”共同構成青藏高原迄今發現的三大新石器文化遺存)。

20世紀30年代,人們在岷江上游采集到彩陶片以來,[5]陸續在此區域乃至鄰近雅礱江、安寧河、大渡河、金沙江等流域及與之相連的青藏高原,發掘到進入金屬時代以來的石棺墓葬文化遺存,發現這種文化類型在這一遼闊區域星羅棋布,精彩紛呈。1975-1987年,人們先后在分別離阿西直線距離不足10公里的亞丁一帶中心,香格里拉鎮仁村北仁村河左岸,及瓦龍村仁村河右岸,搶救發掘出石棺墓葬部分遺存,其中有的“墓群葬式和出土物(包括’夾砂粗紅褐陶’)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6]說明阿西一帶自古就是附近部落、部族、民族南來北往遷徙流動場所,有著文化交流、融合充分條件。筆者曾把阿西黑陶產品,與上述鄰近區域石棺墓葬發掘的部分黑陶遺物相比,通過觀察發現除細泥、夾砂陶質幾乎如出一轍外,阿西黑陶還在許多方面承襲了古老文化的種種因素。換句話說,阿西黑陶是上述精彩紛呈的古老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除具自身新的文化內涵外,與其他周邊石棺墓葬中陶器遺物特征上有一定聯系的蛛絲馬跡。當然,其器物質地、種類、器形特征上差異還是明顯(這種差異除地理環境等原因外,主要還是與時代特征直接有關)。應當說,這類器物本身發展、演進是動態的,并非一成不變(如前所述,與今天香格里拉鎮人從外地帶回阿西沒有的黑陶品種一樣),但本質、精神、文化內涵相對穩定。

既然青藏高原這一區域制陶技藝出現得較早,起初也較為先進,為何后來發展卻如此緩慢,乃至于像阿西這樣地處邊緣地區黑陶“直到今天21世紀仍停留在家庭傳統作坊,幾乎完全停留在純手工、原始露天窯燒制作階段”?的確,作為青藏高原文明發祥地,包括腹心地帶在內的制陶技藝在其后來歷史上并沒按常規發展,似乎走了另一條道路。當今世上很多較邊遠地方,陶器技藝已發展到很先進水平,包括離阿西一帶并不遠、位于川滇藏結合部附近的白、納西族許多地區,那里民間制陶水準較高,人們較早地用上轉輪、機械和電力,在市場營銷上也有較大突破,彼此反差十分明顯。其實,正如有人說的那樣,人類技術與文化發展并非總是一致,民族文化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 制陶技藝在不同時期也有高低之別,并不完全絕對反映民族文化發展水平高低差別 。也許這與其自然地理環境變化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人口等因素影響直接有關,也與7世紀以后其宗教文化發展相關吧?

(3)其工藝流程

阿西人制陶除取土、沙和燒坯在戶外,其它環節多在自家院里,或碉樓里進行。20世紀50年代末前,這種小房戶人家謀生技藝在這個層次范圍有一定保密性。凡涉及燒制黑陶技術性類事情,操作一般不輕易讓其他人觀看,哪怕親戚同行間都有所保留;師徒相傳,各有所長,核心技術、心得也不輕易公開,尤其忌諱外村人了解。

用白、紅兩種粘土混合,兩種粘土優勢互補,是阿西黑陶品質特別之處。還有阿西小河灘邊的(沙)也方便,村子不遠處的山巖風化了的石英砂()也可替代。至少在方圓一二百里內,只有木拉鄉、東義區才有類似粘土,但它們要么只有紅粘土,要么只有白粘土,其品質有限,燃料、水源水質條件也遠不及這里。這些便是近百年來阿西黑陶工藝發展條件所在。

無論怎么說,多少年來,為提高黑陶燒制品質,阿西人家從取土備料, 到制坯燒制,各環節都在長期摸索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其中也不乏一些奇異、充滿聰明才智之處。筆者大致歸納了其有11道工序:

1、取土從村子附近分別取回紅、白粘土(當天晾曬處理)。

2、晾土把白、紅粘土按比例混合。以白粘土為主,混合一定量的紅粘土(大約4:1比例)。制盛水類的鍋、碗、盆、罐、缸、壺等,與需抗燒破的鍋、碗、盆、罐、壺等器物不同,后者加一定量的沙,或風化石英砂(陶土與沙[石英砂]約按39:1比例;各家操作、比例上有差異)。放在通風處晾干(不在陽光下直接照曬)。

3、碎土把風干的白、紅粘土混合物搗碎(用藏鋤、鏟搗、拍),剔去石子,用細篩篩留細粘土(此過程中兩種粘土進一步混合),去草根等雜物。粗粘土,再搗拍,砸碎后,再篩取。

4、和土用鏟或手混合細粘土, 把泥沙拌勻。

5、泡土在拌勻的細粘土中加水拌勻,水量要適當;揉做成軟的塊條狀泥團(約3-5市斤一團),用塑料薄膜包起(防泥團之間相粘、變干),像做饅頭面團發酵一樣,放在陰涼處3-4天,腐熟。

6、制坯在操作臺(大木板)上用一小塊接近半圓狀的木板制坯。以經常盛酥油茶的壺為例。先撒點草木灰(the55ka33)在圓形木版上(防粘結),以左手為模具,又手將泥料覆蓋其上,旋轉半圓狀木板和左手,使泥料形成一小桶狀,里外逐漸呈圓形;增加坯泥密度,蘸水抹泥坯里外,使之光滑。

用手掌從上到下拍打小泥桶(右手作拍子,左手作坯墊 ,輕輕拍打坯外,左手墊在坯內、托住坯壁;右手在外拍打一下,轉動轉半圓狀木板更換部位,再行拍打),拍打均勻后,再蘸水抹泥坯,光滑里外。反復多次,形成壺坯腹部;初步成形后,左一手放入器物內并向外頂,右手輕輕拍打器表,用泥條盤筑作器物頸、口、底部等部位。

用木刀等工具在泥壺體上切割孔洞、銜接位置,把用手捏成的茶壺嘴、壺把等配件,按照順序與之銜接起來;用泥條盤筑加固,蘸水光滑之。稍后,在坯體表面嵌白色小瓷片,嵌出一定圖案,蘸泥水加固、光滑之。

小件器物,如:55(陶笛)直接用手捏成;復雜的器物,也如上述程序,一部分一部分地制作,按順序銜接,加固。

7、紋飾泥坯表面紋飾有附加堆紋,在泥坯面上附加泥條或泥餅,有的用細泥條組成花紋 , 有的用寬泥條環繞頸、腹部(除裝飾外還有加固作用)。這是第一種方法;

第二種方法:在坯體嵌白色小瓷片等,嵌出圖案。如上述經常盛酥油茶的壺之例;

第三種方法:壓印,以繩紋為代表 ,在細木棒上用牛皮繩纏成中間粗兩頭細軸狀工具 , 用來壓印出陶坯上成排的繩紋;

第四種方法:拍印,在木板,或在坯拍上刻有條形、方格等圖案,拍印在泥坯上;

第五種方法:用木筆直接在泥坯上刻畫而成。如:圓形、菱形圖案等。

8、陰干把泥坯放在房里通風處陰干。夏天約需3—4天,冬季約需7—8天,才可燒制。否則,燒坯時易裂。

這里,不妨摘錄筆者1998年7月采訪阿太家制作陶坯后日志片段,作為上述泥坯制作工序的映證:

“斯郎之侄中擁(仲堆村人)經常上村子里來打下手,學技術。

“……中擁在庭院一處,在掃過的地面上用嘎里(藏式鋤頭)碎一堆粗泥。碎細后,用一篩篩取細土(去雜質,粗土用嘎里再碎,又篩,反復幾次),把細土刨成凹狀,加水(邊拌邊加)。拌勻后,用鏟放入塑料薄膜中(似乎末見加入砂子)。為此,我問中擁,告之舅舅在拌料前已加了(這種關鍵技術不公開?),制成條狀,置于碉房底樓的木架上。

“斯郎家碉房底樓木架上一次性能堆放20-30來包泥條, 以備制坯用。斯郎說,泥條用塑料薄膜包裹,至少要包一天以上。包裹過的泥出粘性。不然,太脆,不好用。

“在碉房二樓上,中擁去掉一包塑料薄膜包,把泥放在大木板上反復搓揉。斯郎說,‘做泥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麻煩,有許多講究。白、紅粘土挖回就要按比例配好,混合堆放,較大塊的要粉碎、篩選,越細越好。用泥時,要多搓揉幾次,直到揉到有粘性,熟了,才行’。

“制泥坯時 ,在二樓地板上,斯郎席地盤腿而坐;把侄子揉成一團形狀泥(約3-4斤)放在一塊長條形寬木板上(這是制泥坯的操作臺), 寬木板鋪在樓板上(制陶工具,除各種木制小工具外,還有半圓形的木板,相當于其它地區機械轉輪?)。他從那塊“熟”團狀泥上割下2/1,捏扁之后,圍成一圓筒狀放在圓底木板上,雙手蘸水,他左手是模具,右手把泥料均勻覆蓋其上,旋轉半圓狀木板和左手,使泥料形成一小桶狀,里外逐漸呈圓形(與內地陶作坊相比,慢,但看似奇妙)。一會兒,那團泥變成一較規則的大圓筒。于是,他左手墊在大圓筒內,右手沿圓筒底部向上依次輕輕拍打,使其四壁不斷向上延伸,壁厚也逐漸被帶得鼓而均勻,慢慢呈現一壺的腹部輪廓。同時,中擁在旁取兩小塊泥,分別把它們捏成壺嘴、壺把。

“斯郎用木刀輕輕在壺體上開一小圓孔,把壺嘴蘸水按在壺體上,取一些泥粘,均勻地粘上接口,用小木錘橫著輕輕拍打,使其牢固;在壺嘴反向的壺體上,按壺把兩端所在位置,用木刀把這兩處輕輕劃糙,蘸水將壺把粘上,在接口四周補泥,按壓固定;用寬泥條環繞頸上方、腹部下后,繼續用小木錘依次輕輕拍打,反復進行(壺把與器壁牢固性,是制壺坯的關鍵)。

“趁壺坯表面泥還較軟,斯郎把小塊小塊的白碎瓷片,按一定圖案排列嵌入后一一捺入,用泥蘸水覆蓋之,以加固。這時,中擁捏成了壺蓋(阿西人多數不做壺蓋,配以黃(紅)銅銅皮蓋)。這樣,一只完整的壺坯經兩舅侄之手做成。前后1個小時。

“這時,壺坯通體一色黃色(待整個壺坯較干后,用鹿皮片蘸水光滑之);小白碎瓷片一一現出。這種方法鑲嵌的圖案對比分明,壺體頓時活了起來,那些小白碎瓷片與壺體融為一體,非常牢固。斯郎說,他還可以做得更精致、復雜,如釀酒壇、酒壺等器物上做‘白瑪’(be55ma33,荷花)、‘扎詩達杰’(吉祥八寶)、‘巴扎’(,菱形孔格花紋) 等裝飾圖案(事后,我詢問過其他人,有的肯定他這種說法,有的說以前的人都能做,但一直沒見到這樣的制品)。

“茶壺、火盆是精細活,做起來慢;但做‘若旺’(,釀青裸酒用的壇),是大件,結構復雜,要求也高,更慢。”

9、燒坯露天堆燒泥坯,很講技術性,也講運氣。阿西制陶人篤信藏傳佛教,早晚拜佛,從不間斷。據村里人們說,特別在燒陶這些天,更虔誠,早早起來敬佛,反復叩拜;干活時,邊做事情邊念六字真言經,祈求天神保佑。黑陶成品率,品質好壞都在燒制中得到檢驗,怎不看重結果?“陰干”以后的幾道工序,依然摘錄筆者1998年采訪阿太家燒制陶坯后記的日志來說明:

“7月16日 (正午;12點左右,晴間多云,無風,不熱不燥)

“在院里朝陽的那個角落,中擁把陰干后大大小小的泥坯,碼成環形,中間放了三、四盆燃著炭火的盆罐,這是用小火預熱泥坯(避免溫度突然升高而破損)。我數了數那些泥坯,有12個盛湯罐,3個熬粥鍋,3個火盆罐,8個壺的泥坯;花盆里還有些陶笛等小件器物。中擁已把空’勒哦’(藏式背簍)——藏式尖底背簍放在離這露天柴草窯較遠之處。據說,是為避諱,這對阿西制陶人很重要。

“中擁在地上準備了一堆木鋸末灰,大約30-50cm厚。中擁說,這按舅舅要求做的,鋸末能防潮濕,在燒泥坯后期能保溫、文火,濃煙熏。

“在附近地上,斯郎把(‘薪’,木柴)兩根兩根地并排在一起,擺放若干排、三四層;依次將把預熱過的泥坯口朝上,也有朝底的碼放起來,大的泥坯擺在底架上(空隙處擺放小壺罐等小物件)。擺放順序為盛湯罐,熬粥鍋,火盆罐,壺等泥坯。也把木柴直立插入泥坯中間空隙,泥坯頂上覆蓋木柴,形成一錐形木柴堆架。木柴堆架中間留了“氣孔”。

“準備就緒,斯郎以刨花引火,依順時針方向點燃堆柴邊緣,火勢由外及里燃燒。松木是往日備好的,透干,一點就燃,柴堆迅速變成了一大火堆。

“燃燒過程中,斯郎不斷以長木棍(2-3米)來通“氣孔”,并叫中擁不斷在柴堆周圍添加細樹枝。他說‘透風的柴窯,對燒陶有較好作用’,錐形柴堆內一片通紅,估計此時溫度在200-300℃左右。

“約15 分鐘后,斯朗用長木棍,從火堆里挑出一只只紅紅的泥坯,急速地移至那堆鋸末灰里,用鐵鏟覆蓋、掩埋它們,以保溫、文火、濃煙熏。10 來分鐘后,用木棍戳開灰堆,把它們從里面一一撥出來“透氣”。泥坯顏色變黑了!中擁繼續用鐵鏟覆蓋、掩埋,又持續近10分鐘。

“從鋸末灰堆里挑出顏色完全變成褐色的陶器,斯郎擺放在地上冷卻,7、8分鐘后,趁它們還沒完全冷卻,斯郎和中擁一起動手,用松葉蘸酸奶渣水在盛湯罐等器物內部迅速刷漿(10、這是其中一道重要的工序,以防滲漏)。中擁說,酸奶渣水也可以用米湯水替代。

“刷漿后的陶器不太燙手了,小侄子小心翼翼地對它們裝入‘勒哦’背回屋里放置。接著,用一種質地較稀疏的氆氌“浸純”對它們一一進行打磨(11、這是最后一道工序,專門擦拭、打磨陶器)。

“事后,在斯郎那里得知’薪’雖泛指柴火,但這燒陶的柴火最好只用松木柴。松柴,油性重,易燃,火又過得快。講究點兒的做法:大小在一根直徑15-20 cm左右圓松木,一‘通’大致劈成4-5塊較為合適;長短在1米左右的(‘薪’太小、太大,太濕,或用其他木材,都不容易掌握好);只要它們干濕適當,正好能夠將陶坯燒透。”

2003年和2007年這兩次在斯瑪依家調研,絳初燒制陶坯用的全是松木,這是最好的燃料。他曾告訴筆者:燒制黑陶,一般要選擇天晴的日子。因天氣好的話,火溫較高。特別在隆冬燒制到陶坯發紅時,有點微風更好,火勢大小主要靠風力。

附近木拉一帶高山草場較多,松樹、柏樹等木材很少。當年在調查中,筆者得知,木拉一帶人家燒制黑陶燃料是用少量木材,加干牛糞、草皮、麥草及草坯。20 世紀90年代中期后,國家禁伐天然林,保護草場建設以來,當地基層干部對這一帶人燒柴、挖掘草皮管得較緊。當地人家只好主要用牛糞、麥草等燃料,也能行,只是費時(要延長兩三倍),費事兒(數量只有木柴燃料燒坯的1/3,操作上也麻煩些)。不過,其黑陶成品也別致,因干牛糞(包括草皮)等燃料有文火特點。

(4)其主要工具

木器類

(藏八仙模具), 加工“藏八仙”泥坯的凹形模具(分上下兩組);

(陶坯操作臺)。 長條形,松木制成。長155cm,寬39cm,厚6.5cm;

(小木錘),輕輕拍打泥坯用。松木制成(大小若干件);

(泥刀),切土、修整陶器口沿,有刮、刻、寫等功用;

(尺子),量泥坯大小、高度、直徑的工具;

(長木棍),為露天窯火底部通風以及取物件時所用。2-3m;

金屬類

(藏鋤),挖取粘土用;

(鐵鏟),挖取粘土用;

(泥沙篩),過篩紅、白粘土和石英砂用。過去為竹編,自70年代年以來始用金屬紗網做網眼。該篩四周邊框為木制,約32cm見方,高7cm。

皮毛類

(鹿皮片),修整、擦試泥坯時用;

(毛刷),打磨、清理泥坯成品工具;

(氆氌之一種),擦試、打磨黑陶成品的工具。

二、與之相關的傳統非物質文化內涵

源自遠古時代,通過純手工序制作的阿西黑陶生產方式原始而落后,幾將成為歷史,但筆者始終認為,它作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技藝的一種,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積淀的文化價值超過其功能、工藝本身。這涉及阿西黑陶在當今時代的去留以及發展空間,也是今天調查研究的意義所在。

歸納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筆者了解到的情況,及1998年、2003年和2007年重返當地補充調查結果,阿西制陶人相關主要禁忌有:

1、要虔誠地拜貢嘎日俄(三怙主)神山圣湖(一般農牧生產、制陶閑暇時);平時勤敬佛,多念經。遇上村里人有不好的事,如:天有災情,近鄰大病等,特別是在制陶期間要加倍注意,甚至完全停止制陶工作;

2、要敬畏陶窯,認為窯中火神是神圣的,需小心伺候,絕不能冒犯、得罪。否則會帶來災難;

3、每次堆燒泥坯前,要在柴堆上置放些茶葉或食物,以祭奉火神。制陶人無論在家,還是外出,需祈禱火神,以求護佑;

4、婦女不能做陶。以往婦女不能出現在燒制黑陶現場;

5、不準跨越堆燒泥坯的柴堆,忌諱向柴堆吐痰,柴堆周圍要保持干凈。任何時候,都不能將不潔的東西放進火堆。坐在柴堆邊,不得把腳擱到柴上,也忌諱在火上烤肉及其他食品;

6、忌諱在柴堆附近大小便、放屁,開玩笑。否則,會激怒火神導致甚至絕后;

7、禁忌背著空“勒哦”離堆燒陶品的柴堆太近。

80年代初期發展商品經濟,特別90年代初開發“香格里拉”旅游以來,一些經常去縣城等地的年輕人觀念已談薄,對這些禁忌已不太講究。

作為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種古老技藝產物,阿西黑陶文化至今還自然延續,如前所述,除其品質本身原因外,也或多或少地與人們特定的文化情結有關。這種制品不分貴濺,“進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無論在貢嘎郎吉嶺寺院,還是村里普通人家,還是公路兩旁蓋起藏式賓館的人家,盡管日子富足,講究消費“高檔”,但絕大多數人戶,包括縣城機關干部人家烹飪、盛放食品、酥油茶至今仍用著阿西黑陶用具,從未間斷。由此,無論在當地宗教活動中,還是人們在世俗節慶、日常生活中,阿西黑陶用具隨時可扮演兩種角色:禮儀餐飲用具和普通餐飲用具(不像其他有的民族同類用具就能區分使用者身份等級,象征某種財富等意義)。當然,作為禮儀餐飲用具,自然有其講究之處(畢竟是與紅(黃)銅茶壺、粥罐,銀碗等金屬用具,內地龍紋細瓷碗一起使用,人們擇其做工,講究其飾有一定的吉祥紋飾,如符等)。2007年7月,香格里拉鎮原呷擁村56歲呷若(鐵匠)意西的長子去世。因逝者較年輕(36歲),人們很重視,按當地傳統習俗要求,呷若意西請來貢嘎郎吉喇嘛寺活佛及其9位弟子來家里念經,做法事,整整七天七夜。意西一家人對活佛及其弟子誠煌誠恐,畢恭畢敬。特地從鄰村親戚家借來黃銅、粥罐、銀碗和細瓷龍紋碗,挑選家里最好的黑陶壺、粥罐供活佛及其弟子使用,并專門請長者掌廚(男性)。作為呷若意西的朋友,筆者平時隨便出入他家,可在那些天里只好回避。事后,意西回憶說,那些天餐飲準備中:長者掌廚和其他助手都圍著藏式口罩,操作中不說話,甚至對著加工的食物、飲料大氣不敢出;餐飲時,意西一家人和其他幫忙的不能入坐,而是躲在房間外,老老少少都異常小心,生怕弄出什么響動。法事活動結束,活佛及其弟子離去后,呷若一家人將其用過的黃銅、面塊罐,銀碗和細瓷龍碗歸還親戚,壺、面塊罐等黑陶用具則收藏起來,再也舍不得用,像貴重的禮器,奉若神明。

注釋:

①阿西(在康方言次方言中有“好地方”之意)村,2010年7月統計該村109戶人家。屬稻城貢噶嶺區赤土鄉,與香格里拉鎮西繞、日東、日麥和燃光等村僅隔一兩道山麓。

②據當地人說,清末至民國年間,阿西黑陶制品基本覆蓋康南一帶,并傳播至康定等地。

③三祜主,即亞丁一帶人稱仙乃日、央邁勇和夏諾多吉三座神峰,在藏傳佛教文化中排11位;“兩省三州五縣”,即四川、云南;甘孜、涼山、迪慶;稻城、香格里拉、鄉城、理塘、木里。

④當地語音發音上有“”,此為康方言語音所無,即當地次方言之特點,似乎與不遠處彝語支語音有關。這是川滇藏交界處在語言文化上特殊性所在。

⑤當地畜牧產品相對較少,人們除酥油茶外,過去主要喝乳品發酵加工的一種熱飲,俗稱“酸水”。

⑥貢嘎郎吉嶺寺為康南著名黃教寺院之一,至今供奉著五世達賴所贈彌勒佛像。1982年,十一世班禪大師巡視康南,專程赴該寺講經。

⑦貢噶嶺區一帶山村家家建有藏傳佛教經堂,供寺院僧人來家及家里人做佛事(附近東義區一帶近10多年才出現此情況);常年有拜貢嘎日俄三怙主神山圣湖習俗,“沒有事,拜貢嘎嶺”為當地人口頭禪。

⑧經堂佛像前供圣水碗、圣水壺、酥油燈、酥油組燈等(圣水碗,7,或14,或21……個)。清晨注新水,黃昏騰去陳水,是每天必做的供奉程序之一。

⑨1957年9月民主改革前,亞丁一帶能用得起銅質用品的,除赤土邦宗家、日瓦瑪西土司家外,僅有少數頭人家。

“嚓嚓”,源自梵語,意為“復制”,是一種用凹形模具捺入軟泥,壓制成型脫模而出的小型佛像、佛塔等,供奉于嚓康(專門擺放嚓嚓之屋)。

⑩當地傳統碉樓民居,柱間距離約2.5米,一般28根柱以上算“大房戶”(富人家);10柱以下為小房戶(窮人家)。一層圈牛羊,二層住人,三層經堂、曬場。發展旅游后,公路沿線不少人家蓋起新式藏房,這種新藏房結構上、功能上更適合游客接待;一般在30根柱以上,有的達6層。

2003年8月,筆者在香格里拉鎮原呷擁村村民阿樣家所見。

大阿里,貢噶嶺一帶最大土司阿依多之父。據說,歷史上當地曾實行納西族行政建制——麥色制(伙頭),大阿里曾任麥色。

相傳,文成公主《琵琶歌》中有“植桑織絲兮,編竹為逢兮,灰巖為陶兮”的內容。以往史學界認為:7世紀隨著文成公主入藏,中原制陶技術傳到吐蕃,藏地制陶有所發展,并稱最早用陶的建筑是大昭寺。

迄今,發現石棺墓葬文化的縣有香格里拉(東旺、尼西、虎跳峽鎮、三壩永殼等)、德欽、永芝、納古、寧蒗(大興);稻城(仁村、瓦龍)、巴塘、雅江(呷拉)、康定(東俄洛、湯古、魚通)、瀘定(德威);石渠、白玉(城小)、甘孜(仁果)、新龍(谷日)、爐霍(朱倭卡莎湖)、道孚(瓦日)、九龍(仲古);芒康、貢覺;雅安、漢源(大樹)、寶興(隴東);茂汶(城關)、理縣(佳山、營盤)等。參見馮漢驥,《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工商導報》(學林)副刊(1951.2);林向、童恩正,《四川汶川理縣考古調查簡報》,《考古》(1965.12);馮漢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考古學報》(1973.2);黃承宗,《木里古代的石棺葬》,《涼山彝族奴隸制研究》(1980.1);四川文管會、甘孜州文化館,《四川甘孜吉里龍古墓葬》,《考古》(1986.1);格勒,《新龍谷日石棺葬及其族屬》,《四川文物》(1987.3);四川文管會、寶興縣文化館,《四川寶興隴東的漢墓群》,《文物》(1987.10);李復華、李紹明,《論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的分期與族屬》,《四川文物》(1986.2);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州文化局,《四川爐霍卡莎湖石板墓》,《考古學報》(1991.2),等等文章。

大理、麗江一帶金沙陶(窯燒,無釉)頗有納西、藏族民俗特征,并作為茶馬古道重要驛站,連接滇中、滇南一帶黑陶產地(其中,西雙版納一帶也是轉輪制坯);自唐朝以來內地軍囤人員帶入相關技術,安寧河流域冕寧、西昌、昭覺、會理、德昌等縣區陸陸續續建起陶瓷窯。

據說,20世紀50年代末期,阿西村共46戶人家,其中小房戶39家。

在當地次方言中,一般人稱尺子為“赤質”,與稱木材、柴為“薪”一樣,筆者疑為漢語借詞,或與古漢語同源。

參考文獻:

[1]稻城縣檔案館無這方面文獻材料.稻城縣志[Z].稻城縣志編委員會,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8(涉及阿西黑陶早期情況文字語焉不詳).

[2]張超.稻城亞丁“安管”歌謠演唱及其審美特征[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12);張超.稻城亞丁土語民謠在現代傳媒背景下的傳承發展[A]//歷史#8226;現狀#8226;發展: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文集[C].民族出版社,2008.1;張超.稻城亞丁“安管”等民族民間文化現狀及其搶救[A]//康藏研究新思路:文化、歷史與經濟發展論壇文集[C].民族出版社,2008.9.

[3]西藏文管所、四川大學歷史系.昌都卡若[M].文物出版社,1985.3;童恩正,冷健.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及相關問題[J].民族研究,1983(1).

[4]西藏文管所文物普查隊.拉薩曲貢村遺址調查簡報[J].文物,1985(9);中科院考古所西藏工作隊,西藏文管會.西藏拉薩市曲貢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第一次發掘調查簡報[J].考古,1991(10).

[5]戴謙和關于葉長青牧師發現彩陶的說明[J].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志(第二期):45-75.

[6]扎西次真.從考古文物看甘孜州燦爛的古代文化[A]//雪域美術鬘珠真言[C].中國三峽出版社,2000(2):164-177;薩多仁真陳建兵.稻城發現戰國石棺墓群[N].四川日報,2006-09-12.

收稿日期:2010-07-30責任編輯:王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一区二区午夜| 午夜视频日本|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97| 丝袜亚洲综合|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免费a级毛片视频|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 97se亚洲|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欧美日韩导航| 久久毛片网| 美女免费黄网站|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国产流白浆视频| 欧亚日韩Av| 91精品国产福利|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激情视频综合网|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毛片在线播放a|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欧美色图久久|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手机在线看|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亚洲性色永久网址| 国产三级毛片|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成人亚洲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av色站网站|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欧美高清日韩|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亚洲91在线精品| 日本91视频| 欧美国产另类| 久久性视频|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欧美日本不卡|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综合亚洲色图|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无码人妻免费|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在线观看av永久|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